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768章 并肩作战
    桂军进攻虽失利,但更多的地方部队还在源源不断赶来。

    从东北,华北到西南,华南,各省部队纷纷响应号召,驰援上海。

    “兄弟们,日本人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川军绝不能坐视不管!”一名面色黝黑的川军军官在简易动员会上呐喊,台下数千士兵紧握手中老旧的步枪,眼神坚定。

    湘军十五个师的兵力,几乎倾巢而出,从湖南腹地急行军赶到上海。

    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穿着草鞋,背着斗笠,装备简陋得令人心酸。

    “娘的,这帮湘蛮子还真来了。”一名中央军老兵望着远处行进的队伍,语气复杂。

    过去,这些地方军与中央军之间存有芥蒂,如今却要并肩作战。

    湘军投入战斗一开始就处于白热化状态,双方激战四昼夜,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湘军被部署在蕰藻浜南岸一段关键防线上。

    他们刚刚接替几乎打光的中央军部队,就遭遇了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

    “趴下!炮击!”一位湘籍连长刚喊出声,就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淹没。

    日军舰炮、战机和大口径重炮向中国军队阵地倾泻弹药。

    平均每17米就配备一门的日军重炮,将蕰藻浜两岸炸得面目全非。

    “兄弟们,为了湖南父老,绝不能后退一步!”一名满脸是血的湘军士兵抱着炸药包,扑向正在逼近的日军坦克。

    。。。。。。。。

    不远阵地上,是川军,川军穿着草鞋,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奔赴上海。

    淞沪会战是川军出川抗日的第一战,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却怀着必死的决心,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钢铁洪流。

    在守卫蕰藻浜7天中,川军第二十军伤亡营,团长10余名,连排长280名,士兵7000余人。

    杨森担任军长的这支部队,付出了巨大代价。

    一位年轻的川军士兵在战壕里给家人写遗书:“父母大人,儿今奉令守蕰藻浜,原属本分,但如阵地失守,儿就死在疆场,身裹马革了。望父母勿以儿为念。。。”

    粤军同样表现英勇。

    早在1932年淞沪抗战时,粤军第19路军就打响了抗击日寇的第一枪。

    如今,日寇再次在上海挑起战火,粤军将士们再次挺身而出,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丢雷楼某!!”一名粤军军官用方言怒吼着,手持大刀扑向日军阵地。

    在他身后,成千上万粤军子弟奋勇向前。

    。。。。。。。

    湘军,川军,桂军,粤军,滇军,东北军,皖军,陕军,鄂军,黔军。

    这些原本碰面可能都要打一仗的地方部队,此刻并肩作战。。。。

    随着战斗持续,蕰藻浜战线上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寸土地都经历了反复争夺。

    华夏军队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钢铁洪流,真正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

    塘北宅阵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之一。

    华夏军队刚接防此地,工事尚未完成,日军就发起了猛烈进攻。

    日军出动多架飞机,在阵地上空轮番轰炸。

    阵地上子弹横飞,硝烟四起,房屋倒塌。

    战斗呈胶着状态。

    白天,敌人打过来,战地血迹未干,夜晚,华夏军队反攻过去,第二天,敌人再打过来,遗尸累累,夜晚又为华夏军队收复,如此反复争夺,打了九天九夜。

    敌屡遭顿挫,就穷凶极恶,疯狂轰炸,将塘北宅阵地周围工事全部轰毁,几个村庄也被炸为平地,大片竹林无一幸存。

    预备队被炸死在交通壕内,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华夏军队虽然损失惨重,但士气旺盛。

    战士们说:“报国杀敌,越战越勇。”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一个士兵后退。

    葛家牌楼是另一个血腥战场。

    10月14日夜,日军向此地猛扑,企图突破大场和南翔的公路线,由侧翼包围大场。

    敌我双方在此血战5个昼夜,战事异常激烈。

    华夏第五十七旅第一一三团自团副张季霖,欧鑫,营长刘演竞以下全体官兵1400余人阵亡,葛家牌楼最终被敌占据。

    这是一场整团整团的牺牲,但他们的抵抗为整个防线争取了宝贵时间。

    华夏军队的顽强抵抗也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为占领这南北距离约20公里的地带,日军用了25天的时间,平均每天向前推进不到一公里,伤亡数万人。

    白刃战成为蕰藻浜战场上最常见的作战方式。

    中日两军在武器,训练和战术上的差异,在这种近身格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日军长期受到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熏陶,擅长且热衷于白刃战。

    他们的刺杀训练非常严格,甚至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这样不但能练出精湛的刺杀技术,也使他们在白刃战中占有心理优势。

    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加装刺刀后全长1.801米,比华夏军队常用的中正式步枪,加刺刀长1.685米,长了超过10厘米。

    

    喜欢谍战:我是宪兵队长请大家收藏:谍战:我是宪兵队长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这在白刃战中意味着致命优势,日军能够先刺中对手。

    此外,日军士兵营养较好,体力充沛,刺杀技术训练有素。

    在白刃战中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个华夏士兵。

    但华夏军人凭着民族大义和英勇血性,逐渐找到了应对之道。

    他们往往不顾手里的家伙比鬼子短,在对方刺入自己身体之后,迎刃而上,也刺中对方,同归于尽。

    这种打法,连尊崇武士道精神的日军也甘拜下风。

    华夏军队还采取了“非对称战术”,用手枪打。

    这是因为,在战斗中调转枪口很方便,且射速低,子弹打中日军后就留在其体内,不会贯穿后再打到自己人。

    一位指挥官对官兵们说:“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最有效的战术是合力对敌。

    华夏军队充分利用人数优势,经常“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

    老兵给新兵传授最多的经验是:“拼刺刀时,兄弟们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

    蕰藻浜前线的惨烈战斗,也影响着后方的上海市民。

    虽然市区区相对安全,但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

    每天,市民们都能听到从北方传来的炮声,有时震动如此强烈,连窗户都会发出响声。

    夜晚,天际线被炮火映红,仿佛永不熄灭的烈火。

    上海市民以各种方式支持前线部队,群众团体组织慰问队,冒着炮火向前线运送干粮和物资。

    医护人员组织救护队,前往战场抢救伤员。许多市民自发捐款捐物,支持抗战。

    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前线采访,将战况及时传达给后方。

    喜欢谍战:我是宪兵队长请大家收藏:谍战:我是宪兵队长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