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1章 顾教授的心灯
    "顾教授,急诊科来电话,说有个疑难过敏病例需要您会诊。"

    顾明远正在办公室整理一篇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听到助手的话,他抬起头,放下了手中的钢笔。

    "是哪个医生的邀请?"

    "叶医生,就是暖阳基金会的那位。"

    顾明远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好,我马上过去。"

    七十二岁的顾明远是国内过敏反应领域的权威专家,已经在第一儿童医院工作了四十年。曾经的同事大多已经退休,而他依然坚守在临床和科研一线。在医院,人们习惯尊称他为"顾老",但在学术圈和学生中间,他更喜欢被称为"顾教授"——这个称呼让他感觉自己仍然年轻,仍然有用。

    走在医院的长廊上,顾明远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五年前那个特殊的病例——一个叫唐乐乐的小男孩,因接触有毒画具引发严重过敏性休克,送医时情况危急。当时正是叶暖阳负责救治,并邀请他会诊。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叶暖阳,这位年轻的医生临危不乱的专业素养和对患者的关心让他印象深刻。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孩子是商氏集团总裁商砚辰的外甥,而叶暖阳最终成为了商砚辰的妻子。

    来到急诊室,顾明远看到叶暖阳正在为一个约六七岁的小女孩检查。

    "顾教授,谢谢您百忙中赶来,"叶暖阳礼貌地起身迎接,"这个孩子情况有些特殊。"

    顾明远点点头,接过病历仔细查看:"过敏原是什么?"

    "初步判断是某种罕见的食物过敏,但具体还不确定,"叶暖阳解释道,"常规抗过敏药物效果不明显,我想听听您的建议。"

    顾明远走近病床,仔细观察小女孩的症状,又询问了一系列问题后,沉思片刻:"我认为可能是复合型过敏反应,建议做一个全面的过敏原筛查,同时立即使用我们新研发的特异性抗过敏药物。"

    叶暖阳认真记录着他的建议:"这种新药我听说过,但还没有使用经验。"

    "恰好我带了样品,"顾明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盒药剂,"这是我们团队刚刚研发的,已经通过三期临床试验,效果很好。"

    在顾明远的指导下,叶暖阳为小女孩使用了新药。不到一小时,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皮疹消退,呼吸也平稳了许多。

    "太神奇了,"小女孩的母亲感激地说,"谢谢您,顾教授!"

    顾明远摆摆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主要功劳是叶医生,她的判断非常准确。"

    处理完病例,叶暖阳邀请顾明远到休息室喝茶。

    "顾教授,您的新药真是太神奇了,"叶暖阳赞叹道,"这对很多过敏患者来说将是福音。"

    顾明远微微一笑:"是啊,这是我毕生心血。不过现在面临一个难题——药厂要求大规模临床数据才能投入生产,但收集这么多特殊病例并不容易。"

    叶暖阳眼睛一亮:"也许暖阳基金会可以帮忙。我们在全国有很多合作医院,可以协助收集病例和临床数据。"

    "真的吗?那太好了!"顾明远惊喜地说,随即又迟疑了,"不过,这样会不会给基金会带来额外负担?"

    "这正是基金会的使命之一——促进医学研究,帮助更多患儿,"叶暖阳解释,"何况,五年前您救了乐乐,我们一直想找机会回报。"

    顾明远摇摇头:"医者本分,不需回报。不过,如果基金会真能协助这个项目,受益的将是无数过敏患者,尤其是那些特殊类型的患儿。"

    两人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顾明远离开医院,驱车回到了位于城郊的老宅。这栋古朴的二层小楼是他和亡妻曾经的家,如今只剩他一人独居。

    推开门,一如既往的寂静。顾明远打开灯,看到茶几上还摆着早上匆忙离开时没来得及收拾的早餐盘子。

    "又忘记收拾了,"他自言自语道,"老了,记性越来越差。"

    收拾完毕,顾明远走进书房,准备继续早上未完成的论文。书桌上摆着一张照片,是他和妻子年轻时的合影。照片中,两人身着白大褂,站在医院门口,笑容灿烂。

    顾敏,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儿科医生,七年前因癌症离世。他们一生未育,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医学事业中。妻子去世后,顾明远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内心的空洞。

    叹了口气,顾明远拿起钢笔,继续写作。然而,今天的邂逅让他想起了许多往事,特别是那个改变他一生的病例——小男孩周小航。

    那是三十年前,一个患有罕见过敏性疾病的孩子,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大医院都无法确诊。最终,孩子被送到了顾明远所在的医院。当时年轻的顾明远查阅了大量文献,甚至向国外专家请教,终于确定了病因并制定了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小航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个病例成为顾明远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毕生致力于过敏疾病研究的动力。而今天救治的那个小女孩,与当年的小航何其相似,却因为医学的进步和新药的应用,获得了新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当年有这种药物,小航或许就能得救了,"顾明远喃喃自语,眼眶湿润。

    夜深了,顾明远完成论文后,习惯性地泡了一杯茶,坐在阳台上看星星。这是他和妻子生前的习惯,如今成了他独自的仪式。

    正当他沉浸在思绪中时,手机铃声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

    "您好,请问是顾明远教授吗?"一个温和的男声传来。

    "是的,您是?"

    "我是商砚辰,冒昧打扰您。叶暖阳告诉我您今天救治了一个过敏患儿的事,也提到了您的新药研究项目。"

    顾明远有些意外:"商先生您好,今天确实和叶医生有过交流。"

    "顾教授,关于您的新药临床推广项目,我很感兴趣,"商砚辰直接切入主题,"暖阳基金会愿意全力协助,同时,商氏集团也希望能参与其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顾明远惊讶不已:"这这太突然了。"

    "五年前您救了乐乐,我一直想表达谢意,"商砚辰诚恳地说,"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帮助您的研究惠及更多像乐乐那样的孩子。"

    通话结束后,顾明远久久无法平静。他没想到一次普通的会诊,竟会引发这样的连锁反应。有了商氏集团的支持,新药的推广将不再是难题。

    然而,兴奋之余,顾明远又陷入了迷茫。这个项目一直是他坚持的动力,如今即将实现,他这个古稀老人,又该何去何从?

    第二天一早,顾明远接到了医院院长的电话,邀请他参加一个与暖阳基金会和商氏集团的合作会议。会议定在下午两点,地点就在医院会议室。

    顾明远比约定时间提前半小时到达,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个人,包括叶暖阳、商砚辰和几位医院领导。

    "顾教授,您来了,"叶暖阳起身迎接,"昨天回去太晚,没来得及向您详细介绍,商砚辰已经吩咐法务部草拟了合作协议。"

    会议正式开始后,商砚辰简单介绍了合作的框架:商氏集团将提供资金支持新药的临床试验和推广,暖阳基金会负责协调全国各地合作医院收集病例和数据,而顾明远团队则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合作初期,我们计划在五个城市的重点医院开展试点,"商砚辰说,"而顾教授将作为项目的首席专家,负责技术指导。"

    顾明远听着这些安排,心中忐忑。他已经七十二岁了,这样大规模的项目需要大量精力,他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胜任。

    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叶暖阳补充道:"考虑到项目的复杂性,我们希望顾教授能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培养年轻的接班人。基金会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青年医生的培训和研究。"

    商砚辰接着说:"我们不仅关注这个项目本身,更希望能够在顾教授的带领下,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让您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

    听到这些话,顾明远心中一暖。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却一直担心自己离世后,研究会中断,特别是那些罕见病的资料和经验。而现在,商砚辰和叶暖阳不仅关注他的研究成果,更考虑到了传承问题。

    会议结束后,顾明远被邀请到商家做客。他本想婉拒,但在叶暖阳的坚持下,还是答应了。

    商家的宅院宽敞明亮,乐乐和妹妹暖希在院子里玩耍,看到顾明远,乐乐立刻跑过来:"顾爷爷好!"

    顾明远微笑着摸摸乐乐的头:"你都这么大了,还记得我啊?"

    "当然记得!"乐乐骄傲地说,"您救了我的命,爸爸说您是神医!"

    听到"爸爸"这个称呼,顾明远有些意外地看向商砚辰。后者微笑解释:"乐乐现在叫我爸爸,叫暖阳妈妈。我们是一家人。"

    这个温馨的场景触动了顾明远。他想起了自己和妻子曾经也渴望拥有孩子,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如今看到乐乐和暖希,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晚餐非常丰盛,席间,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顾明远的过去。

    "顾教授,您为什么会选择研究过敏疾病?"叶暖阳好奇地问。

    顾明远放下筷子,眼神略显黯淡:"因为一个叫小航的孩子。三十年前,他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过敏性疾病,当时医疗水平有限,我们无法救他。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专注于这个领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为这种疾病而离开。"

    "小航"商砚辰若有所思,"是周小航吗?"

    顾明远惊讶地看着他:"您知道?"

    "周小航是我外婆家的远亲,"商砚辰解释,"小时候听外婆提起过这个故事。没想到,您就是那位一直研究治疗方法的医生。"

    这个意外的联系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命运的奇妙。商砚辰继续说:"外婆常说,虽然小航离开了,但她一直相信总有一天会有特效药出现,挽救像小航这样的孩子。"

    "如今,这个愿望即将实现,"叶暖阳温柔地说,"顾教授的坚持没有白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