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8章 张大妮的事业
    张大妮回来后,荞麦的日子过得滋润又充实。每天早上睁开眼,张大妮已经做好了早饭。

    "闺女,起来吃饭了。"张大妮轻声叫她。

    餐桌上摆着热腾腾的米粥,还有张大妮特制的酸菜。郑向党吃着饭,不忘叮嘱:"娘,中午我回来做饭。"

    "有我在家,你忙你的去。"张大妮说。

    "不行。"郑向党坚持,"我得看着荞麦。她这个时候,我放心不下。"

    张大妮看着儿子疼媳妇的样子,心里说不出的欣慰。连林晚晴听说这事,也连连夸赞:"这孩子,真懂事。"

    郑大年闲不住,每天带着鹅将军和火球去后山开荒。一人两只配合默契,鹅将军负责用嘴拔草,郑大年开荒翻地。

    "你这鹅啊,比人都懂事。"郑大年夸它。鹅将军得意地扑腾两下翅膀,把背上的小背包晃得咯咯响。火球不甘落后,用爪子刨的更欢了。

    这是张大妮给它特制的,用粗布缝制的小背包,正好挂在两个翅膀上。里面装着水壶和干粮,倒真像个小助手。

    不到半个月,硬是开出两亩好地。郑大年站在地头盘算:"种点白菜萝卜,冬天有的吃。春上种点玉米豆子,到时还能喂兔子。"

    看着婆婆整天无所事事,荞麦琢磨着给她找点事做。这天上班,特意去找后勤主任赵德明。

    "赵主任,我有个想法。"荞麦说,"咱们部队的伙食一直缺肉,何不自己办个养殖场?"

    后勤主任赵德明一听荞麦的提议,眼睛顿时亮了。他放下手中的账本,认真问道:"这养殖场具体怎么个章程?"

    荞麦早有准备,详细说道:"主要养殖肉兔。选种关键,我婆婆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她在老家带的养殖场,一年出栏上万只兔子。咱们可以先从小规模试点,等有了经验再扩大。"

    赵主任来了兴趣:"那场地、人手怎么安排?"

    "场地可以选在后山那片平地,离营区不远不近。"荞麦指着窗外说,"至于人手,可以从军嫂里挑选几个勤快可靠的。我婆婆可以当技术员,手把手教她们。"

    很快,上级就批准了这个提议。养殖场选址定在后山一块地势平坦的空地上。几个老兵带着人平整土地,不到半个月就建起了六间砖房。四间做兔舍,一间做饲料房,一间做值班室。

    张大妮被任命为技术员,每天上午干两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月薪二十八块。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工资了。从军嫂里挑选了张小花和李桂芳做帮手,都是出了名的麻利人。

    养兔场建立的时间,郑大年跟着部队的车专门跑了一趟老家,从老家买了上百只健壮的兔子作为种兔。张大妮还给兔子编上号码,方便记录。然后就开始开展养殖兔子的事业。

    "兔子养殖有讲究。"张大妮认真地教导两个徒弟,"首先是环境要干燥,湿气重了容易生病。"

    她指着铺着厚厚稻草的地面:"这稻草要勤换,保持清洁。通风也要注意,但不能有穿堂风。"

    李桂芳拿着本子认真记着,张小花则问:"那喂食有什么讲究?"

    "喂食要定时定量。"张大妮说,"早上喂青草,中午补充精料,晚上再添些萝卜叶。草料一定要晾干,带露水的兔子吃了容易拉肚子。"

    为了方便管理,张大妮把兔舍分成了四个区:种兔房、育仔房、保育房和育肥房。每只种兔都有专门的档案,记录产仔情况和生长数据。

    "你看这只56号母兔,"张大妮翻开从带来的记录本,"生育率特别高,一窝能下十五只小兔。它生的小兔子成活率也高,都遗传了它的优良基因。"

    每天天不亮,张大妮就来到养殖场。她先检查每个兔舍的温度和通风情况,然后挨个查看兔子的精神状态。不出一个月种兔就生下几窝小兔子,这都是来的时候已经怀了崽子的。

    "这窝小兔子昨天刚出生,"她轻轻掀开窝草,露出几只粉嫩的小兔,"要特别注意保暖。"

    张小花看着挤在一起的小兔子,爱不释手:"像小绒球一样可爱。"

    "可爱是可爱,但要细心照看。"张大妮说,"你看这只,比其他的瘦,可能是吃不到奶。"她熟练地把小兔抱起来,"得把它转给隔壁那只奶妈,那窝只有八只,还能再带。"

    

    喜欢穿越70年代独生女下乡后赢麻了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独生女下乡后赢麻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李桂芳好奇地问:"为什么要这么调配?"

    "一个奶妈带太多小兔容易养不大。"张大妮解释,"得根据母兔的奶水和小兔的大小来分配。这些都是经验,慢慢就懂了。"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张大妮开始琢磨改进方法。她发现单层兔笼占地方,就让郑大年帮忙设计了双层笼子,既节省空间又方便打扫。

    在饲料方面,她也有创新。"咱们在玉米面里加点中药材。"她对李桂芳说,"当年在老家,我就发现加了黄芪的饲料,兔子长得快,还不容易生病。"

    产房的设计也很有讲究。她把兔笼做成活动式,方便清理消毒。"产前产后最容易出问题,"她说,"环境一定要干净。"

    这些改进很快见效。兔子长势喜人,几乎没有生病的。第一批出栏的肉兔供应食堂,战士们都说比外面买的肉质好。

    养殖场的名声很快传开了。隔壁团的后勤主任专门来参观,看了半天连声赞叹:"这管理水平,比我们农场还专业。"

    张小花和李桂芳也成了好把式,配合越来越默契。三个人分工明确:张大妮负责技术指导,张小花管饲养,李桂芳管记录和防疫。

    每到傍晚,郑大年种完地就来接张大妮。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兔笼,老两口都笑得合不拢嘴。

    "你看看,"郑大年说,"咱们家婆娘,现在可是军区的能人了。"

    张大妮擦擦额头的汗:"这还得感谢荞麦,要不是她出主意,我哪有这机会?"

    这养殖场成了她的骄傲。虽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说不出的充实。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部队做了贡献。

    有一天,她正在查看兔舍,忽然看见几个穿制服的人走进来。原来是军区首长来视察。

    "同志们辛苦了。"首长拍着她的肩膀说,"你们为改善部队伙食做出了贡献,这事得好好表扬。"

    张大妮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当天晚上,她兴奋地跟荞麦说:"闺女,要不是你给我找这个事做,我这把年纪可就真闲得慌了。"

    荞麦看着婆婆红光满面的样子,心里也说不出的高兴。老人家找到了寄托,有了追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养殖场在张大妮的精心经营下蒸蒸日上,不断地扩大养殖规模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为部队解决了伙食问题,也让许多军嫂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这份事业,成了她晚年最大的骄傲。

    喜欢穿越70年代独生女下乡后赢麻了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独生女下乡后赢麻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