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半张图的指向
仓库里的霉味混着铜锈的腥气,在手电筒光柱里翻腾成细小的尘埃。陈轩蹲在那堆被查封的高仿青铜器旁,指尖划过一件鸮尊的腹部——仿品的雷纹刻得确实够深,连转角处的毛刺都模仿了真品的“失蜡法”痕迹,若不是玄鉴镜照出的灰黑色锈迹,寻常藏家恐怕真要栽在这上面。
“陈先生,伪古堂堂主李三炮招了。”穿便衣的张警官递过笔录本,纸页上沾着未干的油渍,“他说半年前在邙山附近捡到个锦盒,里面除了半张藏宝图,还有块刻着‘玄’字的玉佩。”
陈轩接过笔录,目光落在“江南水乡,瓷都秘窑”八个字上。这字迹与玄山氏玉牌上的密纹如出一辙,只是笔画到“窑”字右侧突然断裂,像是被人刻意撕成两半。他想起师父笔记里提过,玄山氏晚年隐居景德镇,难道真在那里藏了东西?
“李三炮说没找到藏宝地?”陈轩抬头时,正撞见张警官眼里的疑虑。
“他那套说辞漏洞百出。”张警官踹了踹脚边的仿品爵杯,杯底“宣和年制”的款识在灯光下泛着贼光,“他说跟踪一个戴斗笠的老头到过窑址,结果被对方打晕丢在山路上,醒来就只剩半张图了。我看他是想隐瞒什么。”
陈轩没接话,转身从包里取出玄鉴镜。镜面星图在仓库阴暗中微微发亮,他将半张藏宝图覆在镜面上,奇迹突然发生——图上断裂的墨迹竟顺着镜面星轨蔓延,在空白处晕出淡淡的“昌江”二字。
“昌江穿景德镇而过。”小林凑过来,指着地图上的蓝线,“师父,玄山氏肯定把东西藏在江边的古窑里!”
陈轩指尖叩了叩镜面,星图中代表“角宿”的那颗星突然闪烁。他想起《史记·天官书》里“角为天关,主开闭”的记载,这或许是玄山氏留下的方位提示。
这时仓库外传来争吵声,赵老板拎着个布包闯进来,脸涨得通红:“陈先生,您可得给我做主!我那批货被李三炮坑了,他还说……还说您手里的玄鉴镜是假的!”
李三炮被两名警员押着经过,听见这话突然狂笑:“假的?陈轩,你敢不敢用那破镜子照照赵老板的包?我可听说,他从黑市收的‘元青花’,是用我这儿的釉料烧的!”
赵老板手一抖,布包掉在地上,露出里面的青花梅瓶。瓶身钴料发色浓艳,确实有几分元青花的“铁锈斑”神韵。陈轩捡起梅瓶,对着玄鉴镜轻轻一转——镜中立刻映出瓶底的猫腻:一圈极淡的化学试剂残留,在灯光下泛着蓝紫色荧光,那是现代仿品常用的“氢氟酸做旧法”留下的痕迹。
“赵老板,这瓶子胎质松散,釉面浮光未退。”陈轩将梅瓶放回布包,“李三炮用的钴料里掺了锌,虽然仿出了浓艳感,但玄鉴镜能照出锌元素的反光,这是元代工匠绝不会用的工艺。”
赵老板瘫坐在地,半晌才嘟囔道:“难怪他说这瓶是‘玄山氏旧藏’,还带了块刻‘玄’字的玉佩当凭证……”
“玉佩呢?”陈轩猛地抬头。
“被我扔了!”赵老板捶着大腿,“当时觉得那玉佩雕工糙,不像老东西……”
李三炮突然插嘴,声音里带着诡异的兴奋:“那玉佩是我仿的!但真玉佩的纹样,我记得清楚——正面是三目神像,背面刻着‘镜鉴’二字!”
陈轩心头一震。师父笔记里画过玄山氏的随身玉佩,正是三目神像纹。难道李三炮真见过真品?
“你跟踪的那个戴斗笠的老头,是不是左眉有颗痣?”陈轩追问时,手心已微微出汗。师父生前左眉就有颗痣,他总说那是“天眼识真”的印记。
李三炮愣住了,半晌才点头:“好像……是有颗痣。那老头身手了得,我雇的三个打手都被他踹进了泥沟。”
仓库里突然静得能听见尘埃落地的声响。陈轩望着玄鉴镜上蔓延的“昌江”二字,突然明白过来——师父恐怕早就发现了玄山氏的另一处藏地,甚至可能与那个“戴斗笠的老头”有过交集。
“张警官,我想申请去景德镇调查。”陈轩将半张藏宝图折好,“李三炮没说假话,那个戴斗笠的人,很可能就是守护藏地的人。”
张警官看着他手里的玄鉴镜,突然笑了:“局里正愁找不到伪古堂的幕后买家,听说他们在景德镇有个窝点,专做宋代名窑的仿品。你要是能帮忙找到,咱们正好顺藤摸瓜。”
小林已经开始收拾背包,帆布摩擦的声响里,他突然想起什么:“师父,玄山氏在笔记里说过,‘瓷都秘窑’的入口,要等‘昌江潮平,月上中天’才能看见。”
陈轩抬头望向窗外,仓库顶上的破洞正对着渐圆的月亮。他将玄鉴镜揣进怀里,镜面贴着心口的位置,仿佛能听见星图流转的轻响。
“那就等潮平月升。”他说这话时,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镜缘的“辨伪存真”四字,“玄山氏藏的,恐怕不只是古玩那么简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三炮被押走时,突然回头喊了句:“那半张图上的窑址,藏在落马桥附近!我听见那老头跟人打电话时说的!”
这话让陈轩脚步一顿。落马桥是景德镇着名的古窑遗址,宋代官窑的残片曾在那里成片出土。他回头看了眼仓库里堆积如山的仿品,突然明白伪古堂的真正目的——他们不只是想仿造文物,更想找到玄山氏藏的真品,用真迹当样本,造出足以乱真的赝品。
“师父,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小林已经把地质锤塞进包里,那是上次在邙山开石门时用过的工具。
“明天一早。”陈轩将半张藏宝图与玄鉴镜一起放进木盒,“去看看玄山氏在瓷都,到底藏了什么能让他们如此疯狂的东西。”
仓库外的月光突然亮了起来,透过破洞落在那堆仿品上,铜锈的灰黑色在月光下泛着死气。陈轩想起玄鉴镜照出的真品青绿色锈迹,那是时光沉淀的温润,绝非化学试剂能模仿。
或许玄山氏留下的最大宝藏,不是文物本身,而是辨别真伪的智慧。他这样想着,将木盒锁好,转身走向仓库门口。门轴转动的吱呀声里,仿佛能听见昌江潮声正从千里之外传来,带着瓷土与松柴的清香,在夜色里渐次清晰。
第1050章:昌江月引
景德镇的雨是带着瓷土味的。
陈轩站在昌江岸边的老码头时,细密的雨丝正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里裹着浅黄的泥点——那是附近古窑遗址特有的高岭土,遇水便显出温润的玉质感。
“师父,潮快平了。”小林举着伞,指着江面翻涌的白沫。原本湍急的水流正渐渐放缓,浑浊的江面像被摊开的宣纸,正慢慢吸尽雨色。
陈轩打开木盒,半张藏宝图在水汽里微微发皱。他取出玄鉴镜,镜面星图在阴雨天依旧清亮,角宿那颗星的光芒比昨日更盛。按李三炮说的方位,落马桥窑址就在上游三里处,可他沿江走了两趟,除了几处被圈起来的考古工地,只剩断壁残垣的老窑房。
“玄山氏说‘月上中天’才能见入口,会不会是要等特定的时辰?”小林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星图,“角宿在子夜才会升到正南天,现在刚过戌时。”
雨突然大了,打在伞面上噼啪作响。江对岸的老窑工聚居区亮起灯火,窗棂透出的光晕里,隐约能看见晾晒的松柴——那是烧柴窑必不可少的燃料,玄山氏笔记里提过,“松烟入釉,方得古韵”。
“去那边问问。”陈轩收起图,踩着水洼往渡口走。摆渡的老汉正收拾船桨,看见他们便扯开嗓子喊:“过江?今晚有大潮,再过一个时辰怕要封渡喽!”
船在江面上晃得厉害,老汉的蓑衣淌着水,说起落马桥的事直摇头:“那片窑址邪乎得很!前几年有伙人去挖,说是挖到个瓷瓶,结果第二天就全躺医院了,浑身长满疹子,跟釉料过敏似的。”
陈轩心里一动:“他们挖的是哪座窑?”
“还能是那座‘鬼窑’。”老汉啐了口唾沫,“民国时就烧出过怪事,窑工说半夜听见窑里有人哭,开窑一看,满窑的瓷器都裂成了碎片,拼起来竟是张人脸。后来玄山氏来过人,在窑门口贴了张黄纸,才算太平了。”
船靠岸时,雨刚好停了。岸边的老樟树下,果然立着座半塌的窑门,青砖上爬满青苔,门楣处隐约能看见残留的黄纸痕迹,上面的墨迹早已被雨水冲得模糊,只剩“玄”字的最后一笔,像道弯钩嵌在砖缝里。
“就是这儿了。”陈轩用地质锤敲了敲窑门,砖面发出空洞的回响。他取出玄鉴镜,镜面星图突然旋转起来,角宿的光芒直射向窑门左侧的一块青石板。
石板上刻着朵残缺的莲花纹,花瓣的弧度与玄鉴镜边缘的纹路严丝合缝。陈轩按玄山氏笔记里“左旋三,右旋一”的口诀转动石板,只听“咔”的一声轻响,石板下露出个巴掌大的凹槽,里面嵌着块巴掌大的瓷片,釉色天青,正是宋代汝窑的“雨过天青”色。
“汝窑瓷片?”小林惊呼,“这可是比黄金还贵的东西!”
陈轩却盯着瓷片背面的刻字——“待月生晕,方启窑门”。他抬头看天,雨云正慢慢散开,一轮圆月刚爬上窑顶的烟囱,月光落在窑门上,竟在青苔间映出串淡青色的光斑,像串引路的灯笼,一直延伸到窑内。
“走。”陈轩揣好瓷片,举着手电走进窑门。窑道比想象中宽敞,两侧的窑壁上布满匣钵的印记,手电光扫过处,能看见残留的釉料在墙上凝成彩虹般的光斑。
“师父,你看这个!”小林在窑尾的土灶旁蹲下,灶膛里竟嵌着块石碑,上面刻着玄山氏的笔迹:“汝官哥钧定,秘在松柴中。”字的下方画着个简易的柴窑结构图,在窑床的位置打了个叉。
陈轩用地质锤撬开窑床的砖块,下面露出个黑陶匣子,打开时一股松烟香扑面而来——里面装着本线装书,封面题着《辨瓷手记》,纸页泛着陈旧的米黄色,却半点霉斑都没有,显然是用桐油浸过防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