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O一)
    第1095章 泾阳工地惊现陶俑碎片

    陈轩捏着手机起身,目光扫过桌上的玄鉴镜——这物件陪他鉴过无数奇珍,眼下八成又要派上用场。他抓起勘察包往肩上一甩,脚步不停往门外走:“地址发我,二十分钟到,让所有人别碰现场!”

    挂了电话,手机屏幕立刻弹出老周发来的定位,泾阳县北塬的一处商品房施工地,离他上次参与抢救性发掘的汉墓群不足三公里。发动越野车时,陈轩顺手给玄山鉴宝联盟的副手林凯发了条语音:“我去泾阳处理紧急情况,下午的联盟专家座谈会你先盯着,有问题随时联系。”

    引擎轰鸣声里,越野车冲出市区,往西北方向疾驰。窗外的高楼渐渐变成低矮的农田,陈轩指尖在方向盘上轻敲——泾阳是关中古墓密集区,尤其是北塬一带,近年施工中偶有文物出土,但带彩绘的陶俑碎片并不常见。汉代陶俑多施红、黄、绿三色釉彩,历经两千多年,颜料层极易氧化脱落,一旦工人随意触碰,珍贵的历史信息可能瞬间被毁。

    二十分钟刚过,越野车就拐进尘土飞扬的施工工地。远远便看见围挡外停着两辆印着“文物执法”字样的警车,几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拦着一群戴安全帽的工人,人群中央围着个刚挖开的土坑,土坑边缘散落着几块巴掌大的陶片,红彩在黄土里格外扎眼。

    “陈老师来了!”老周一眼看见疾驰而来的越野车,立刻拨开人群迎上来。他头发花白,额角还沾着土,显然是刚从坑里爬上来:“幸好你来得快,工人说挖机挖到硬东西时,还想把陶片捡来当‘古董’带走,我们好说歹说才拦住。”

    陈轩没急着说话,先蹲下身从勘察包里掏出白手套和放大镜,小心翼翼捏起一块陶片。陶片质地坚硬,边缘带着新鲜的断裂痕,表面的红彩虽有磨损,却能清晰看到分层——底层是灰白色的陶胎,中间涂着一层细腻的石膏质打底,最外层才是红彩颜料。他用放大镜凑近细看,颜料层里还掺着细小的矿物颗粒,这是汉代关中地区特有的施彩工艺。

    “是汉俑没错。”陈轩放下陶片,目光转向土坑,“坑有多深?挖机还动过吗?”

    “挖机只挖了不到两米,碰到陶片就停了。”施工队负责人王经理凑过来,脸上满是紧张,“陈老师,这不会真是什么大墓吧?要是停工考古,我们项目进度可就……”

    “现在不是说进度的时候。”陈轩打断他,起身往土坑边走去,“你马上让所有施工机械停工,把这片区域用警戒线围起来,半径五十米内不准任何人进出。老周,联系省考古研究院,让他们派勘探队带洛阳铲和全站仪过来,顺便把文物保护箱也带上。”

    老周立刻掏出手机联系,王经理虽不情愿,也只能吩咐手下停工围警戒线。陈轩踩着梯子下到土坑里,坑底比地面低约一米八,黄土层里还嵌着几块零散的陶片,他顺着陶片分布的方向用手扒开表层浮土,很快又摸到一块更大的陶片,上面隐约能看到陶俑的衣纹线条。

    “这片陶俑应该是成组的。”陈轩用毛刷轻轻扫去陶片上的土,“你看这衣纹弧度,像是站立的侍从俑,汉代贵族墓葬里常随葬这类俑群,数量少则十几件,多则上百件。”

    老周在坑边探头看:“那会不会是上次我们发掘的那座汉墓的陪葬坑?”

    “可能性不大。”陈轩摇头,“上次那座墓是中小型墓葬,陪葬品以陶器为主,没出土过这么完整的彩绘俑。而且从陶片质地来看,这座墓的规格可能更高。”

    说话间,远处传来汽车鸣笛声,省考古研究院的勘探车到了。几个穿蓝色工作服的考古队员跳下车,扛着设备快步走来。领队张教授和陈轩是老熟人,见面就递过来一瓶水:“刚在实验室整理文物就接到电话,看陶片照片,是不是有新发现?”

    “还不确定墓的规模,但陶俑彩绘保存得不错。”陈轩指着坑底,“先勘探一下范围,确定墓道和墓室的位置,别破坏了俑群的完整性。”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全站仪测量坐标,有的拿着洛阳铲开始钻探。洛阳铲插进土里,提上来时带起一筒黄土,张教授蹲在旁边仔细观察土层变化:“第一层是耕土层,第二层是扰土层,再往下……你看这土色,发黑带细沙,是汉代墓葬常见的封土层!”

    随着钻探深入,更多陶片被清理出来,其中一块陶片上还残留着陶俑的面部轮廓,虽只有巴掌大,却能看清眉眼的刻画痕迹——眉骨微凸,眼角上挑,典型的汉代陶俑风格。陈轩用软毛刷轻轻清理陶片上的泥土,忽然注意到颜料层下有细微的纹路:“张教授,你看这个,是不是彩绘下面还有一层底色?”

    张教授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看了半天:“像是朱砂打底,再涂的红彩,这种工艺在西汉中期以后才出现,说明这座墓的年代可能在汉武帝之后。”

    就在这时,负责钻探的队员突然喊了一声:“张老师、陈老师,这边探到硬物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众人立刻围过去,只见洛阳铲提上来的土筒里,除了黄土,还夹杂着几块青灰色的砖块。张教授拿起砖块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砖面:“是汉砖!砖面有绳纹,这是墓室墙壁用的砖!”

    钻探继续进行,半个多小时后,墓的范围基本确定了——东西长约十五米,南北宽约十米,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葬,从规模来看,至少是列侯级别的贵族墓。这个发现让在场的人都兴奋起来,要知道,泾阳地区近年发掘的汉代高等级墓葬不多,这样完整的列侯级墓葬,对研究汉代关中地区的丧葬制度和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

    “必须立刻启动抢救性发掘。”张教授站起身,对老周说,“赶紧向省文物局报备,申请发掘许可,同时增派安保人员,防止有人盗墓。”

    老周立刻去打电话,王经理站在旁边,脸上的紧张变成了好奇:“这么大的墓,里面会不会有金银珠宝啊?”

    “考古不是挖宝,重要的是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陈轩耐心解释,“这座墓里的陶俑群,如果能完整发掘出来,就能还原汉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比金银珠宝更有价值。而且彩绘陶俑保存不易,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保护好这些文物,不让它们在出土时受到损坏。”

    王经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发掘要多久啊?我们工地还能继续施工吗?”

    “至少要三到六个月,具体要看发掘进度。”张教授接过话,“墓的范围已经确定了,你们可以先施工其他区域,把这片区域留出来就行,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手续,不会耽误你们太久。”

    得到肯定答复,王经理松了口气,转身去安排工地的事了。现场,考古队员们已经开始搭建临时保护棚,防止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对文物造成损害。陈轩和张教授蹲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前,整理已经清理出来的陶片,准备编号登记后运回实验室进行修复。

    “你看这块陶片,”陈轩拿起一块带着衣纹的陶片,“衣纹是阴线刻,线条流畅,应该是熟练工匠制作的,而且陶俑的尺寸比一般的汉俑大,高度可能在一米五左右。”

    张教授点头:“这么大的彩绘俑,要是能完整复原,绝对是国宝级的文物。不过彩绘保护是个难题,出土后一旦接触空气,颜料层很容易脱落,我们得提前准备好保护剂。”

    两人正讨论着,陈轩的手机突然响了,是林凯打来的。他接起电话,林凯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陈哥,联盟那边出了点事,刚才接到几个专家的电话,说收到匿名邮件,举报我们联盟筹备期间存在‘私下交易文物’的情况,现在有些专家已经提出要暂停座谈会,你看怎么办?”

    陈轩心里一沉,玄山鉴宝联盟是他牵头筹备的,目的是规范鉴宝行业,防止文物走私,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举报?他皱起眉头:“邮件里有具体证据吗?举报的是谁?”

    “没说具体是谁,只说‘有人利用联盟筹备之便,与文物贩子勾结’,还附了几张模糊的照片,像是在古玩市场拍的。”林凯的声音有些焦急,“现在几个老专家已经在群里讨论起来了,要是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联盟的公信力。”

    陈轩捏着手机,目光扫过眼前的考古现场,又想起刚才清理出的陶俑碎片——一边是刚发现的汉代古墓,需要尽快开展保护发掘;一边是联盟的突发状况,关系到后续行业规范的推进。他深吸一口气,对林凯说:“你先稳住专家,就说我正在处理紧急文物保护事务,下午五点前赶回联盟,到时候当面给大家解释。另外,让技术部查一下匿名邮件的来源,看看能不能找到发件人的线索。”

    挂了电话,张教授看出他脸色不对,问道:“出什么事了?需要帮忙吗?”

    “没事,联盟那边有点小误会,我下午得回去处理一下。”陈轩收起手机,又拿起一块陶片,“这里的发掘就拜托你了,有新情况随时跟我联系,尤其是陶俑的彩绘保护,一定要格外注意。”

    “放心吧,我会安排好的。”张教授拍拍他的肩膀,“你先去处理联盟的事,这里有我们呢。”

    陈轩点点头,又叮嘱了老周几句,让他配合考古队做好现场安保,才拿起勘察包往越野车走去。路过临时保护棚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队员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坑底的陶片,阳光透过棚顶的遮阳布,洒在那些带着红彩的陶片上,像是给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镀上了一层微光。

    发动越野车时,陈轩心里还在想着联盟的举报事件——匿名举报,模糊照片,时机选在联盟座谈会前夕,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会是谁呢?是同行的竞争,还是之前被联盟阻止过文物走私的人在报复?

    他掏出手机,给负责文物稽查的老郑发了条信息:“帮我查一下近期有没有针对玄山鉴宝联盟的异常动向,尤其是古玩市场那边,看看有没有人在散布谣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