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民间鉴宝行的余波
滨海市的初秋,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陈轩、苏晴和小林坐在工作室里,泡着热茶,讨论着“民间鉴宝行”接下来的行程。
“赵爷爷和赵向东那边,我已经安排好了。”小林放下茶杯,“勋章捐赠仪式定在下周五,博物馆会专门为这两枚忠勇勋章设立一个小型展柜。”
苏晴兴奋地补充道:“我把整个故事整理成了一篇图文报道,已经发给了《滨海晚报》的文化版。主编很感兴趣,说要做一个专题,把我们‘民间鉴宝行’的故事也一并报道出来。”
陈轩点点头,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这个故事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我很高兴。这不仅是对两位英雄的告慰,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
第二天一早,陈轩就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
“请问是陈轩先生吗?”电话那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我看了你们关于勋章的报道,有些事情……想和你当面谈谈。”
“请问您是?”陈轩警惕地问道。
“我叫赵二虎,是赵二勇的弟弟。”对方顿了顿,“有些真相,或许你们还不知道。”
这个名字让陈轩立刻警觉起来。赵二勇的弟弟?他会知道什么?
“好的,我们可以见面。”陈轩答应道,“您定个时间和地点吧。”
“今天下午三点,滨海公园北门的茶馆。”赵二虎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陈轩放下电话,眉头紧锁。直觉告诉他,这个突然出现的赵二虎,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
“怎么了?”苏晴注意到了陈轩的表情变化。
“赵二勇的弟弟联系我,说有事情要当面谈。”陈轩解释道,“他提到了‘真相’,这让我有些担心。”
小林立刻警觉起来:“会不会是骗子?或者是想借这个机会敲诈我们?”
“有这种可能。”陈轩点头,“所以我们三个一起去。苏晴,你带上相机,也许会用得上。”
下午三点,滨海公园北门的茶馆。
陈轩三人提前十分钟到达,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透过玻璃窗,可以清楚地看到门口的情况。
三点整,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缓缓走进茶馆。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头发花白,面容消瘦,与赵向东有几分相似。
“应该就是他了。”陈轩低声说道。
男人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径直朝他们走来。
“哪位是陈轩先生?”他问道,声音果然和电话里一样沙哑。
“我是。”陈轩起身,“您是赵二虎先生?请坐。”
赵二虎坐下后,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才缓缓开口:“你们关于我二哥的报道,我看了。有些地方……不太准确。”
“哦?”陈轩来了兴趣,“请您具体说说。”
赵二虎从随身的包里取出一个旧信封,放在桌上:“这是我二哥生前写给我的一封信。你们看完,就知道真相了。”
陈轩接过信封,发现已经泛黄,封口处用蜡封着。他小心地拆开,里面是一张同样泛黄的信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毛笔字。
“这封信写于1946年,也就是我二哥复员回乡的前一年。”赵二虎解释道,“他在信中详细说明了勋章的事情。”
陈轩开始阅读信件。信的内容很长,赵二勇在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和赵大勇在战场上的经历,以及赵大勇牺牲的经过。关于勋章,赵二勇写道:
"……大勇牺牲后,我在清理战场时找到了他的遗体和这枚勋章。我知道这枚勋章对他的家人意味着什么,但当时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我的母亲病重,急需用钱医治,而我作为一名普通士兵,根本无力承担这笔费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将勋章上的名字改为我的,这样我就可以获得一笔抚恤金,为母亲治病……"
信中还提到,赵二勇后来确实将一部分抚恤金寄给了赵大勇的父母,但由于羞愧,他一直没有勇气亲自面对他们。
“这封信我一直保存着,没有告诉任何人。”赵二虎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我知道我二哥做错了,但他也是出于无奈。他一生都背负着这个秘密,直到去世前都没有释怀。”
陈轩、苏晴和小林沉默不语。这封信的内容,与他们通过玄鉴镜看到的画面基本吻合,进一步证实了赵二勇的无奈和愧疚。
“赵先生,非常感谢您告诉我们这些。”陈轩真诚地说道,“您二哥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和感人。”
赵二虎摇头:“我不是为了替他辩解。我只是觉得,历史应该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不应该有任何隐瞒。”
苏晴轻声问道:“赵先生,您为什么现在才选择告诉我们这些?”
赵二虎叹了口气:“因为我看到报道中提到,勋章将被捐赠给博物馆。我觉得这是一个告慰我二哥在天之灵的好机会。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愧疚,现在,也许他可以安息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轩点头:“您说得对。我们会将这封信的内容补充到展览说明中,让后人了解完整的故事。”
离开茶馆后,三人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没想到,这个故事还有这样的曲折。”苏晴感慨道,“赵二勇的形象,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立体了。”
小林点头:“是啊,他既是一个犯了错的人,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承担了生活的重担,履行了对家人的责任。”
陈轩若有所思:“这个故事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我们的‘民间鉴宝行’,不仅要鉴定文物的真伪,更要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性和情感。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和记忆。”
“接下来,我们去哪里?”小林问道。
陈轩微笑着说:“去下一个委托人那里。我相信,还有更多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等待我们去发现。”
就在这时,陈轩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
“您好,请问是陈轩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我叫孙博文,是一位收藏家。我有一件祖传的古画,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下。”
“当然可以。”陈轩答应道,“您可以带着古画来我们工作室,或者我们上门服务。”
“不,这件古画非常珍贵,我不方便带出门。”孙博文神秘地说道,“如果您方便的话,我想请您明天来我家一趟。地址是……”
挂断电话后,陈轩若有所思地看着苏晴和小林:“看来,我们的下一个挑战,已经出现了。”
第1022章 古画疑云
第二天下午,陈轩、苏晴和小林按约来到了收藏家孙博文的家。
这是一栋位于市郊的独栋别墅,庭院深深,戒备森严。
“陈先生,久仰大名。”孙博文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儒雅男子,亲自出门迎接。
在宽敞的会客厅里,孙博文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中取出一个长条形的锦盒,放在茶几上。
“这是我孙家的传家宝,一幅清代着名画家石涛的山水图。”他缓缓打开锦盒,露出一卷古画。
陈轩仔细观察,只见画作气势磅礴,笔墨苍劲,确实有石涛画风的神韵。
“孙先生,可否让我近距离观察一下?”陈轩问道。
“当然可以。”孙博文将画卷展开,铺在特制的案几上。
陈轩戴上手套,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画作的每一个细节。他时而用放大镜查看笔触,时而用手电筒照射纸面,观察纸张的纤维结构。
“苏晴,麻烦你拍几张高清照片,特别是这几个角落。”陈轩指着画卷的几处位置说道。
苏晴立刻拿起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起来。
“陈先生,有什么发现吗?”孙博文紧张地问道。
陈轩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包里取出一个小巧的便携设备——多功能光谱仪。
“这是用来分析颜料成分的。”陈轩解释道,“不同年代的颜料,其光谱特征是不同的。”
他用光谱仪对画作上的几种主要颜色进行了检测,然后将数据记录下来。
“孙先生,这幅画……有些可疑。”陈轩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
“可疑?”孙博文的脸色立刻变了,“您的意思是,这幅画是假的?”
“我还不能确定。”陈轩摇头,“但有几个地方让我产生了怀疑。”
他指着画卷的一角:“你看这里,印章的印泥颜色有些异常。清代早期的印泥,通常含有朱砂成分,颜色会呈现出一种暗红色,而这幅画的印泥颜色偏鲜红,更像是近现代的印泥。”
孙博文立刻反驳:“这可能是因为保存环境不同导致的颜色变化吧?”
“有这种可能。”陈轩点头,“所以我需要进一步确认。”
他又指着画中的一处细节:“还有这里,石涛的山水画,通常会在细节处留下一些独特的笔触,我们称之为‘石涛点’。这幅画虽然模仿得很像,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别。”
小林在一旁补充道:“我们之前处理过不少高仿品,有些仿造者的技艺确实非常高超,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但只要仔细观察,总能发现一些破绽。”
孙博文的脸色更加难看了:“陈先生,您知道这幅画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这是我孙家几代人的骄傲!如果它是假的,那将是对我们家族的巨大打击!”
陈轩理解孙博文的心情,他平静地说道:“孙先生,我非常理解您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我必须非常谨慎。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我不会轻易下结论。”
他思考片刻,提出了一个建议:“孙先生,我想将这幅画带回工作室,用更专业的设备进行检测。当然,如果您不放心,我们可以全程录像,确保画作的安全。”
孙博文犹豫了片刻,最终点头同意:“好吧,我相信你们的专业素养。但我有一个要求,无论结果如何,都希望你们能保密。”
“我们会的。”陈轩郑重承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