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章 巢州大伯
    一

    次日,张海山来到老贾小院时,已是午饭时分,小院在国道的路北。一幢两层楼的房子,门口的水泥地面干净的一尘不染,沿墙角摆了几盆月季花。一对从乡下收来的石臼窝子灌满了水,上面飘着几片圆润的小荷叶。看得出老贾的日子过得滋润,他想这一趟是来对了,于是一进门就大声喊:“贾老三,贾石头!”

    屋里应声伸出一个光头来,一只手摘下老花镜,盯着海山看。但海山立马认出老贾来,继续打趣道:“你个贾石头变成贾光头了?”

    这让老贾一下子想起,二十多年前,他在浮槎镇收蜂产品时,帮过大庙乡一户建房的农家弄过几车石头,并由此得了个“贾石头”的称号,而眼前的来人正是大庙乡的张海山了。

    老贾笑眯眯地问:“你真稀客呀,怎么就想起我来了?”

    递烟,泡茶,老贾猛地想起了饭来,便问有没有吃。张海山摇摇头,笑说“没饭吃了”。

    “走,今天带你去吃国道鱼。”老贾拉着张海山出来,门也不关,只朝楼上喊一声:“小杨,我们出去吃了。”楼上有女人的声音应着知道了。

    “还是小嫂子好啊!”出了门,海山忍不住调侃一下老贾。老贾会心一笑,说好多年了。

    两人在路边的“国道鱼”馆里坐下来时,感慨时光飞逝,十多年未见,把各自的变化说了一通。

    关于孩子毕业分配的事,老贾却一言不发。那餐饭,张海山吃的心神不宁,觉得老贾像是胸有成竹,又觉得不可能如此简单。让老张的心一会天上一会地下。终于吃完饭,老贾才告诉老张,他从“二轻局”下来之后,有一批同事就转到“企业办”,也就是后来的“乡企局”。所以,那里人和他都很熟悉。

    “比在原单位还熟,你就放心吧。”

    这句话让张海山一直悬着的心软着陆,一切安稳祥和。

    吃完饭回到老贾小院里,张海山看花看草都格外顺眼。老贾留他多坐一会,他也不肯,迫不及待的要乘车回去,望望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是很久没有过的爽快呢!

    临走时,他没忘跟小杨打一声招呼,还自荐道:“我是老张,大庙的养蜂专业户”。楼上响起小杨恍然的盛情挽留。海山连忙摇手,说回去还有很多事要忙,然后逃跑一样地跳出小院,坐上公交,直奔车站。

    回到家,大秀看到海山得意洋洋,便低眉顺眼地服侍着海山,心想那个老贾真有两下子吗?却不敢问结果的话。

    直到张海山也憋不住感慨,多亏跑了这趟,然后如此这般一一道来。

    直到深夜,老张两口子还在盘算着把今年刚收上来的新花生米加工成五香味的,乡下人只能用一些土特产来托人找关系了。

    最肥的老母鸡,最大的花生米,最香的菜籽,都是用来铺一条进城的路啊!

    第二天,海山在家里分拣花生米,把那些邹皮的小粒花生米挑下来,半天塞一颗进嘴里。海山心情很好,那些拣好的花生米看起来大小均匀,仿佛是儿子的作业成绩,老师肯定能看上眼的。

    他正陶醉在得意洋洋的幻想里。突然,小卖部跛脚的老妇人隔着院门大声喊:“海山,你家来电话了。”张海山一下子站起来,他昨天才把小卖部的号码给了老贾,这电话一定是他打来的。海山三步并做两步赶过去,一把抓起话筒,里面没人说话,只有一阵脚步声。他连忙“喂喂”喊了两声,仿佛要把远去的脚步拽住。电话那头果然响起老贾熟悉的声音:“老张啊……”

    老贾告诉他,这一批学生的手续都压在“乡企局”里,原则上是统一分配。但是因为不同地区经济条件不同,单位好坏更有差别。考虑到每个人想法不同,现在“乡企局”实行推荐制。把学生推荐给合适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能力,双向选择。

    张海山听到“推荐制”,“双向选择”,便一句也听不下去,仿佛是落水的人耳边咕咕噜噜什么也听不清。但他还是很清醒地问“那孩子的事怎么弄呢?”

    老贾告诉海山说如果不着急,就先等等,着急的话,他明天或者后天去趟“乡企局”找老张。老张,原来也是浮槎镇财政所的老会计,因为业务能力强调到市局里来了,现在是“乡企局”的会计师,以前他和张会计关系好到伙穿过一条裤子。

    海山听得很激动,连声说:“现在就很着急呀。”仿佛这就要取一条裤子来,看他们伙穿才放心。然后又恳请老贾跑一趟才千恩万谢地挂了电话。

    晚上,海山两口子商量着,托老贾找关系,礼品必须要双份的了,老贾找的张会计,张会计有,老贾也要有一份。

    至于冬天留一点自己喝酒,海山说送出去给别人喝,比自己喝还痛快。为了孩子他恨不能割下身上的肉呢,吓得大秀赶紧把刀藏起来。

    二

    国庆节过后的一天上午,大庙乡通往莲花村的砂石路上,行驶着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小汽车。桑塔纳中规中矩、板板正正的车型,在那个年代是富贵和权力的象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车里坐着一个身材发胖的老者,所剩无几的头发一律梳向背后,一丝不乱,他正慢条斯理地对着后排的老贾说着话。窗外是大片的农田和屋舍,透过黄叶挂满枝头的树梢,可以看到农家院子里,妇人趁着晴好的天气晾晒山芋片。那是刚刚收获的红薯,切成一片片块状,晾在门口小院空地上和矮小的锅屋顶上,一只大公鸡不分早晚随意地喔喔喔叫着。

    “老贾,这山芋片煮粥好哎!”

    前排老者看着窗外对老贾说。老贾忙忙称是,“那是,张老。那年我在大庙这一带收王浆,一天早上去了一户人家。正赶上山芋片粥,我一下就干了三大碗,好香啊!”

    说得前排老者微微笑起来,他仿佛看到老贾稀里哗啦贪吃的模样。

    坐在前排副驾驶上的,正是“乡企局”的张会计师。会计师稀疏白发,年届退休了。今天他去大庙财政所,带上老贾过来看一看张志平。即便是受人之托,谨慎的老会计也要先目测一下孩子。

    他们坐着黑色的桑塔纳到了莲花村路口时,已是家家户户吃午饭时分。村里大人小孩都很好奇,一年难得见一次车辆的砂石路上,今天居然停了一辆崭新呈亮,可以照见人影的小汽车呢!

    从车里下来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村里男男女女的眼光像是在看一块超大的口香糖,然后目光被口香糖黏住,拉的好远。

    “口香糖”们终于进了村,去了张海山的家。

    干部开车去志平家的轰动,跟上次志平考取大专一样,虽然过去了五年,一直保温,顷刻成为“沸点”话题。五年前志平上大学报到时,那是天快亮的时候,张家人放着鞭炮,让志平走过村前的小桥,上了大路,从此路就越走越亮堂。

    这次,是全村人在午饭时分,都伸头看见一辆发亮的小轿车带着干部来到张海山家了,立马有人断言,那是领导来请张志平去上班呢,仿佛自己是领导秘书。

    三

    张海山是昨天晚上听老贾说的,今天张会计来大庙镇,到时候他会跟着一道过来看看志平,张海山便激动而忙乱地准备起来。

    他天没亮就挑着担子上街买菜,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必须按照高规格、严要求来办好这次接待。到中午时,早已装盘的烧鸡,水煮鱼担心凉了,就用炉子烧一锅热水来保温。炒菜需要等客人来,再用大铁锅现炒现吃。

    志平看到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等着,脸上带着期盼又幸福的神情,都不说话,只微笑地互相望着,志平仿佛进了一个蜡像馆。

    家族里主事的老爹在计算着人数,席位的就坐顺序,空气中有种说不出来的紧张,大家都在猜测会来一个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是关于志平工作分配的事,犹如五年前那次填志愿,张家唯一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工作,谁也不敢造次。生怕说错一句话,引起整个败局。

    志平见没什么事,就跟小叔去了村头路口迎接客人。志平学着大人的模样,拿着一包烟,抽出一支来递给小叔。

    小叔接过来,告诉志平,敬烟分几种方式,对尊贵的客人要用双手,熟人用单手,朋友之间可以远远抛过去。

    “以后你去单位上班了,我去找你,你可不能这样抛烟啊。”小叔开玩笑地说着。

    志平也嘻嘻哈哈地说,“你放心,你来了我肯定抛。”小叔笑着摇摇头,他看着远远的马路上,别说小汽车,连个人影也没有,便让志平回家去帮忙。

    志平回到院里,老爹坐在板凳上,见志平回来,便看了看志平,没说话,但眼神在问客人到了没有。志平摊开手,老爹明白,再次检查一遍菜肴。

    大家一次次看炉子上保温的菜冷了没有,这时,站在村口望风的小叔一头冲进院子里,张大嘴巴直喘气,断断续续地说:“来了,来了,三三拉小车子……”。

    大家虽然没听明白,但都知道是客人到村口了。于是各自忙碌起来,响声大作,仿佛蜡像馆开了门迎客,都是来来往往的人了。硬菜一盘一盘的端上来,在桌上整齐地摆好,大锅菜也开始滋滋啦啦地炒起来了。

    老贾在前带路,张会计跟在后面,两人一前一后走进院子。站在门口的张海山一见到老贾,便猜到后面的老者是张会计了,立马迎上去。不等老贾介绍,就激动地说“张老好,劳您大驾了!”明白准确,一点不错。

    张会计微笑着点头,慢慢走进客厅,面对一大桌子菜和满屋子的人,挥挥手,示意大家都坐下来。他眼光在屋子里扫一遍,让人感觉到他用心地跟每一个人都打了招呼。落座之时,老爹不容分说,让张会计上座,老爹只是满脸笑容地对三位客人点头致谢,几乎没什么话好讲。

    倒是海山和老贾,像是前几天见了面的话还没说够。十几年没见面,两人的话像是老井里的水,昨天抽干了,今天又满了。

    直到志平母亲过来,她提醒父亲今天办正事,父亲才跟老贾停下来。老贾轻松地笑笑,悄声说:“没事的,弟妹去准备一些山芋片,这是他早上来特意点到的好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