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诗曰:

    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

    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

    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话说那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有所不知,这座殿宇之中,当初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并郑重叮嘱:‘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总共一百零八个魔君。殿上立有石碑,刻着龙章凤篆般的天符,将他们牢牢镇在此处。倘若放他们出世,必定会给人间百姓带来灾祸。’如今太尉您放走了他们,这可如何是好!日后必定会成为大患。” 洪太尉听后,吓得冷汗直冒,身体颤抖个不停,赶忙匆匆收拾行李,带着随从,下山返回京城。真人与道众送别洪太尉后,便回到宫内着手修整被破坏的殿宇,重新竖立石碑,这些后续之事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洪太尉在返回途中,反复叮嘱随从,千万别把放走妖魔这件事对外人说起,生怕被天子知晓后遭受责罚。一路上众人默默赶路,日夜兼程,终于星夜赶回了京师。进入汴梁城后,洪太尉听闻人们纷纷谈论:天师在东京禁院连续做了七天七夜的法事,普施符箓,成功消除了疫病,肆虐的瘟疫已然消散,军民生活重新恢复了安宁。天师做完法事后,便辞别朝廷,乘鹤驾云,返回龙虎山去了。

    第二天早朝时,洪太尉上朝拜见天子,上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行抵达京师。臣等从驿站一路赶来,才刚刚到达此处。” 仁宗皇帝批准了他的奏报,对洪信予以赏赐,并让他官复原职,这些事情也就不再详细赘述。

    后来,仁宗皇帝在位共四十二年,之后驾崩。由于仁宗没有太子,皇位便传给了濮安懿王允让的儿子,也就是太祖皇帝的孙子,这位新皇帝的帝号为英宗。英宗在位四年后,又将皇位传给了太子神宗。神宗在位十八年后,传位给太子哲宗,哲宗登基。在那段时间里,天下一片太平,四方皆无战事。

    且说在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有一个游手好闲、家境败落的子弟,姓高,排行第二。他从小不务正业,难以继承家业,唯独喜好舞枪弄棒,尤其擅长踢气球。京城的人都习惯顺口叫他高球,而不叫他高二。后来他发达了,就把 “球” 字的毛字旁去掉,添上立人旁,改名为高俅。这人吹拉弹唱、舞枪弄棒、相扑玩耍等技艺都略知一二,对于诗书词赋也能略通一二。然而,若要论及仁义礼智,以及忠信善良的品德,他却是一窍不通,整日只在东京城内外靠着帮人凑趣、混日子为生。曾经,他帮助生铁王员外的儿子肆意挥霍钱财,整日流连于各种娱乐场所,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结果被王员外的父亲告到开封府。府尹判处高俅四十脊杖,并将他发配出界,还严禁东京城的百姓收留他住宿和供他饮食。高俅走投无路,只好前往淮西临淮州,投奔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也就是柳世权。柳世权平日里专门喜欢结交和收留四方的闲散人员,高俅便在他家一住就是三年。

    后来,哲宗皇帝前往南郊举行祭祀大典,上天感应,使得天下风调雨顺。哲宗皇帝为此放宽恩泽,大赦天下。高俅在临淮州也因此获得了赦免,他思念家乡,便想要回到东京。柳世权与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是亲戚,于是写了一封信,并准备了一些盘缠,打发高俅回到东京,投奔董将士,希望能在他那里谋得生计。

    高俅辞别柳大郎后,背上包裹,离开临淮州,一路辗转回到东京,径直来到金梁桥下董生药家,呈上了柳世权的书信。董将士见到高俅,又看了柳世权的来信,心中暗自琢磨:“这个高俅,我家怎么能留得住他呢!要是他是个老实本分、诚实守信的人,我倒是可以让他在家中出入,也能让孩子们跟他学些好的东西。可他偏偏是个游手好闲、没有信誉的破落户,而且当初还有犯罪前科,被开封府发配过。倘若把他留在家里,恐怕会带坏我的孩子们;可要是不收留他,又实在抹不开柳大郎的面子。” 无奈之下,董将士当时只好强装出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将高俅留在家中住宿,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着。

    过了十几天,董将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信,然后对高俅说道:“我家势单力薄,恐怕会耽误了您的前程。我打算把您推荐给小苏学士,日后您或许能有个好的发展。您看怎么样?” 高俅听后,心中大喜,连忙向董将士道谢。董将士随即派了一个人,拿着书信,带着高俅前往学士府。门吏通报之后,小苏学士出来接见了高俅,看完董将士的来信,得知高俅原本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心里便想:“我这里也实在安置不下他。不如做个人情,把他推荐到驸马王晋卿府中,做个亲随。大家都称驸马为‘小王都太尉’,他正好喜欢这类人。” 于是,小苏学士回复了董将士的书信,并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苏学士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了一个仆人,将高俅送到了小王都太尉那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位太尉乃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他喜好结交风流人物,正需要高俅这样的人。一见到小苏学士派人带着高俅前来拜见,心中十分欢喜,立刻写了回信,将高俅留在府中做亲随。从此,高俅便在王都尉府中出入,逐渐与府中的人变得亲近起来,如同一家人一般。俗话说:时间长了,关系远的会变得疏远,关系近的则会更加亲密。

    有一天,小王都太尉庆祝生日,吩咐府中精心安排筵席,专门邀请小舅端王前来赴宴。这端王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一子,哲宗皇帝的弟弟,掌管着东驾,人称九大王。他生得聪明伶俐,长相俊俏。对于那些游手好闲子弟的行事作风和帮闲的本事,他无一不知,无一不晓,而且对这些事还都十分热衷。此外,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儒释道三家的学问也都有所涉猎。至于踢球打弹、吹拉弹唱等娱乐技艺,更是不在话下。

    当日,王都尉府中精心准备的筵席十分丰盛,水陆美食一应俱全。只见:宝鼎中香烟袅袅升腾,金瓶里鲜花娇艳欲滴。仙音院的乐师们竞相演奏着新颖的乐曲,教坊司的艺人频繁展示着绝妙的技艺。水晶壶中,盛满了如同紫府琼浆般香醇的美酒;琥珀杯里,斟满了好似瑶池玉液般甘美的佳酿。玳瑁盘中堆满了鲜美的仙桃和珍奇的水果,玻璃碗中摆放着珍贵的熊掌和驼蹄。切得如银丝般纤细的鱼片整齐排列,烹煮得恰到好处的香茶散发着如玉蕊般的清香。身着红裙的舞女们,随着象板鸾箫的节奏翩翩起舞;穿着翠袖的歌姬们,簇拥着龙笙凤管婉转歌唱。两行身姿婀娜、珠翠环绕的女子站立在台阶前,一派欢快的笙歌在筵席上回荡。

    端王来到王都尉府中赴宴,都尉安排好席位,请端王在主位上居中坐定,自己则在对面相陪。酒过几巡,菜上了两轮之后,端王起身去净手,偶然来到书院中稍作休息。他猛然间看到书案上有一对用羊脂玉雕琢而成的镇纸狮子,做工极为精美,造型小巧玲珑。端王拿起狮子,翻来覆去地看了许久,赞叹道:“真是精妙啊!” 王都尉见端王如此喜爱,便说道:“还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出自同一位匠人之手,只是现在不在身边,明天我取来,一并送给您。” 端王听后十分高兴,说道:“多谢您的厚意。想来那笔架必定更加精美。” 王都尉说:“明天取出来,送到宫中您一看便知。” 端王再次表示感谢。随后,两人回到筵席,继续饮酒作乐,一直到夜幕降临,都喝得酩酊大醉才各自散去。端王告别后,便回宫去了。

    第二天,小王都太尉取出玉龙笔架和那两个镇纸玉狮子,用一个小金盒子装了起来,再用黄罗包袱包裹妥当,写了一封书信,然后派高俅送去给端王。高俅领了王都尉的命令,带着这两件玉器,将书信揣在怀中,径直前往端王宫。宫门的官吏将此事转报给院公。没过多久,院公出来询问:“你是哪个府里来的人?” 高俅施了一礼,回答道:“小人是王驸马府中的,特地前来给大王进献玉器。” 院公说:“殿下正在庭院中与小黄门们踢气球,你自己过去吧。” 高俅说:“麻烦您帮忙引荐一下。” 院公便带着高俅来到庭院前。高俅放眼望去,只见端王头戴一顶软纱唐巾,身穿紫色绣龙袍,腰间系着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的前襟往上拽起,塞在绦子里,脚上穿着一双嵌金线的飞凤靴,正有三五个小黄门陪伴着他一起蹴气球。高俅不敢贸然上前打扰,便站在随从的背后等待着。

    或许是高俅命中注定要发迹,时运正好降临。此时,那个气球突然高高飞起,端王没能接住,气球径直朝着人群中滚去,一直滚到了高俅身边。高俅见气球飞来,一时鼓起勇气,使出一招鸳鸯拐,将气球踢还给了端王。端王见此情景,十分惊喜,便问道:“你是什么人?” 高俅赶忙上前跪下,说道:“小的是王都尉的亲随,受主人的指派,前来给大王进献两件玉器。这里还有一封书信呈上。” 端王听后,笑着说:“姐夫还真是有心。” 高俅取出书信呈了上去。端王打开盒子,看了看玉器,便都交给堂候官收了起来。

    端王此时暂且不去理会玉器的事情,而是先问高俅:“原来你会踢气球。你叫什么名字?” 高俅拱手跪地,恭敬地回答道:“小的名叫高俅,只是胡乱踢得几脚。” 端王说:“好!你就下场来踢一会儿玩玩。” 高俅拜谢道:“小的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人,怎敢与恩王一同踢球。” 端王说:“这是‘齐云社’的玩法,名叫‘天下圆’,踢一踢又有何妨。” 高俅再次拜谢道:“实在不敢。” 他推辞了好几次。但端王坚持要他下场踢球,高俅只好叩头谢罪,解开衣袍,下场踢球。高俅刚踢了几脚,端王便大声叫好。高俅见状,便使出浑身解数,尽情施展自己的球技,极力讨好端王。他的身姿动作十分娴熟,那气球就好像用鳔胶粘在他身上一样,始终听从他的控制。端王看得十分高兴,哪里还肯让高俅回府,当晚就把他留在宫中住了一夜。第二天,端王特意安排了一场筵席,专门邀请王都尉到宫中赴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