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到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一回回心向善买犊卖刀隐语双关借弓留砚

    这部书的前二十回,已经将安、何、张三家的故事紧密串联在一起,其中种种情节关联此处不再赘述。从第二十一回开始,故事将围绕雕弓宝砚的离合,谱写一段双凤齐鸣的美好佳话。

    安太太、张金凤婆媳俩与何玉凤姑娘相聚后,便和褚大娘子一同住在青云山山庄。几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才各自安歇。屋外,除了本庄的庄客和长工,邓九公又调派了两名得力手下,忙着筹备次日守灵的事宜。安老爷也留下戴勤,并让华忠前来帮忙。众人连夜宰杀牲口、准备菜肴,就连左邻右舍也腾屋子、搬桌椅,为操办丧事做准备,忙得一夜都没好好休息。天还没亮,褚大娘子就听见鸡叫,率先起床梳洗,带着仆妇们打扫屋子。随后,安太太婆媳和何玉凤姑娘也纷纷起身,洗漱完毕。这时,褚一官带人送来许多食物,收拾妥当后端进屋内。安太太热情地招呼:“大姑娘,今天可得多吃点,昨天忙得都没好好吃晚饭。”说来也有趣,何玉凤在其他事情上颇为执拗,唯独在饮食上从不让人操心,几人很快便一同用完餐。

    安老爷和邓九公早早在家吃饱饭,便前来探望何玉凤。简单寒暄后,何玉凤又跪在灵柩旁,尽哀尽礼。这时,戴勤带着女婿随缘儿和华忠进来拜见姑娘。何玉凤见自己的丫鬟有了归宿,日后还能常常见面,心里也踏实了许多。她见褚大娘子一口一个“大哥”地唤着华忠,忍不住问道:“你什么时候又冒出这么个大哥?”褚大娘子解释道:“这就是你昨天说的那位亲戚。”何玉凤这才明白,原来他就是安公子的奶公华忠。两人见过礼出去后,华忠又进来禀报:“张亲家老爷、亲家太太到了。”

    原来,张老夫妇昨日得知十三妹有了下落,恨不得立刻赶来相见。但安老爷担心事情尚未敲定,张太太来了再说出些不合时宜的话,坏了大事,便借口让他们照看行李,暂不邀请,让他们在店里等候消息。昨晚一接到通知,老两口天不亮就出发,赶到青云堡褚家庄时,发现大家都已进山,于是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他们进门后,先在灵前拜了几拜,随后过来见何玉凤,哭哭啼啼说了好一会儿,大意是感谢姑娘从前的恩情,也表达了对她如今遭遇的心疼。言语质朴,虽然说得不算连贯,但满满都是真挚的情意。

    邓九公请张老到前厅就座。褚大娘子此前从未见过张太太,心里暗自嘀咕:“怎么这样一位母亲,能生出金凤姑娘那么聪明俊秀的女儿?”褚大娘子生性活泼顽皮,本想打趣几句,但顾及张金凤,便忍住了。她礼貌地问好、交谈,随口问道:“您今天几点坐车过来的?”张太太笑着说:“哪还坐车呀!我说路不远,走着去就行。他爹还说:‘我怕啥?大步一迈就到了!你慢吞吞的,走到啥时候!’我就说:‘那你给我找辆小推车吧。’结果雇了辆小推车,推车的还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根本推不动,看得人着急,还不如我自己走着痛快!”众人听了,想笑又怕失礼。偏偏这“八十多周儿”的话,和邓九公的年纪差不多,邓九公听了,也有些尴尬,连忙岔开话题,问褚一官:“外头的事情都准备好了吗?”褚一官答道:“都齐了,就等里头的吩咐。”

    原来,安、邓两家事先商量好,都在这天前来祭奠。安老爷见张家二老到了,便告诉邓九公,已经为张家准备了一桌现成的供菜。第一拨祭奠的是安老爷一家。褚一官赶忙招呼戴勤、华忠、随缘儿进来,摆放桌椅、准备香烛。由于是在山里,没有城里那些鼓乐仪仗和繁复的祭奠仪式,众人只是将祭品整齐摆好。何玉凤看了看供菜,除了汤饭茶酒,并非寻常庄户人家常见的十五大碗楞鸡、匾丸子、红眼儿鱼、花板肉,而是整齐的十三盘。其中有全羊十二件,每四盘为一路,共摆了三路,中间还放着一盘,是从十二件羊肉上切下的肉片拼成的攒盘,羊头、羊蹄、内脏等都在其中。

    安老爷拈起香,带着安公子行三拜之礼。接着,安太太带着张金凤也依样行礼。何玉凤不好阻拦,只能按礼回拜。祭奠结束后,安太太恭恭敬敬地撤下中间供奉的攒盘,往碗里拨了些饭,浇上一勺汤,拿了双筷子,亲自端到何玉凤跟前,蹲下身劝她吃一点。何玉凤向来不吃羊肉,只是摇头。安太太劝说道:“大姑娘,这是老太太的赏赐,多少得吃一点。”说着,夹了一片肉和几颗饭粒,喂进姑娘嘴里。何玉凤只好嚼了嚼咽下去,但心里却不明白这是什么规矩。当时,不仅何玉凤感到疑惑,就连见多识广的邓九公,也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仪式。其实,这是八旗人家吊祭时的老传统,在当时还颇为流行,只是到了现在,这种习俗早已失传,几乎无人知晓,就像是史书里缺失的记载一般。

    闲话暂且不表。祭品撤下后,邓九公作为东道主,邀请张家二老祭奠,仆人端上一桌荤素搭配的供菜。张老拈香磕头,轮到张太太时,她一边磕头,嘴里还嘟囔着些话语,却听不太清内容。张家二老祭奠完毕,便轮到邓九公带着女儿、女婿行礼。只见热气腾腾的一桌菜肴端了上来,有各种珍馐美味、鸡鸭鱼肉,还有大盘的馒头、整块的红白肉,每一样都做得精致讲究。邓九公、褚一官夫妻按照规矩上香行礼。礼毕,褚一官出去焚烧纸钱,邓九公父女却突然放声大哭。何玉凤见状也陪着落泪,戴勤家的和随缘儿媳妇则跪在她身后跟着哭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或许会好奇,邓九公父女这是在为何太太难过吗?何太太为人忠厚老实,加上后来生病,邓九公与她本就交情不深,就连和褚大娘子相处的两年多时间里,也没怎么深聊过家常,他们哪儿来这么多眼泪?其实,父女俩各有各的心事。

    邓九公心里感慨:人活一辈子,虽说儿子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对家庭来说却不可或缺。就像何家夫妻,如果能有安公子这样的好儿子,何至于让女儿去报仇、守孝?即便有何玉凤这样顶天立地的女儿,做到这个份上,她心里也不知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苦楚。而且,世事难料,又怎么能指望一定能遇到安老爷这样拼死相助的人?再想到自己,也只能依靠女儿照顾,都快九十岁的人了,难道还能指望养儿防老?就算真有儿子,万一不成器,不仅无法依靠,自己晚年还要默默承受痛苦,倒不如无牵无挂,还能少些烦恼。这便是邓九公心中所想。

    褚大娘子则想着:身为女儿,虽然和儿子侍奉父母的方式不同,但同样都要尽孝报恩。何玉凤如此出色,做女儿也不比儿子差。可惜命运不济,遇上这样的遭遇,实在无奈。再看看自己,虽说能陪在父亲身边尽孝,但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就像春天的寒、秋天的热,看似硬朗,实则脆弱,“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算自己再孝顺,也不能要求夫家永远延续邓家香火。这便是褚大娘子的心事。

    不过,父女俩心疼何玉凤、舍不得她离开的心意却是相同的。正因为这份不舍,他们才早早做了打算,想在姑娘启程时,表现得干脆利落,不流露出悲伤,好让她安心北上,走上安身立命的正途。所以,他们要借着今天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就当是提前告别。这份心思,既有英雄般的果决,又饱含着儿女间的深情。

    当下,邓九公父女哭得悲悲切切、抽抽噎噎,场面十分凄惨。安老爷和张老赶忙上前,好说歹说才把邓九公劝住;安太太和张太太也过来劝慰褚大娘子,张金凤则去安抚何玉凤。安太太对褚大娘子说:“姑奶奶,歇会儿吧,别再惹大姑娘伤心哭了。”这一句话,反而勾起了褚大娘子心中对何玉凤的不舍,她越想越委屈,又哭个不停。众人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终于让大家止住了眼泪。随后,褚一官带着众人撤下饭菜,邓九公叮嘱道:“姑爷,这桌菜可别糟蹋了,撤下去热一热,待会儿给里头的人吃。”褚一官连忙应下,便和华忠等人擦净桌子出去了。

    此时,山上山下、远村近邻的许多男女老少纷纷前来祭奠。有人带来成串的纸钱,有人糊了纸包袱装上金银锞锭,还有人特意买了成对的小蜡烛,拿着高高的香,坚持要点燃蜡烛、烧了香才肯磕头;更有人煮了两只肥鸡,拴着一尾活鱼来供奉;甚至有人提着一蒲包点心、十来个鸡蛋、几块粘糕饼子,也来上供磕头。这些人之所以来,一是因为何玉凤平日里对他们十分宽厚,出手又大方,谁家手头紧要点钱,只要开口,她有求必应;二是有她住在山里,一般的土匪恶霸不敢轻易来骚扰;三是这山里大多是邓九公的产业,大家见东家都如此重视,也都想借此表达一番心意。所以,每个人都是真心实意地磕头礼拜,不少村婆村姑还一边感叹一边抹眼泪。换作往日,何玉凤早就不耐烦了,可不知是不是因为安老爷昨天那番话,让她的心暖了起来,再也凉不下去,她不仅没有厌烦,反而红着眼圈,说了许多感谢的话,感谢大家这两三年来照顾母亲、帮忙料理家中事务的辛苦。

    一番应酬下来,众人散去时,眼看就要到晌午了。邓九公说道:“大家肯定都饿了。”便催促着开饭,自己则陪着安老爷父子和张老到外面入座。不一会儿,饭菜就端了上来,满满一桌的燕窝、肥美的海参、大片的鱼翅,还有油鸡、填鸭等美味佳肴。褚大娘子拿着筷子,站在桌边对张太太说:“张亲家妈,不是我怠慢您,我们老爷子和二叔是拜过把子的兄弟,二婶也算半个主人,今儿您可得坐上座。”张太太连忙摆手,扭过头去说:“姑奶奶,你别让了,我可不吃这饭。”安太太好奇地问:“亲家,您这么早就吃过饭来了?”

    张太太答道:“哪儿吃了呀!鸡叫三遍就急着往这儿赶,哪有功夫吃饭?”张金凤关切地问:“妈,您没吃饭,这会儿为啥不吃呢?是身体不舒服吗?”张太太皱着眉直摇头:“不是,不是。”褚大娘子笑着问:“那到底为啥呀?您可别挑我理啊?”张太太急忙解释:“哎哟,姑奶奶!我可不懂啥叫挑礼!你们吃你们的,别管我,菜凉了可惜了的。”大家一头雾水,纷纷猜测原因,张太太却只说:“没原因,我自个儿心里有数。”

    何玉凤在一旁看着,心里也犯嘀咕:“这位太太平时没这么倔啊,今儿这是怎么了?”忍不住问道:“您该不会是怪我没招呼好吧?我穿着孝服,实在不方便招待客人。”张太太一听急了:“姑娘,这是啥话!我要是怪你,还算个人吗?跟你说实话吧!自打去年你在庙里救了我们一家子,第二天咱们就分开了。我当时就跟老伴儿说:‘也不知啥时候才能再见到这姑娘,见着还好,见不着,咱下辈子就变牛变马给她耕地拉磨!’谁能想到今儿又见到你了!昨儿一听说信儿,我俩高兴得不得了,还赶紧念佛许愿。老伴儿许愿说以后逢山就去拜,见庙就磕头;我呢,就许愿为你吃斋。”何玉凤疑惑道:“您许愿为我吃斋也行,可今儿又不是初一十五,也没遇上啥灾病,为啥非得吃斋呢?”张太太一本正经地说:“我不管,我许的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长斋!”安太太赶忙劝道:“亲家,这可使不得,哪有这样的道理。”可张太太只是一个劲儿地摆手摇头,根本不听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