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有句话说得好:不属于自己的姻缘不要勉强去追求,命中注定的姻缘也不必为之担忧。哪怕人生路上风浪再大,也总会有能稳稳渡过难关的渡船。

    故事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苏州府昆山县的大街上,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姓宋名敦,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后代。他和妻子卢氏夫妻二人,没有经营什么生意,靠着祖上留下的田地,收些租金过日子。两人年过四十,却一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一天,宋敦对妻子说:“老话说‘养儿待老,积谷防饥’。我们都年过四十了,还没有孩子。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头发都要白了。等我们老了,能依靠谁呢?”说着说着,不禁流下泪来。卢氏安慰他:“咱们宋家祖辈善良,从没做过坏事。何况你又是独子,老天爷肯定不会让宋家断了香火。生孩子这事有早有晚,如果命中不该有,就算把孩子养大,中途出了事,也是白费心血,还徒增悲伤。”宋敦听了,觉得妻子说得在理,点了点头。

    两人刚把眼泪擦干,就听到堂屋里有人咳嗽,还喊着:“玉峰在家么?”原来在苏州,不管大户小户,都有个外号,平日里大家就用外号相互称呼,“玉峰”就是宋敦的外号。宋敦仔细一听,对方喊第二声时,他就听出了声音,是刘顺泉。刘顺泉双名有才,他家祖辈就靠一艘大船,接送客人、运载货物,到各省送货卸货,赚了不少运费。他家的家业几乎都在这艘船上,单是船本身就值几百两银子,还是用珍贵的香楠木打造的。在江南水乡,很多人都做这行生意。刘有才和宋敦是最要好的朋友,宋敦一听是他的声音,急忙走到堂屋。两人见面,也不用行作揖大礼,只是拱手打了个招呼,便分宾主坐下,仆人端上茶水,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宋敦问道:“顺泉,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刘有才说:“特地来向玉峰借样东西。”宋敦笑着说:“你跑船的,还缺什么东西,要到我家来借?”刘有才说:“别的东西不麻烦你,就那样东西,你家肯定有富余,所以才敢开口。”宋敦说:“只要是我家有的,肯定不会小气。”刘有才不紧不慢地说出要借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原来是专门用来装祭祀用品的物件:不是背后举着的诏书,也不是胸前佩戴的印信;是用鹅黄细布、细密针脚缝制而成的,每次使用前都要洗净双手虔诚对待;曾经用来装过还愿的冥钞,也用来放置祈求神灵的供品;跟着主人在名山古刹间来回,沾染了香炉中飘散的香气。

    原来,宋敦夫妻二人一直为没有孩子发愁,四处烧香祈求能有子嗣,还专门做了黄布包袱、黄布口袋,用来装祭祀用的纸钱之类的东西。每次烧完香,就把这些布包袱、布口袋挂在家中佛堂里,祈祷十分虔诚。刘有才比宋敦大五岁,已经四十六岁了,他的妻子徐氏也没有孩子。听说有个徽州的盐商为求子嗣,在苏州阊门外面新建了一座陈州娘娘庙,庙里香火旺盛,前来祈祷求子的人络绎不绝。刘有才正好要驾船去枫桥接客人,就想着顺路去烧炷香,可他没准备布包袱和布口袋,所以特地来向宋敦借。

    刘有才说明来意后,宋敦沉思了一会儿没说话。刘有才见状,忙说:“玉峰,你不会舍不得借吧?要是弄脏弄坏了,我赔你两个。”宋敦说:“瞧你说的!只是既然娘娘庙这么灵验,我也想搭你的船一起去拜拜。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发?”刘有才说:“马上就走。”宋敦说:“布包袱和布口袋,我妻子还有一副,一共两副,我们正好一人一副。”刘有才说:“那太好了!”

    宋敦进屋跟妻子说了要去城里烧香的事,卢氏也很支持。宋敦从佛堂墙壁上取下两副布包袱、布口袋,留下一副自己用,把另一副借给了刘有才。刘有才说:“我先去船上等你,你快点来。船停在北门大坂桥下,不嫌弃的话,船上有现成的素饭,你就不用带米了。”宋敦答应下来,急忙准备了香烛、纸钱、纸马、绸缎等物品,打好包裹,穿上一件新做好的洁白湖绸道袍,匆匆赶到北门上船。

    一路上顺风,不到半天时间,七十里的路程就轻轻松松到了。船停在枫桥边,当晚没什么特别的事。正如诗中所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敦就在船上洗漱完毕,吃了些素食,净了手,用黄布包袱装着纸钱,黄布口袋里放着纸马和祈祷用的文书,挂在脖子上,和刘有才一起走到陈州娘娘庙前,这时天才刚刚亮。庙门虽然开着,但大殿的门还关着。两人在走廊里转了一圈,仔细观赏这座庙宇,不得不说,庙宇建造得十分整齐气派。

    两人正在赞叹,只听“呀”的一声,大殿的门开了,庙祝出来把他们迎进殿内。此时还没有其他香客,烛台上也没有蜡烛,庙祝放下琉璃灯,取火点燃蜡烛,又接过他们的祈祷文书,帮他们向神灵祷告。宋敦和刘有才恭恭敬敬地焚香跪拜,之后各自拿出几十文钱,答谢庙祝,烧完纸钱便离开了庙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有才想再邀请宋敦回船上坐坐,宋敦推辞不去。临别时,刘有才把布包袱和布口袋还给宋敦,两人相互道谢后分别,刘有才去枫桥接客,宋敦则准备去娄门乘船回家。

    宋敦刚要迈步,突然听到墙下传来呻吟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矮矮的芦席棚,搭在庙墙旁边,棚子里躺着一位生病的老和尚,看上去奄奄一息,叫他也没反应,问他话也不回答。宋敦心里不忍,停下脚步,一直盯着老和尚看。旁边有个人走过来说:“这位客人,你总盯着他看什么?要是想做好事就赶紧做,做完再走。”宋敦问:“怎么做好事?”那人说:“这和尚是从陕西来的,今年七十八岁了。他说自己一辈子没吃过荤,每天只诵读《金刚经》。三年前,他来这里化缘,想建座庵堂,可没人愿意施舍。他就搭了这个芦席棚住下,每天坚持诵经。附近有个素饭店,他每天只吃上午一顿饭,过了中午就不再吃了。偶尔有人可怜他,给他些钱或米,他就拿去还饭店的饭钱,自己一文也不留。最近他得了重病,半个月没吃东西了。前两天还能开口说话,我们问他,‘这么受苦,为什么不早点离开人世?’他说:‘因缘未到,还得再等两天。’今天早上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估计没多少时候了。客人要是可怜他,就买口薄棺材,把他安葬了,这就是大好事。他说‘因缘未到’,说不定这因缘就在你身上呢。”

    宋敦心想:“我今天来求子,要是能做件好事回去,神灵肯定能知道。”于是他问:“这附近有棺材店吗?”那人说:“出了巷子,陈三郎家就是。”宋敦说:“麻烦你带我去看看。”

    那人领着宋敦来到陈三郎的棺材店,陈三郎正在店里指挥木匠锯木头。那人对陈三郎说:“三郎,我给你带来个主顾。”陈三郎说:“客人要是看寿材,我店里有真正婺源产的、加料双层的好棺材;要是要现成的,店里的随便挑。”宋敦说:“我要现成的。”陈三郎指着一副棺材说:“这是最好的,一口价三两银子。”宋敦还没来得及还价,那人就说:“这位客官买棺材,是要施舍给芦席棚里的老和尚,做件大好事,你也算是有一半功德,别要虚价。”陈三郎说:“既然是做好事,我也不敢多要,就按本钱,一两六钱,一分都不能少了。”宋敦说:“这价钱也算公道。”他一摸口袋,想起手帕角里有一块银子,大概五六钱重,再加上烧香剩下的不到一百个铜钱,加起来还不到棺材钱的一半。他突然想到:“刘顺泉的船就在枫桥不远。”于是对陈三郎说:“价钱就依你说的,但我得去朋友那儿借点钱,一会儿就回来。”陈三郎倒没意见,说:“不着急,你慢慢来。”可旁边那人却不高兴了,说:“客人既然有了好心,怎么又想溜呢?你身上没银子,看什么棺材?”

    正说着,就听见街上的人纷纷议论,说那个老和尚,半个月前还能听到他念经的声音,今天早上就去世了。真是应了那句话:“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那人说:“客人听见了吧?老和尚已经死了,他在阴间正等着你给他办后事呢!”宋敦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想:“我既然看中了这副棺材,要是去枫桥,刘顺泉不在船上,难道干等着他回来?再说了,常言说得好‘价一不择主’,万一有别的主顾,愿意多出点钱把这副棺材买走,我可就失信于老和尚了。罢了,罢了!”

    于是,宋敦咬咬牙,取出那块银子,拿到秤上一称,不禁叫了声“惭愧”。原来这是一块元宝,看起来小,称起来却有七钱多重。他先把银子交给陈三郎,又把身上新做的洁白湖绸道袍脱下来,说:“这件衣服,价值一两多银子,要是你觉得不够,就先抵着,等我来赎;要是能用,就收下吧。”陈三郎说:“那我就不客气了,别见怪。”说完,把银子和衣服都收了起来。宋敦又从头上拔下一根银簪子,大概有二钱重,交给那人说:“这根簪子,麻烦你换些铜钱,用来办丧事。”

    这时,店里围观的人都说:“难得这位客官这么好心,他承担了买棺材的大事,剩下的小事,我们当地人也该凑点钱帮帮忙。”于是,大家纷纷去凑钱,准备一起把老和尚的后事办好 。

    宋敦又折返回芦席棚旁,俯身查看,发现老僧已然离世。望着那张平静的面容,他不禁双眼垂泪,心中涌起一股酸楚,仿佛失去了至亲一般。他不明白,为何会对这位素昧平生的老僧生出如此深厚的情感。实在不忍再看,他含泪转身离去。

    等宋敦赶到娄门时,原本要乘坐的航船已经开走。无奈之下,他只好另雇了一艘小船,连夜返家。妻子见丈夫深夜归来,身上没穿出门时的道袍,还满脸愁容,以为他在外面与人起了争执,赶忙上前询问。宋敦摇摇头说:“说来话长!”他径直走到佛堂,把两副布袱布袋挂回原处,在佛像前磕了个头,这才进房坐下,喝了口茶,慢慢将老和尚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妻子听。卢氏听后,安慰道:“你做得对,别太难过。”宋敦见妻子如此通情达理,心中的愁绪也渐渐消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