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仍是高楼,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温暖的风仿佛将游人都吹得迷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
西湖的景致,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晋朝咸和年间,洪水暴发,汹涌的水流灌入西门。突然,水中出现一头通体金色的牛,洪水退去后,这头牛一路行至北山,消失不见。此事轰动了整个杭州城,人们都认为这是神灵显化,于是在此建立了一座寺庙,命名为金牛寺。当时的西门,也就是如今的涌金门,还建造了一座庙,供奉金华将军。
那时,有一位来自异域的僧人,法名浑寿罗,云游到武林郡,观赏这里的山景时说道:“灵鹫山前的一座小山峰突然不见了,原来飞到了这里。”起初人们都不相信他的话。僧人又说:“我记得灵鹫山前的峰岭叫灵鹫岭,那山洞里有一只白猿,我能把它唤出来作证。”果然,他将白猿唤了出来。山前有一座亭子,就是现在的冷泉亭。西湖中还有一座孤山,从前林和靖先生曾在此隐居。人们搬运泥石,砌成一条道路,东边连接断桥,西边通往栖霞岭,这条路因此被称为孤山路。唐朝时,刺史白居易修筑了一条路,南边通到翠屏山,北边抵达栖霞岭,被叫做白公堤。但这条路多次被山水冲垮,官府耗费钱财多次修缮。到了宋朝,苏东坡任太守,看到这两条路总是被水冲坏,便购置木石,招募民夫,将路修筑得坚固结实。六座桥上安上朱红栏杆,堤上栽种桃树和柳树。每当春光明媚之时,这里景色绝美,宛如一幅精心描绘的画卷,后人便将它称作苏公堤。孤山路旁还建造了两座石桥,用以分流湖水,东边的叫断桥,西边的叫西宁桥。西湖景致真是“隐隐山藏三百寺,依稀云锁二高峰” 。
人们常常说起西湖的美景与仙人留下的古迹,而今天,我要讲一个俊俏后生的故事。只因他游玩西湖时,遇见了两个妇人,竟在几处州城引发了一场风波,连花街柳巷都为之喧闹。此事后来被有才之人写成一本风流话本。这位后生姓甚名谁?他遇到了怎样的妇人?又惹出了什么事呢?有诗为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高宗南渡之后的绍兴年间,在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户官宦人家,男主人姓李名仁,担任南廊阁子库募事官,还负责帮邵太尉管理钱粮。李仁的妻子有个弟弟叫许宣,排行小乙。许宣的父亲曾开过生药店,他自幼父母双亡,如今在表叔李将仕家的生药铺里做主管,年仅二十二岁,生药铺就开在官巷口。
一天,许宣正在铺里做生意,一个和尚走到店门口,打了个问讯说:“贫僧是保叔塔寺的僧人,前些日子给府上送过馒头和卷子。如今清明节快到了,为追祭祖宗,还望小乙官到寺里烧香,可别耽误了!”许宣答道:“我一定去。”和尚告辞离去。
傍晚,许宣回到姐姐家。因为他没有其他亲人,一直住在姐姐家。他对姐姐说:“今天保叔塔的和尚来请我去烧纸,明天我得去寺里祭奠祖宗,去去就回。”第二天一早,他买了纸马、蜡烛、经幡、纸钱等物品,吃过饭后,换上新鞋袜和衣服,把纸钱等物用包袱包好,来到官巷口李将仕的店里。李将仕见了,问他要去哪里,许宣说:“我今天要去保叔塔烧纸祭奠祖宗,想请叔叔准我一天假。”李将仕说:“早去早回。”
许宣离开店铺,穿过寿安坊、花市街,走过井亭桥,来到清河街后的铁塘门,又经过石函桥、放生碑,终于抵达保叔塔寺。他找到之前送馒头的和尚,忏悔罪过、递上祭文,烧了纸钱,随后到佛殿看众僧念经。吃过斋饭后,许宣告别和尚,出了寺庙闲逛。他走过西宁桥、孤山路、四圣观,去看了林和靖的坟墓,又在六一泉附近漫步。
不料,西北方向乌云密布,东南方雾气弥漫,天空落下毛毛细雨,且雨势渐渐变大。正值清明时节,老天应景地下起催花雨,绵绵细雨下个不停。许宣的鞋子被雨水打湿,他脱下新鞋袜,走出四圣观准备乘船,却四处都找不到船。正着急时,只见一位老翁摇着船过来。许宣心中暗喜,仔细一看,原来是张阿公,便喊道:“张阿公,捎我一程!”张阿公听到叫声,认出是许小乙,将船摇到岸边,说:“小乙官,淋着雨了吧,要在何处上岸?”许宣说:“涌金门。”老翁扶着许宣上了船,船离岸后,朝着丰乐楼方向摇去。
船刚驶出十几丈远,就听见岸上有人喊道:“公公,搭个船!”许宣望去,见是一位妇人,头戴白色孝帕,乌黑的发髻旁插着素雅的钗梳,身穿白色绢衫,下配细麻布裙。妇人身旁跟着一个丫鬟,穿着青色衣服,头上梳着双髻,系着两条大红头绳,插着两件首饰,手中捧着一个包裹,也想搭船。老张对许宣说:“‘因风吹火,用力不多’,顺路捎上她们吧。”许宣说:“那就叫她们下来。”老翁将船停靠岸边,那妇人和丫鬟上了船。妇人见到许宣,朱唇轻启,露出两行贝齿,深施一礼,道了个万福。许宣连忙起身回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娘子和丫鬟在舱中坐定后,那娘子不时用含情脉脉的眼神看向许宣。许宣向来老实,见到如此美貌的妇人,身旁又有个俊俏的丫鬟,心中也不禁泛起涟漪。妇人问道:“敢问官人尊姓大名?”许宣答道:“在下姓许名宣,排行第一。”妇人又问:“家在何处?”许宣说:“寒舍在过军桥黑珠儿巷,我在生药铺里做买卖。”娘子问了一番后,许宣心想:“我也问问她。”于是起身问道:“冒昧问娘子尊姓,家住哪里?”妇人回答:“奴家是白三班白殿直的妹妹,嫁给张官人,不幸夫君亡故,现葬在雷岭。因清明节将近,今日带丫鬟去坟上祭扫,没想到遇上大雨。若不是搭了官人的便船,可就麻烦了。”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船渐渐靠岸。妇人说:“奴家出门匆忙,没带钱在身上,还望官人借些船钱,日后定当归还。”许宣说:“娘子不必客气,这点船钱不值一提。”付完船钱,雨却越下越大。许宣扶着妇人上了岸,妇人说:“奴家住在箭桥双茶坊巷口,若不嫌弃,可到寒舍喝茶,奴家也好还船钱。”许宣说:“小事一桩,天色晚了,改日再拜访。”说完,妇人和丫鬟便离开了。
许宣进入涌金门,沿着人家屋檐下前行,走到三桥街时,看见一家生药铺,正是李将仕兄弟开的店。许宣走到铺前,正好遇见小将仕在门口。小将仕问:“小乙哥,这么晚了,去哪了?”许宣说:“去保叔塔烧纸,被雨困住了,能借把伞吗?”小将仕听了,喊道:“老陈,拿把伞来给小乙官!”不一会儿,老陈撑开一把雨伞说:“小乙官,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根伞骨,紫竹伞柄,质量很好,可别弄坏了,千万小心!”许宣说:“放心吧。”接过伞,谢过小将仕,便往羊坝头走去。
走到后市街巷口,许宣忽然听到有人喊:“小乙官人。”他回头一看,只见沈公井巷口小茶坊的屋檐下,站着一位妇人,正是之前搭船的白娘子。许宣问:“娘子怎么在这儿?”白娘子说:“雨一直不停,鞋子都湿透了,我让青青回家拿伞和换的鞋子。眼看天色渐晚,还望官人顺路送我一程!”许宣便和白娘子共撑一把伞,走到坝头时,许宣问:“娘子要去哪里?”白娘子说:“过桥去箭桥。”许宣说:“小娘子,我要往过军桥走,顺路。不如娘子把伞拿去,明天我再来取。”白娘子说:“这多不好意思,多谢官人好意!”
许宣沿着屋檐冒雨回到家,姐夫家的仆人王安拿着钉靴和雨伞来接他,没接着,正巧他回来了。晚上吃饭后,许宣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白天遇到的妇人,翻来覆去睡不着。梦中,他又见到了白天的场景,与那妇人情意浓浓。不料,一声鸡啼,他从美梦中惊醒,才发觉是南柯一梦。真是“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 。
天亮后,许宣起床梳洗吃饭,来到店里,一整天都心不在焉,做买卖也没心思。到了午后,他心想:“不找个借口,怎么去还伞见她呢?”于是,许宣见老将仕坐在柜台后,便说道:“姐夫让我早点回去送人情,想请半天假。”老将仕说:“去吧,明天早点来!”许宣作了个揖,径直前往箭桥双茶坊巷口,打听白娘子的住处。可问了半天,没人知道。正犹豫时,只见白娘子的丫鬟青青从东边走来。许宣说:“姐姐,你家在哪里?我来讨伞。”青青说:“官人跟我来。”许宣跟着青青走了没多远,青青说:“这里就是了。”
许宣抬眼望去,眼前是一栋楼房,门前两扇宽大的大门,中间是四扇带有桐子眼的看街窗,正中间挂着一顶细密的朱红帘子。屋子四下摆放着十二把黑漆交椅,墙上挂着四幅名人的山水古画。对门便是秀王府的围墙。丫鬟青青转身走进帘子内,说道:“官人请进里面坐。”许宣跟着走了进去,青青压低声音喊道:“娘子,许小乙官人来了。”白娘子在里面回应:“请官人进里面喝茶。”许宣有些犹豫,青青再三催促,他才迈步向里走。
进入内室,只见四扇暗桐子窗,青色布幕高高挂起,中间是一处起居的地方。桌上摆放着一盆虎须菖蒲,两边挂着四幅美人图,正中间挂着一幅神像,桌上还放着一个古铜香炉和花瓶。白娘子走上前,深深道了个万福,说道:“昨夜多亏小乙官人帮忙,初次相识,实在感激不尽!”许宣连忙回应:“小事一桩,不值一提!”白娘子说:“请稍坐,喝杯茶。”喝过茶后,她又说:“备了几杯薄酒,略表心意。”许宣刚想推辞,青青已经手脚麻利地将各种菜蔬果品摆满了桌子。许宣说道:“感谢娘子备酒,实在不该如此打扰!”
几杯酒下肚,许宣起身说:“天色不早了,路途又远,我该告辞了。”娘子说道:“官人的伞,我亲戚昨晚借走了,再喝几杯,我让人去取回来。”许宣坚持道:“太晚了,我必须得回了。”娘子挽留:“再喝一杯吧。”许宣说:“已经喝得很好了,多谢,多谢!”白娘子见他执意要走,便说:“既然官人一定要回,这伞就麻烦明日再来取吧。”许宣只好告辞回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