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喻世明言第四十卷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闲暇时在书斋翻阅古今书籍,偶然读到奇事,总能触动人心。忠臣反而被奸臣压制,正直的英雄满心悲愤,泪湿衣襟。不要轻易辞官归隐,要知道,日月不会永远被阴霾遮蔽。善恶到头终有报应,天道自会分辨忠贞与奸邪。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在位,风调雨顺,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因误用了一个奸臣,朝政陷入混乱,险些失去太平。这个奸臣就是严嵩,他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严嵩靠谄媚逢迎获得皇帝宠幸,与宦官勾结,总能事先揣摩皇帝心意,还精心准备道教斋醮仪式,撰写献给上天的青词,因此迅速显贵。他表面上装作恭谨,内心却猜忌刻薄。他陷害了大学士夏言,自己取代其成为首相,权势滔天,引得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从官生一路做到工部侍郎。他为人更为狠辣,虽有些小聪明,博闻强记,善于思考和算计。严嵩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凡有疑难大事,必定与他商议,因此朝中称他们为“大丞相”“小丞相” 。

    严嵩父子狼狈为奸,揽权受贿,公然卖官鬻爵。想要谋求富贵的官员,用重金贿赂他们,拜入门下做干儿子,就能得到破格提拔。于是,众多不肖之徒纷纷奔走于严府,御史台等监察机构都成了他们的心腹爪牙。但凡有人与他们作对,立刻就会招来大祸,轻则被杖责贬谪,重则惨遭杀戮,手段极其狠辣!除非是不惜性命的人,才敢开口说句公道话。若不是如关龙逢、比干那般,十二分忠君爱国的人,宁可辜负朝廷,也不敢得罪这对宰相父子。当时,有位无名氏感慨时事,将《神童诗》改成四句:“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又改了四句:“天子重权豪,开言惹祸苗。万般皆下品,只有奉承高。”

    因为严嵩父子恃宠而骄、贪婪暴虐,罪恶滔天,终于引出一位忠臣,做出一番奇事,留下一段为人传颂的佳话。这位忠臣虽一时身死,却万古流芳。正所谓:家多孝子亲安乐,国有忠臣世泰平。

    这位忠臣姓沈名炼,别号青霞,浙江绍兴人。他文韬武略兼备,胸怀济世安民的志向,自幼仰慕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文集中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沈炼平日喜爱诵读,还亲手抄录数百遍,在房间各处张贴。每次酒后,他都会高声背诵,念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常常长叹数声,大哭一场才罢休。久而久之,人们都称他为狂生。嘉靖戊戌年,沈炼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知县,先后在溧阳、庄平、清丰三地任职。他在这三个地方为官时政绩卓着,真正做到了: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

    然而,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奉承上级,被贬为锦衣卫经历。初到京城,沈炼看到严家贪赃枉法、秽迹斑斑,心中极为愤怒。

    有一天,官员们举行公宴,沈炼见严世蕃傲慢无礼的样子,心中已有九分不满。酒过三巡,严世蕃开始狂呼乱叫,旁若无人,还拿来巨大的酒杯,要求众人一饮而尽,喝不完就罚酒。这巨杯大约能装一斗多酒,在座的官员畏惧严世蕃的权势,无人敢不喝。只有马给事天生滴酒不沾,严世蕃却故意把巨杯推到他面前。马给事再三请求免去这杯酒,严世蕃却不答应。马给事勉强沾了沾嘴唇,立刻满脸通红,眉头紧皱,痛苦不堪。严世蕃见状,亲自离席,揪着马给事的耳朵,强行灌酒。马给事无奈,只得闷头几口喝完。这酒一下肚,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头重脚轻,站立不稳。严世蕃则拍手大笑。

    沈炼见状,心中的不平之气再也按捺不住,他猛地挽起袖子站起来,夺过巨杯,斟满酒,走到严世蕃面前说道:“马司谏承蒙老先生赐酒,已醉得无法行礼。下官代他敬老先生一杯。”严世蕃一愣,刚想抬手推辞,只见沈炼声色俱厉地说:“这杯酒别人能喝,你也能喝。别人怕你,我沈炼可不怕!”说着,也揪起严世蕃的耳朵灌酒。严世蕃无奈,只得一饮而尽。沈炼将酒杯重重掷在桌上,同样拍手大笑。这一幕把在场官员吓得面如土色,一个个低头不敢作声。严世蕃假装喝醉,先行离去。

    沈炼也不送客,坐在椅子上叹道:“咳,‘汉贼不两立’!‘汉贼不两立’!”一连念了七八句。这句话出自《出师表》,他把严家比作曹操父子。众人担心严世蕃听见,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沈炼却毫不在意,又连饮几杯,直到大醉才散席。

    睡到五更,沈炼醒来,心想:“严世蕃这小子,被我强行灌酒,肯定怀恨在心,定会暗中算计我。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已经得罪了他,不如先下手为强。我深知严嵩父子罪恶滔天,连神和人都对他们怨声载道。只是因为朝廷对他们宠信有加,我官小言微,进谏也无济于事,本想等待合适时机再行动。如今等不及了,就像张子房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一样,即便不能成功,也能给天下人做个榜样。”他躺在床上构思奏章内容,天亮时已有了主意,便起身焚香洗手,写就表章。表章中详细列举了严嵩父子揽权受贿、穷凶极恶、欺君误国的十大罪状,请求皇帝诛杀二人,以谢天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圣旨很快下达:“沈炼诽谤大臣,沽名钓誉,着锦衣卫重打一百大板,发配到边疆为民。”严世蕃还暗中派人嘱咐锦衣卫,一定要将沈炼打死。所幸堂上主事的官员陆炳是个有主见的人,他平日里十分敬重沈炼的气节,而且两人作为同僚,关系也不错。因此,陆炳暗中周全,让沈炼受刑时只是挨了些表面的板子,没有受到重伤。随后,户部登记备案,将沈炼贬到保安州为民。

    沈炼带着棒疮,当天就收拾行李,带着妻子,雇了一辆车,离开京城,前往保安州。沈炼的夫人徐氏育有四个儿子:长子沈襄是本府的廪膳秀才,一直留在家中;次子沈衮、沈褒跟随父亲在任上读书;幼子沈衺刚满周岁。一家五口就这样踏上了旅途。满朝文武都惧怕严家权势,没有一个人敢前来送行。正如诗中所写:一纸封章忤庙廊,萧然行李入遐荒。相知不敢攀鞍送,恐触权奸惹祸殃。

    一路上的辛苦自不必说。好在终于到达了保安州。保安州隶属宣府,地处边远,不像内地那样繁华。异乡的风景透着凄凉,再加上连日阴雨,天色昏暗,更添几分凄惨。沈炼想租间民房居住,却没有熟人指引,正不知该在何处安身。

    就在彷徨之际,只见一个人打着小伞走来。那人看到路旁的行李,又见沈炼气宇不凡,便停下脚步,打量了一番,问道:“官人贵姓?从何处来?”沈炼答道:“姓沈,从京师来。”那人又问:“小人听说京中有个沈经历,上书要杀严嵩父子,莫非官人就是他?”沈炼点头道:“正是。”那人激动地说:“仰慕已久,今日有幸相见!此处不便详谈,寒舍离此不远,请您带着家眷到我那里暂时落脚,再做打算。”沈炼见他十分热情,只好应允。

    没走多远就到了那人的家。这户人家虽不是大宅深院,却也精致整洁。那人将沈炼请到中堂,便跪地拜谒。沈炼慌忙回礼,问道:“足下是何人?为何对我如此厚待?”那人答道:“小人姓贾名石,是宣府卫的一个舍人。哥哥曾是本卫千户,早年去世且无子嗣,按例该由小人承袭官职。但因严贼当权,想要袭职就得重金贿赂,小人不愿同流合污,便放弃了官职。托祖宗庇佑,我有几亩薄田,以务农为生。数日前听闻阁下弹劾严氏父子,就知您是天下少有的忠臣义士。又听说您被贬到此处,一直渴望一见,没想到今日竟有缘相遇,真是三生有幸!”说罢,又拜了下去。沈炼再三将他扶起,随后让沈衮、沈褒与贾石相见。贾石则让妻子将沈夫人接到内宅安置。安置好行李,打发走车夫后,贾石吩咐庄客杀猪买酒,款待沈炼一家。贾石说:“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料想阁下也无处可去,不如就在寒舍安心住下。请多饮几杯,也好缓解旅途疲劳。”沈炼感激地说:“我与您萍水相逢,您却如此热情款待,实在令我无以为报!”贾石连忙说:“农家粗茶淡饭,还望不要嫌弃简慢。”

    当天,宾主二人举杯交谈,谈论的全是感慨当下时局的话题。两人越说越投机,只恨没有早点相识。

    一夜过去,第二天一早沈炼起身,对贾石说:“我想找间房子安顿家小,还请舍人帮忙指引。”贾石问:“您想要什么样的房子?”沈炼回答:“就像您府上这样的,我就很满意了,租金多少全听您的。”贾石说:“这不是难事。”他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后说:“出租的房子倒是有不少,但大多又脏又潮,实在很难找到合您心意的。您不如就在我这草舍暂住一段时间,我带着家小去岳父家。等您日后回朝,我再回来,这样岂不方便?”沈炼连忙推辞:“承蒙您厚爱,但我怎能占您的宅子!这事万万不可。”

    贾石诚恳地说:“我虽是个农民,好歹也分得清是非善恶。我仰慕您是忠义之士,就算想为您牵马坠蹬都求之不得。如今有幸与您相识,把这几间草房让给您住,也能表达我对贤人的敬意,您就别推辞了。”说完,他急忙吩咐庄客,推来推车、牵出马匹和驴子,一伙人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搬走,其余日常用的家具器物,都留给沈炼一家使用。沈炼见他如此豪爽,心里过意不去,便提议与他结为兄弟。贾石连忙说:“我只是个普通农民,怎敢高攀您这样的官员?”沈炼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哪分什么贵贱!”贾石比沈炼小五岁,便拜沈炼为兄长;沈炼也让两个儿子拜贾石为义叔;贾石又叫出妻子与大家相见,两家人就此成了亲戚。

    贾石陪沈炼吃完饭,就带着妻子前往岳父李家。从这以后,沈炼一家就住在贾石的宅子里。当时有人写诗感叹贾石借宅这件事:“倾盖相逢意气真,移家借宅表情亲。世间多少亲和友,竞产争财愧死人!”

    保安州的父老乡亲听说沈经历因为上书弹劾严嵩被贬到这里,个个心生敬仰,都前来拜访,渴望亲眼见一见这位勇士。有人送来柴米相助,有人带着酒菜请沈炼吃饭,还有人让自家子弟拜入沈炼门下求学。沈炼每天都和当地百姓讲论忠孝大义,以及自古以来忠臣义士的故事。讲到动情之处,他时而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时而悲歌长叹,泪流满面。无论男女老少,都听得入神,连连称好。有时沈炼痛骂严嵩,众人也跟着齐声附和,要是有人不吭声,就会被大家指责为不忠不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