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夜风雨交加,紧紧关闭的柴门前,深红的花瓣纷纷飘落,只剩下柳枝在风中摇曳。本想拿起扫帚清扫地上的苍苔,却又停住了手——原来台阶前那点点痕迹,正是花儿凋零留下的印记。这首诗,道尽了对落花的怜惜之情。
唐朝时期,有位名叫崔玄微的人,他一心向道,终生未娶,隐居在洛阳东边。他的庭院十分宽敞,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和竹木。他还在万花丛中建造了一间屋子,独自居住在里面,童仆们都住在花丛之外,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进入。就这样,崔玄微在这一方天地里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足迹从未踏出园门半步。
春日里,庭院中的花木竞相绽放,崔玄微整日在花丛中悠然漫步。一天夜里,风清月朗,他舍不得离开这美好的花景去睡觉,便趁着月色,独自在花丛中徘徊。忽然,他看见月光下,一个身着青衣的女子缓缓走来。崔玄微心中一惊:“这么晚了,怎么会有女子在这里走动?”虽然觉得奇怪,但又忍不住想:“且看看她要去哪里。”只见那青衣女子既不往东,也不往西,径直走到崔玄微面前,深深地行了一个万福礼。
崔玄微赶忙回礼,问道:“姑娘是哪家的小姐?为何深夜来到这里?”青衣女子轻启红唇,露出洁白的牙齿,说道:“我家与您住处相近。今晚我和姐妹们要去上东门拜访表姨,想借您的院子暂时休息一下,不知可否?”崔玄微见她们来得蹊跷,却也心生好奇,便欣然答应了。青衣女子道谢后,沿着来时的路返回。
没过多久,她领着一群女子,穿过花丛,踏着柳影走来,一一与崔玄微相见。崔玄微在月光下仔细打量,只见她们个个容貌艳丽,身姿轻盈,妆容或浓或淡,各不相同,就连随行的侍女也都十分娇艳,他实在猜不出这些人到底从哪里来。
相互见过礼后,崔玄微将她们请进屋内,分宾主坐下,开口问道:“请问各位姑娘尊姓大名?此番拜访哪位亲戚,竟能光临我的园子?”一位身穿绿裳的女子答道:“我姓杨。”她指着一位穿白衣的女子说:“这位姓李。”又指着穿绛红色衣服的女子说:“这位姓陶。”随后逐一介绍。最后,她指着一位穿绯红色衣服的年轻女子说:“这位姓石,名阿措。我们虽然姓氏不同,但都是好姐妹。因为封家十八姨说过几天要来看我们,一直没等到。今晚月色正好,我们就一同去看望她,顺便也来感谢您平日里对我们的喜爱。”
崔玄微正准备回应,青衣侍女来报:“封家姨到了!”众女子又惊又喜,连忙出去迎接。崔玄微则闪身躲在一旁观察。只见众女子与来人相见后,说道:“我们正想去看十八姨,因为主人留我们小坐,没想到您竟然来了,可见我们心意相通。”说罢,纷纷上前行礼。
十八姨说道:“那就劳烦取些酒菜来。”随即吩咐青衣侍女去准备。十八姨又问:“这里可以坐吗?”杨氏回答:“主人十分贤德,这地方也极为清雅。”十八姨又问:“主人在哪里?”崔玄微赶忙走出来相见。他抬眼一看,十八姨体态轻盈飘逸,说话声音清脆悦耳,颇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可靠近她身边时,崔玄微只觉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不禁浑身发冷。众人将十八姨请入堂中,侍女们早已把桌椅摆放整齐。大家请十八姨坐在上席,众女子依次坐下,崔玄微则坐在末位相陪。
不一会儿,侍女们端来酒菜,佳肴美馔、珍奇水果摆满了一桌。酒的味道醇厚无比,甘甜得如同饴糖,一看就不是人间寻常之物。此时,月光愈发明亮,把室内照得如同白昼,满座弥漫着阵阵芳香,沁人心脾。宾主之间相互敬酒,气氛热烈。
酒过三巡,一位穿红裳的女子斟满一大杯酒,递给十八姨,说道:“我有一首歌,想唱给大家听。”随即唱道:“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歌声清婉动人,听的人无不感到凄然。接着,一位白衣女子也端起酒说道:“我也有一首歌。”唱道:“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当年对芳月。沉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歌声更加悲切,令人动容。
那十八姨生性轻佻,又贪杯好酒,几杯下肚后,渐渐变得狂放起来。听了这两首歌,她不满地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大家正开心,为何要说这些伤心话!歌里还暗讽我,太不把客人当回事了,每人都该罚一大杯,再重新唱一首。”说着,她亲自斟了一杯酒递过去。也许是酒醉手软,她拿酒杯时没拿稳,刚一举起,衣袖不小心勾到了筷子,“扑碌”一声,酒杯打翻在地。
这酒要是泼在别人身上也就罢了,偏偏全洒在了阿措身上。阿措年轻貌美,又爱整洁,她穿的可是一件大红簇花的绯衣。红色的衣服最忌讳沾酒,哪怕只是滴上一点,颜色就会变样,更何况是一大杯酒!此时阿措也已有了七八分醉意,见衣服被弄脏,顿时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们这些人有求于我,我可不怕你们!”说完,起身就往外走。十八姨也怒道:“你这小丫头,喝了点酒就敢跟我作对?”说罢,也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众女子见留不住她们,连忙劝道:“阿措年纪小,酒后不懂事,希望您别往心里去。明天我们一定带她来赔罪!”随后,她们将十八姨送到台阶下。十八姨气呼呼地向东走去,众女子与崔玄微告别后,便朝着花丛中四散而去。
崔玄微好奇地想看看她们的踪迹,便跟在后面相送。不料走得太急,脚下青苔湿滑,他一下子摔倒在地。等他爬起来时,众女子早已不见了踪影。他心中暗想:“如果是梦,可我并没有睡着;如果是鬼,她们衣裳整齐,说话清晰;如果是人,怎么又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胡思乱想着,又惊又疑,满心困惑。回到堂中,桌椅依然整齐摆放着,但杯盘酒菜却全都不见了,只留下满室淡淡的香气。崔玄微虽然觉得此事奇异,但料想不会带来灾祸,也就不再害怕。
到了第二天晚上,崔玄微又来到花丛中漫步,看见众女子已经在那里,她们正在劝说阿措去给十八姨赔罪。阿措生气地说:“何必还要去求那个老太婆?有事求这位先生就行了。”众女子听了都很高兴,说道:“说得太对了。”她们一齐对崔玄微说:“我们姐妹都住在您的园子里,每年都会被狂风骚扰,不得安宁,一直想请十八姨庇护。昨天阿措得罪了她,以后怕是指望不上了。先生如果肯保护我们,我们一定会报答您的。”
崔玄微说:“我哪有什么能力保护你们?”阿措说:“只求先生每年元旦那天,制作一面朱色的幡旗,上面画上日月五星的图案,插在园子东边,我们就能平安无事了。今年已经错过,就在这个月二十一日清晨,会有东风吹来,您到时候把幡旗立起来,就可以免去当天的灾难。”崔玄微说:“这是小事一桩,我一定照办!”众女子齐声感谢:“承蒙先生慷慨应允,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您的恩德。”说完便告辞离去,她们走得飞快,崔玄微想追也追不上。只觉一阵香风飘过,她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了验证此事,崔玄微第二天就开始制作朱幡。等到二十一日清晨,果然有微风轻轻吹拂,他急忙将幡旗竖立在园子东边。不一会儿,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从洛南一带开始,狂风摧折林木;可园中的繁花却安然无恙。这时崔玄微才明白,那些女子原来是百花的精灵,穿绯衣的阿措就是石榴花,而封十八姨则是风神。
到了晚上,众女子各自带来几斗桃李花前来道谢,说:“承蒙先生帮我们躲过灾难,我们无以为报。您吃下这些花瓣,可以延年益寿。希望您能一直这样保护我们,您也能因此长生不老。”崔玄微听从她们的话,食用了花瓣,果然容颜变得年轻,看起来就像三十岁的人。后来,他修道成仙,离开了尘世。有诗为证:“洛中处士爱栽花,岁岁朱幡绘采茶。学得餐英堪不老,何须更觅枣如瓜。”
各位不要觉得我讲的风神与花精往来的故事荒诞不经。这九州四海之大,有太多我们没见过、没听过,史书典籍里也没有记载的奇闻怪事。就算是张华的《博物志》,也只能记录其中一二;虞世南学识渊博,号称“行书厨”,也无法囊括所有。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平常,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不过,孔子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奇事暂且放下。但那爱惜花朵能带来福气,损害花朵会折损寿命的说法,却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并非无稽之谈。各位要是不信,我还有一段《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要是平日里就爱花的人,听了之后一定会更加珍惜花朵;要是有人原本不怎么爱惜花,听了我这番话,也希望能开始怜惜花朵。就算不能因此得道成仙,至少也能借此消遣解闷 。
话说这故事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江南平江府东门外的长乐村。这村子离城不过三里路,村里住着一位老者,姓秋名先。他原本是农家出身,名下有几亩田地和一所草房。妻子水氏已经过世,膝下也没有儿女。秋先从小就痴迷于栽花种果,后来干脆撂下田产,一门心思扑在花木上。
对秋先来说,要是偶然寻得一株珍稀的花种,那欢喜劲儿,比拾到珍宝还要强烈。哪怕有再要紧的事要外出,路上只要瞧见别人家种着花,也顾不上人家欢不欢迎,满脸堆笑地凑进去观赏。要是只是常见的花草,或者自家也正在盛开,他看两眼便会离开;可一旦碰上名贵的品种,而家里又没有,即便家里的同种花已经开过,他也会把正事抛到脑后,流连忘返,常常整日都不回家。村里人都管他叫“花痴”。
要是碰到卖花人手里有好花,无论身上带没带钱,秋先一定要买下来。没钱的时候,甚至会脱下身上的衣服去当铺换钱。有些卖花人摸透了他的脾气,故意抬高价格,他也只能忍痛买下。还有些破落子弟,知道他爱花如命,便四处搜寻好花折下来,用泥巴捏个假根哄他,他也照单全收。说来也神奇,这些被折下来的花,经他种下后,往往还能成活。就这样日积月累,秋先建成了一座大花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