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醒世恒言第十六卷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
    人在占得便宜时满面笑容,遭遇不顺时便暗自伤怀。可谁能想到,命运常常会颠倒因果,看似得了便宜,实则失去更多。

    当时有个人姓强,平日里就爱占便宜,还喜欢仗势欺人,乡里人都怕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强得利”。一天,他在集市上闲逛,看见前面一个独行的客人,从地上捡起一个兜肚。客人提起来感觉沉甸甸的,猜想里面肯定有东西。强得利急忙追上去拦住客人,说:“这兜肚是我从腰间掉下来的,快还给我。”客人反驳道:“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追,怎么成了你掉的?太不讲理了!”

    强得利见客人不肯给,直接伸手去抢,一把抓住兜肚上的带子。两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街上的人纷纷围拢过来询问缘由。双方都坚称兜肚是自己的,众人一时也分辨不清。这时,一位老者提议:“你们空口无凭,说说兜肚里有什么东西,说得对就是谁的。”强得利不耐烦地说:“谁跟你猜来猜去!我只认得自己的兜肚,快还我;不然,跟你没完!”这话一出口,众人心里都明白这兜肚不是他的。

    不少惧怕强得利的人,想帮他说话,便上前劝客人:“这位大哥你不认识吗?他可是本地有名的豪杰。这兜肚你从地上捡的,反正不是你的,不如送给这位大哥,也算交个朋友。”客人被众人劝得没办法,只好说:“这兜肚确实不是我的。但钱财应该通过正当途径获取,不能靠蛮力抢夺。既然各位好心相劝,我愿意打开兜肚看看。要是里面真有值钱的东西,就分成三份:我和强大哥各拿一份,剩下一份送给各位当彩头,咱们去店里喝三杯,就当是谢礼。”

    老者点头道:“客官说得在理。强大哥先松手,把兜肚交给我。”老者接过兜肚打开,里面有个大布包,布包又用三四层纸包着,拆开后露出两锭白花花的大银,每锭足有十两重。强得利一见银子,满心欢喜,顿时起了贪心,说:“要是分成三份,这两锭银子就得破开,太可惜了。我身上有些零碎银子,本来打算买东西的,送给你,这两锭银子就归我吧。”说着,他从腰间掏出几个小包,凑在一起还不到四两银子,这其中还包括众人喝酒的钱。

    客人当然不肯收,双方又争吵起来。有人小声提醒客人:“这位强大哥不好惹,你多少拿点就算了。”老者也劝道:“客官,这四两银子都给你,我们那份不要了。就当请你喝酒,省得再破费。”说话间,强得利已经从老者手中抢走了两锭银子。客人无奈,只好收下这四两银子。

    强得利说:“我身上虽然没多少碎银,但前街有个酒店是我舅子开的。麻烦大家这么久,一起去喝几杯。”众人笑道:“这样的话,连客官也一起去,以后大家就当认识了。”一行十四五人,来到前街朱三郎的酒店,在楼上坐下。强得利白白得了两锭大银,心里高兴;又感激众人帮忙;再加上占了客人便宜,还省下给众人的彩头,心里虽有点不安,但想着是舅子的店,便大手大脚,好酒好菜只管上,众人吃得十分尽兴。这一顿饭吃了三两多银子,强得利让记在自己账上。饭后,众人道别散去,客人拿着四两银子也回家了。

    过了两天,强得利想买牲口,舅子店里又来催酒钱,他家里没别的银子,就拿着那两锭大银去银铺熔铸,想着能多换点银子。银匠接过银子,反复查看,又在手里掂量几下,问:“这银子哪来的?”强得利说:“做生意得来的。”银匠说:“大哥你被骗了,这是铁胎假银,外面镀了一层银,里面全是铅和铁。”强得利不信,非要把银子凿开看看。银匠提醒:“凿坏了可别怪我。”银匠动手,“乒乒乓乓”凿开一个口子,银皮裂开,里面的假货露了出来。

    强得利看着假银,简直不敢相信。他这辈子从没做过这么亏本的买卖,可这是自己贪心所致,怨不得别人,只能坐在柜台边,对着两锭假银发呆。这一幕引来不少人进店围观,大家都议论纷纷。强得利正窝着火,想找点事发泄,突然门外进来两个公差,大喊一声,不由分说用铁链锁住他的脖子,连同两锭假银,一起带到了官府。

    原来,县里仓库收税时发现了几锭假银,知县暗中派公差四处查访。强得利这兜肚里的银子,和库中的假银样式一样,所以被公差抓住,带到了县衙。知县一看到这银子,认定强得利是制造假银的骗子,不容他辩解,当堂打了三十大板,关进大牢,让他赔偿库中损失的银子,每三天就审讯一次。强得利没办法,只好变卖田产赔给官府,又托人向知县说明这两锭银子的来历。知县看在说情的份上,饶了他的罪,放他回家。这一番折腾,强得利花了一百多两银子,原本不大的家业也变得七零八落。乡里人还编了几句顺口溜,当作笑话传开:“强得利,强得利,做事全不济。得了两锭寡铁,破了百金家计。公堂上毛板是我打来,酒店上东道别人吃去。似此折本生涯,下次莫要淘气。从今改强为弱,得利唤做失利。再来吓里欺邻,只怕缩不上鼻涕。” 这个故事就叫《强得利贪财失采》,印证了那句“得便宜处失便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再讲一个故事,叫《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也是因为贪图别人的好处,最后惹出了大祸。正所谓“爽口食多应损胃,快心事过必为殃”。

    明朝弘治年间,浙江杭州府城里,有个年轻子弟叫张荩,他家世代富有。他小时候也上过学,可父母早逝后,没人管束,就扔下书本,整天和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学会了吹拉弹唱、踢球玩乐,专爱在风月场所显摆。他长相英俊,风趣体贴,又有钱挥霍,不少女子都喜欢他,把他迷得连家都不想回。妻子多次劝阻,他也不听,妻子只好由着他。

    有一年春天,西湖边桃花盛开。张荩提前约了两个有名的歌妓,一个叫娇娇,一个叫倩倩,又叫上几个朋友,让人雇好游船,准备去西湖游玩。这天,他精心打扮一番,头戴时尚的绉纱巾,身穿银红色的吴绫道袍,里面是绣花白绫袄,脚上穿着白绫袜和大红鞋,手中拿着一把书画扇子。他身后跟着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书童清琴,清琴左臂挂着披风,右手拿着弦子和紫箫,这些乐器都用蜀锦做成的袋子装着。张荩离开家,朝着钱塘门走去,路过十官子巷时,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临街的一座楼上,有个女子掀开帘子,泼洒梳妆后的残水。那女子容貌十分美丽,让人一见倾心。

    张荩一见到楼上的女子,瞬间就像丢了魂,双脚像被钉住般挪不动,还故意咳嗽一声吸引注意。那女子泼完水正要放下帘子,听到声响往下一看,瞧见眼前站着个容貌俊美、气质出众且衣着讲究的少年,也不禁多看了几眼。两人四目相对,女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浅笑。这一笑,让张荩更是心乱如麻,可隔着楼上下,两人无法交谈。

    正看得入神时,门里突然走出个中年人,张荩吓得急忙躲开。等那人走远,他又赶忙回来,却发现女子已经放下帘子进了屋。他站在原地等了许久,始终不见女子身影,只好让清琴记住这家的样子,打算明天再来。临走时,还频频回头张望。往常去西湖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可这天心里装着那女子,每走一步都觉得无比漫长,兴致全无。

    出了钱塘门,张荩来到湖船上。此时,两个歌妓和一帮朋友都已早早等候,见他上船,纷纷到船头迎接。张荩上了船,清琴放下衣物和乐器,船夫便开船往湖心驶去。这天天气晴朗,堤上桃花盛开,柳叶摇曳,前来踏青的男女络绎不绝,个个携带着酒菜,热闹非凡,正如诗中所写:“出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汴州。”

    船上的朋友们纷纷展示才艺,吹拉弹唱,热闹非凡。唯独张荩一心想着楼上的女子,满脸愁容,只是托着腮帮子发呆,完全没了游玩的兴致,倒像是伤春悲秋的模样。大家都觉得奇怪:“张大爷平时可不是这样,今天怎么闷闷不乐,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张荩含糊地应付着,不肯说出实情。众人又劝道:“大爷别扫兴,开心喝酒,有什么事我们兄弟帮你解决。”还对娇娇、倩倩说:“肯定是大爷怪你们没好好招待,还不赶紧敬杯酒赔罪?”娇娇、倩倩便真的斟酒上前相劝。

    在众人的哄闹下,张荩只能勉强应酬,心思却全然不在这。还没到晚上,他就起身告辞,众人也没有强留。上岸后,张荩又特意从十官子巷经过,在女子家门前咳嗽一声,可楼上毫无动静。他走出巷口又折回来,反复几次,始终没有回应。清琴见状劝道:“大爷,明天再来吧,总在这儿晃悠,容易让人起疑心。”张荩这才无奈地回家。

    第二天,张荩到女子家附近打听情况,得知这家男主人叫潘用,外号“潘杀星”,夫妻俩只有一个女儿,名叫寿儿,刚满十六岁。这潘用跟一个官宦人家有点沾亲带故,便仗着这点关系,在当地敲诈勒索,骗吃骗喝,大家既怕他又恨他,都知道他是个难缠的主儿。

    张荩把这些记在心里,装作不经意地在潘家门口徘徊。正巧,寿儿掀开帘子向远处张望,两人再次相遇,眼神中满是情意,比之前更加亲密。从那以后,张荩时不时就到潘家楼下,用咳嗽作为暗号,有时能见到寿儿,有时见不到。两人常常眉目传情,感情愈发深厚,可苦于没有机会能上楼相见。

    一天夜里,正值二月十五,明月高悬,如同白昼。张荩在家里坐立不安,吃过晚饭后,借着月色,独自走到潘家门口。此时四下无人,他看到寿儿正卷起帘子,倚在窗边赏月。张荩在楼下轻轻咳嗽一声,寿儿马上领会,两人相视一笑。张荩从袖中掏出一条红绫汗巾,打成一个同心结,团成一团抛了上去。寿儿双手接住,借着月光仔细看了看,便收入袖中,接着脱下一只鞋子扔了下来。张荩赶忙双手接住,发现是一只绣工精美的合色鞋,大小刚好一握。他把鞋子系在汗巾上,放进袖中,对着楼上作了个揖,寿儿也回了个万福。正沉浸在这份喜悦中,寿儿突然被父母呼唤,只好关上窗户下楼去了。张荩也觉得尽兴,便回家休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