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钻研典籍,农民辛勤耕种,工匠和商人靠努力经营家业。世人千万不要整日游手好闲,这种浪荡的生活最容易耽误年轻人的前程。
曾听老一辈人讲过,从前有位贵人官至尚书,家财万贯,膝下有五个儿子。他只让长子读书,其余四个儿子分别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等不同行业。这四个儿子心中不满,便托人去问老尚书:“为什么不让四位公子读书?而且农工商这些行业辛苦谋生,并非高尚人士所为。您家富贵有余,为何要让儿子们放弃安逸,去吃苦受累?只怕他们难以适应。”老尚书哈哈大笑,伸出两根手指,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人人都说读书好,可又有多少人能通过读书实现理想?读书的人都盼着做大官,但真正能登上高位的又有几个?有些人读了书却没有真才实学,空有一身长衫装样子。他们怕冷怕热,害怕经历风雨,养成了娇弱的性格,吃不了一点苦。这样的人,事事不如人,却还心高气傲。他们不懂耕种的辛苦,只贪图享乐,却不知过度享乐会招来灾祸。农工商这些行业虽然被人轻视,但从业者都在努力营生,不辞辛劳。长期的辛苦劳作,让他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就像春天里,不管是桃花还是菜花,只要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都能绽放美丽。自古以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贪图安逸,如果只想着享受,又怎能建立起一个兴旺的家庭?我虽然爱富贵,但也明白富贵如戏台上的纱帽,轮流更换。子孙一旦失势就会被人欺负,不如早早为他们安排好不同的出路。让长子继承书香门第,其余几个儿子分别从事不同行业,自食其力。要知道,衣食无忧的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勤劳才能对得起上天的恩赐。”
老尚书这番话流传至今,很多人都佩服他的见解。为什么呢?现实中,不少富贵人家的子弟,顶着读书人的虚名,不务正业。他们戴着头巾,穿着长衫,自认为高人一等,却养成了轻浮的习气,对农耕的艰辛一无所知。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沉迷酒色,无所不为,甚至导致家破人亡,有了好的开头却没有好的结局。所以古人说:“五谷没有成熟,还不如稗草有用;贪图赊账,反而会失去现有的财物。”这就叫:享受的生活要通过勤劳获得,过度放纵和奢侈必定会招来灾祸。
话说在汉朝末年,许昌有个非常富有的人家,主人姓过名善。他家田地广阔,牛马成群,庄园房屋遍布各地,家中奴仆众多。虽然是大富翁,过善却一生节俭持家。他从未穿过一件新衣服,没吃过一顿美味佳肴;也不知道在美好的时节,约朋友去风景胜地游玩;逢年过节,也不会摆宴席宴请亲友、招待乡亲。他整天待在家里,皱着眉头,吃着粗茶淡饭。家里的钥匙总是紧紧挂在他身边,任何东西都要亲自管理。他的房间里,除了一个算盘和几本账簿,再没有其他物品。他仿佛铁打的身子,日夜盘算着如何积累财富,永远不满足,只想着钱生钱,一分一毫都舍不得乱花。正所谓:人活不到百岁,却总做着千年的打算。
过善五十多岁时,全家都称他为太公。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家中只有一儿一女。儿子过迁,已经和方长者的女儿订了婚;女儿淑女,还没有许配人家。过善见儿子相貌出众、天资聪颖,一心想让他读书考取功名,但又舍不得花钱请老师,就把儿子送到亲戚家的私塾寄读。
谁能想到,过善是个守财奴,儿子过迁却是个败家子。过迁平日里有不少坏毛病:一见到书本就像见到仇人;遇到女子,就挪不开眼。他喜欢喝酒,沉迷赌博,还热衷于踢球、打弹弓,在人前炫耀自己的风流;又爱放鹰、遛狗,到处夸耀自己的豪爽。对他来说,耍拳、骑马、舞棒、弄枪,样样都充满诱惑。俗话说:“物以类聚。”过迁喜欢四处游荡,自然就有一群不务正业的子弟和他混在一起。那时候,过迁还害怕父亲,每天早出晚归。过善一门心思都在钱财上,每天见儿子按时出门回家,以为他都在私塾读书,从不去查证。而且过迁用钱收买了送饭的小厮,让小厮每天照旧送饭,却在半路上把饭吃掉,回家后把事情瞒得严严实实,过善根本无从知晓。过迁在先生面前,总说家里有事,没时间学习。隔几天才去私塾露个面,还经常拿些小礼物讨好先生。那先生一来看出过迁不是读书的料,二来觉得过善也不像真心让儿子读书,三来又贪图小利,即便发现了过迁的问题,也装作不知道,不去管教他。所以过迁才能肆意妄为,家里人却毫不知情。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想到,方长者得知了过迁的行为,派人来告诉过善。过善不信,心想:“要是在外面这么游荡,得花不少钱,他哪来的钱?而且小厮每天都送饭到私塾,从没说过他不在,怎么会有这种事?”但他又想:“方亲家是个实在人,既然说了,肯定有原因,不能不信。”于是叫来送饭的小厮,问道:“小官人每天都不在私塾,你把饭都给谁吃了?”这小厮机灵得很,马上说道:“啊!小官人每天都在私塾,谁敢撒这么大的谎?”过善以为小厮说的是实话,也不再追问。晚上过迁回家,小厮提前把消息透露给他。过善在房间里质问:“你为什么不在私塾读书,每天在外面闲逛?”过迁说:“这是谁说的?快叫他来,我要打他几个耳光,让他以后不敢再胡说!我哪天不在私塾了?竟然编出这种话来诽谤我!”过善一来疼爱儿子,二来觉得他没钱在外面挥霍,而且他的说法和小厮一样,就信以为真,不再追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过了几天,方长者又派人来说:“太公为什么不管教小官人去私塾读书,还任由他在外面胡闹?”过善说:“我不信有这种事!”立刻派人去私塾查看,家人到了私塾,发现过迁根本不在。问先生,先生说:“他说家里有事,好几天没来上学了。”家人急忙回家告诉过善。过善大怒:“这个不争气的东西!”马上把送饭的小厮抓来拷问。小厮挨打不过,只好招认:“小官人每天不知道在哪里玩耍,确实没去私塾,还再三叮嘱我瞒着太公。”过善听了,气得浑身发抖,恨不得马上把儿子抓来,一棒打死以解心头之恨。多亏女儿淑女在一旁劝解。
等到晚上过迁回家,过善的气已经消了一半,刚骂了一句:“畜生!你在外面胡作非为,瞒得我好!”淑女就接过话:“哥哥,这几天你去哪里玩了?把爹爹气成这样!还不赶紧跪下认错?”过迁真的跪了下来,撒谎道:“孩儿一直都在私塾读书。这两三天,同学家里举行祭祀活动,邀请我去,我怕爹爹责怪,就叮嘱小厮别告诉您。希望爹爹能原谅孩儿!”淑女也在一旁说:“爹爹消消气,哥哥以后好好读书就是了。”过善又被这番谎话蒙骗,信以为真。当时只是骂了一顿,就把过迁关在家里看书,不让他出门。
两天后,有人来向过善卖几百亩田地,双方谈好价钱,写好文书。过善到后房的一只箱子里取银子,打开箱子一看,大吃一惊:箱子里原本约有两千多两银子,现在已经少了一大半。原来过迁知道箱子里有银子,偷偷配了一把钥匙,每天夜里等父亲和妹妹睡着后,就起来打开箱子,偷钱出去挥霍。也不知道他已经偷拿了多少。过善见状,顿时叫苦连天。
淑女听到动静,连忙过来询问。得知银子不翼而飞,她疑惑地说:“这也太奇怪了,一直放在这里的东西,怎么会突然不见?爹会不会记错了,根本没有那么多银子?”过善肯定地说:“不会错!肯定是那个畜生偷了我的银子在外面挥霍!”他立刻找来一根棒子,把过迁叫到跟前。此时,在过善心中,银子的分量远超对儿子的疼爱,他二话不说,拽过儿子就是一顿棍棒,打得过迁在地上不停地翻滚。淑女赶忙上前劝阻,将过善拉到一旁,死死按住他手中的棒子。
过善大声喝道:“畜生!你是怎么偷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老老实实说出来,或许还有商量的余地。要是敢说半句假话,今天就活活打死你!”过迁被打得实在受不了,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还把藏在裤腰带上的钥匙解了下来。过善气得双脚直跳,怒吼道:“留着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只会被人耻笑!还不如早点死了,省得丢人现眼!”说着又要动手打人。
这时,全家上下的男女老少都纷纷跪下求情。过善找来铁链,把过迁锁在一间空屋子里。原本谈好的田地买卖也不做了,他气呼呼地坐在墙角,一句话也不说。虽然一时气不过狠狠打了儿子一顿,但过善心里其实疼得厉害,暗自思忖:“看他平时的样子,也不像是会败家的人,怎么就成了这副模样?怎样才能让他回心转意呢?”他绞尽脑汁,却始终想不出办法。
淑女在一旁劝道:“爹爹,事情已经这样了,再生气也没用。哥哥年纪小,是被坏人引诱才学坏的。以后就让他在家好好读书,别再放他出门,远离那些狐朋狗友,他自然就不会再想那些歪心思了。”家里的仆人们也纷纷劝说:“太公,总把小官人关着也不是长久之计。他现在年纪也不小了,不如给他把婚事办了。有了媳妇在身边管着,他应该就不会再出去瞎混了,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过善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两三天后,过善打开锁,还和颜悦色地教导了过迁一番。挨了这顿打,过迁暂时老实了,乖乖待在家里,不敢出门。半个月后,过善选了个好日子,让媒人去方家提亲,想把儿媳娶过门。方长者也是大户人家,早就准备好了丰厚的嫁妆,痛快地答应了婚事。到了成亲那天,过善一向节俭,婚礼办得十分简单。
刚结婚时,过迁见妻子方氏容貌秀丽,嫁妆又丰厚,确实每天都待在家里,和妻子形影不离,完全没有再出去闲逛的念头。过善看到儿子这样,心里十分欣慰。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方氏回娘家省亲。过迁一个人在家觉得无聊,不知不觉又溜出去,找到了以前的那帮朋友,四处游玩。但他手里没钱,玩得不尽兴,便又动起了歪心思。他想起妻子的箱笼里肯定有财物,于是故技重施,把箱子一个个撬开,拿走里面的东西去挥霍。后来越拿越顺手,连妻子的衣服首饰也被他折腾得一干二净。
没过多久,方氏回了家,发现箱笼里的东西全都没了,顿时叫苦不迭,质问过迁是怎么回事,过迁却一口咬定自己不知情。夫妻俩为此大吵了一架。过善得知后,气得手脚发凉,他一把揪住过迁的头发,将他按在地上又踢又打。这次连淑女也劝不住了。过善怒喝道:“我还以为你这畜生已经改过自新,还有救,没想到还是死性不改!我还能指望你什么?你还不如早点死了,省得我看着心烦!”他看到旁边有个棒槌,抄起来就朝过迁头上打去。淑女吓得魂飞魄散,急忙上前死死抱住父亲的胳膊,哭着说:“爹爹,打别的东西还可以,这个可千万不能用啊!”方氏也被眼前的阵势吓坏了,连忙说:“公公消消气,媳妇的东西没了是小事,您别气坏了身子。”过善这才停了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