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醒世恒言第十八卷 施润泽滩阙遇友
    “还带曾消纵理纹,返金种得桂枝芬。从来阴骘能回福,举念须知有鬼神。”这首诗讲述了两个古人积德行善的故事。

    第一句“还带曾消纵理纹”,说的是唐朝晋国公裴度的事迹。裴度还未发迹的时候,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也十分不顺。有一天,他找到一位看相先生,想请对方为自己指点前程。相士说:“您的功名之事暂且不说,我还有句话,若您不见怪,我才敢直言。”裴度说:“我如今正迷茫,就是来求您指点的,怎么会怪您!”相士接着说:“您脸上的螣蛇纵理纹一直延伸到嘴边,照此面相,几年之内,您恐怕会饿死在沟渠之中。”说完,连看相的钱都不肯收就走了。裴度是个豁达、相信命运的人,并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

    一天,裴度偶然到香山寺游玩。他看到佛殿的供桌上光芒闪烁,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珍贵的宝带。裴度拿起宝带,心中疑惑:“这寺庙偏僻冷清,怎么会有这样贵重的宝带?”他反复查看,又想:“肯定是有贵人来这里拜佛,换衣服时,随从不小心遗失在此,一会儿肯定会回来寻找。”于是,他便坐在走廊下耐心等候。

    没过多久,一位女子神色慌张地走进寺庙,径直朝佛殿跑去。她看了看供桌,顿时叫苦不迭,痛哭着瘫倒在地。裴度上前问道:“姑娘,您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抽泣着说:“我父亲被人陷害,判了死罪,无处申冤。我每天来这里祈求佛祖保佑,最近好不容易争取到可以用钱赎罪。但我家境贫寒,四处向人求助。昨天,终于有位贵人可怜我,送了这条宝带。我以为是佛祖显灵,就把宝带供在佛前,磕头致谢。因为救父心切,走的时候竟忘了拿走,等走到半路才发现。我急忙回来寻找,却不知道被谁拿走了。现在宝带丢了,我父亲恐怕再也没有出狱的希望了!”说完,又放声大哭起来。

    裴度安慰道:“姑娘别太伤心,宝带是我捡到的,一直在这儿等您。”说着,就把宝带递了回去。女子停止哭泣,连连拜谢:“请问恩公姓名,日后我父亲也好前来叩谢。”裴度说:“姑娘遭遇这样的冤屈,我家境贫寒,没能帮上忙,心里很惭愧。归还别人遗失的东西,不过是平常小事,哪里值得感谢!”说完,没留下姓名就离开了。

    几天后,裴度又遇到了那位看相先生。相士见到他,惊讶地说:“您最近做了什么好事?”裴度回答:“没做什么呀。”相士感慨道:“您现在的面相和之前大不相同,阴德纹十分明显,日后必定能位极人臣,长寿安康,享尽荣华富贵。”裴度当时以为这只是玩笑话。没想到后来,他真的出将入相,历经四朝,被封为晋国公,还高寿善终。

    第二句“返金种得桂枝芬”,讲的是五代时期窦禹钧的故事。窦禹钧是蓟州人,官至谏议大夫,可他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一天夜里,他梦到祖父对他说:“你命中注定没有子嗣,寿命也只能到明年。现在赶紧多行善事,或许还能延长寿命。”窦禹钧恭敬地应下。他本就是个善良正直的人,做了这个梦后,更是一心向善。

    一天傍晚,窦禹钧在延庆寺旁边,捡到三十两黄金和二百两白银。第二天一早,他就守在寺庙前。不一会儿,看到一个年轻人哭着走来。窦禹钧迎上去询问,年轻人说:“我父亲犯了重罪,被关在狱中。我四处向亲友借钱,好不容易凑到二百两白银和三十两黄金。昨天拿去赎人,因为管库房的人不在,我就去亲戚家稍作停留,多喝了几杯酒,结果把钱弄丢了。现在没了这些钱,父亲就没办法赎出来了!”窦禹钧听他说的钱数和自己捡到的一样,便从袖中拿出钱财归还,说:“别着急,我偶然捡到,在这里等你很久了。”年轻人接过钱,打开一看,分文未少,当即跪地叩头,哭着感谢。窦禹钧将他扶起,还额外赠送了一些银两。窦禹钧做过的善事还有很多,数不胜数。

    一天夜里,窦禹钧又梦到祖先对他说:“你本来命中无子且寿命不长。但因为你归还钱财等诸多善举,功德已被上天记录,特为你延长三十年寿命,还会赐你五个优秀的儿子,让他们显达荣耀。”从那以后,窦禹钧更加积极地积德行善。后来,他果然接连生下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五个儿子在宋朝都做了大官。窦禹钧活到八十二岁,临终前,他沐浴更衣,与亲友从容告别,最后谈笑而逝。安乐老冯道写诗称赞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因为还有一个人,也曾归还捡到的钱财。他后来虽然没有像裴度、窦禹钧那样大富大贵、位极人臣,但也因此免去一场大难,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正应了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都是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话说在苏州府吴江县,离县城七十里的地方,有个乡镇叫盛泽。镇上人口众多,民风淳朴,大家都以养蚕种桑、缫丝织绸为生。不论男女,都勤劳肯干,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整夜不停。集市上,两岸的绸丝牙行大约有上千家,附近村庄织好的绸匹,都会拿到这里交易。各地前来收购的商人,像蜜蜂、蚂蚁一样聚集,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这里是出产锦绣、积聚绫罗的富饶之地,江南养蚕的地方虽然很多,但要数盛泽镇最为兴盛。有几句顺口溜形容这里的繁荣:“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朝嘉靖年间,盛泽镇上有个叫施复的人,妻子喻氏,夫妻二人没有子女。他们在家开了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妻子负责缫丝,丈夫负责织布,日子过得还算宽裕。镇上的人家大多生活富足,织好的绸匹,一般会积攒到十来匹,最少也有五六匹,才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大户人家积攒得多,就不拿到集市上,而是由牙行介绍客商到家里来收购。施复是小户人家,本钱少,织上三四匹就拿到集市上去卖。

    一天,施复攒够了四匹绸,把每一匹都仔细折叠整齐,用布包袱包好,就去集市了。到了集市,只见人来人往,喧闹嘈杂,十分热闹。施复来到一个相熟的牙行家,看到门口挤满了卖绸的人,屋里坐着三四个客商。牙行老板站在柜台后面,翻看大家拿来的绸匹,评估价格。施复分开人群,把绸子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打开包袱,一匹一匹仔细查看,用秤称了重量,喊出价格,递给一个客商说:“这位施一官是老实人,不喜欢讨价还价,你给些好银子。”那客商真的挑了成色好的细丝银,称好后付给施复。施复自己也拿出秤来称了称,觉得分量还是轻了些,又和客商争着添了一二分,这才作罢。他拿张纸把银子包好,放进衣兜,收好秤和包袱,向老板拱手道谢,说了声“有劳”,就转身离开。

    没走多远,施复一眼看见街边有个小小的青布包。他快步上前,捡起来塞进袖子里,走到没人的地方,打开一看,里面是两锭大银子,还有三四块小银块,另外还有一枚太平钱。他用手掂了掂,大约有六两多重,心里一阵欢喜:“今天运气真好!捡到这些银子,正好可以拿去当本钱。”他连忙把银子包好,揣进兜里,往家走去。

    一边走,施复一边盘算:“现在家里有这张织机,日常开销足够了。有了这些银子,再添一张织机,一个月能织出多少绸,又能赚多少利息。这些银子就当没捡到,先不动用。积攒一年,能有多少钱,到来年再添一张织机,又能多赚多少利息。这样算下来,十年之后,我就能有千金之富,到时候盖房子、买田产……”正算得高兴,眼看就要到家了,他突然转念一想:“这银子要是富人丢的,对他们来说,就像从牛身上拔根毛,没什么大不了,我拿来用也无妨;可要是客商丢的,他们抛家舍业,风餐露宿,辛苦挣来的钱丢了,得多烦恼!要是有本钱的客商,就算这笔生意没做成,可能也不太在意;但要是小商贩,这些钱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本钱,说不定和我一样,是辛苦攒下来过日子的。也许是卖了绸、脱了丝换来的钱,这两锭银子就是他们的救命钱。丢了这些钱,一家人没了活路,肯定会互相埋怨,说不定还得卖儿卖女。要是遇到性子倔的,一气之下想不开,丢了性命也有可能。我虽然是捡到的,罪过不算大,但以后心里肯定也不安稳。就算有了这些银子,也不一定就能发财。以前没有这些钱,不也照样过日子吗?不如回到原地,等失主来寻,还给他,这样心里才能踏实。”于是,施复转身又往回走。正所谓:多少恶念转善,多少善念转恶。劝君诸善奉行,但是诸恶莫作。

    施复回到捡到银子的地方,靠在牙行的柜台边,等了大半天,始终不见失主前来寻找。他出门时没带吃的,肚子渐渐饿得咕咕叫。本想回家吃完饭再来,但又担心失主万一在这段时间找来,两人错过,只好强忍着饥饿继续等待。

    没过多久,只见一个满脸是汗的年轻后生,急匆匆冲进牙行,大声喊道:“老板,我刚才把银子忘在柜台上了,你有没有看到?”牙行老板没好气地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糊涂!早上就把银子交给你了,这会儿才来问我。要是真忘在柜台上,别说一包银子,就是有好几包,也早被人拿走了!”后生急得直跺脚:“那可是我种田的本钱,现在没了,这可怎么办啊!”

    施复见状,上前问道:“你丢的银子大概有多少?”后生回答:“我刚才在这里卖丝的钱,一共六两二钱。”施复又问:“用什么包的?都有些什么?”后生说:“两锭整银,还有三四块小银块,包在一个青布银包里。”施复一听,连忙说:“别着急,银子我捡到了,已经等你很久了。”说着,就从衣兜里掏出银子递给对方。

    后生接过银子,打开一看,分文不少,激动得连声道谢。周围往来的人听说这事,都觉得稀奇,一下子围拢过来,纷纷问道:“你在哪里捡到的?”施复指了指脚下的台阶:“就在这儿捡到的。”后生感慨道:“多亏大哥好心,一直在这儿等着还我。要是换了别人,怎么会这样!现在倒像是我捡到大哥的银子了,我愿意跟大哥平分。”施复摆摆手:“我要是想分钱,干嘛不把银子全留下?”后生又说:“既然这样,我送你一两银子当谢礼,给您买点吃的。”施复笑着说:“你这人真是个实心眼!六两银子我都不要,要你这一两银子做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