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独孤生归途闹梦
    东园之中,蝴蝶上下翻飞,忙忙碌碌,恍惚间又似闻到罗浮山上花儿的香气。梦境或短或长,究竟是为了何事?莫要贪恋虚幻,误了人生前程。

    从前有一对夫妻,正值青春年华,新婚燕尔,恩爱非常,整日如胶似漆,感情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般。可新婚才三天,丈夫就被官府传唤。原来是为了紧急押送军粮,文书上写了他的名字,要求他必须前往军前交纳。一旦延误时间,就要按军法处置。

    丈夫立刻就得出发,连回家和妻子当面告别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托人捎个口信。这是皇命在身,由不得自己,他一路匆忙赶路,心里却心心念念想着家中的妻子。这份思念又不好向旁人诉说,只能独自黯然伤神。一天下来,满脑子都是妻子的身影。当晚,他住在旅店,竟然梦到和妻子像往常一样相聚。从那以后,他夜夜都能在梦中与妻子相见。一个月后,他在梦中见到妻子怀有身孕,醒来后也只是一笑置之。

    好在他按时完成了钱粮交纳,平安无事,便星夜兼程赶回家乡。交完文书,一进家门见到妻子,心中满是欢喜。这一来一回,大约过去了三个月。俗话说:“新娶不如远归。”夫妻二人夜里互诉衷肠,恩爱自不必说。妻子向他说起分别后的相思之苦,还提到自己每晚都做着同样的梦,描述的梦境和丈夫的一模一样。而且,她真的有了三个月的身孕。若这梦是丈夫先说的,或许还有些可疑;可偏偏是妻子先提起,可见梦中魂魄相遇,真的能交感成胎,这都是夫妻二人彼此思念、心意至诚的缘故。

    接下来要说的,是一个因为夫妻过度思念而引发的奇妙梦境故事。正所谓:梦中的念想并非全是虚假,而白日里为生活奔波也不必太过较真。

    唐朝德宗皇帝贞元年间,有个进士复姓独孤,双名遐叔,家住在洛阳城东的崇贤里。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就能写文章。到了十五岁,已经精通经史,下笔千言,文思泉涌。他的父亲独孤及曾担任司封之职,在世时,为遐叔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同年为官的司农白行简的女儿娟娟小姐。娟娟小姐不仅生得花容月貌,刺绣描花也是信手拈来。更难得的是,她饱读诗书,擅长作赋吟诗,若去参加文科考试,妥妥能中个状元。她和遐叔郎才女貌,彼此情投意合,这桩婚事就这么定下了。

    可没想到,遐叔的父母相继离世,岳父岳母也跟着去世。他还没来得及考取功名,家中就日渐衰落,仆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几间空荡荡的屋子。白行简的儿子白长吉,是个嫌贫爱富、凶狠势利的人。见遐叔家道中落,就想毁弃婚约,打算把妹妹嫁给安陵的富家子弟。幸好娟娟小姐是个贞烈女子,她剪下头发发誓,绝不改嫁。白长吉拿她没办法,只好让她照旧嫁给遐叔。不过,白氏出嫁时,除了自幼服侍她的丫鬟翠翘,没有任何嫁妆。

    白氏嫁过来后,心甘情愿守着清贫的日子,没有一丝怨言。她每日早起做饭,夜里纺织,全力支持遐叔读书。遐叔一来敬重她为守婚约截发的气节,二来欣赏她出众的才华,三来又爱慕她娇美的容颜,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如鱼得水。白氏家族里的其他人,也怜惜遐叔是个尚未得志的才子,对他十分尊敬。唯独白长吉,一心攀附权贵,总说妹妹是穷骨头,非要跟着遐叔这样的穷光蛋,丢了他的脸面,见到遐叔就像看到眼中钉、肉中刺。遐叔虽然贫穷,但生性清高,不愿讨好奉承他人,因此和白长吉渐渐断了往来。

    贞元十五年,朝廷开科取士,发布了黄榜,规定三月间各地进士都要前往京师参加殿试。遐叔告别白氏,前往长安,他自信凭借自己的文才,一定能高中榜首。谁知这次主持贡举的是礼部侍郎同平章事郑余庆,本来已经将遐叔的卷子定为第一名。然而,遐叔的策论中提到:奉天之难,都是因为奸臣卢杞独揽朝权,才使得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与太尉朱泚发动兵变,抢夺府库。可见众多君子齐心协力治理天下尚有不足,一个小人却能轻易搅乱天下,所以君主用人一定要谨慎。

    德宗皇帝生性猜忌多疑,认为遐叔这是在指责朝廷、讥讽时政,于是将他的头卷废弃,不予录取。白氏的两个族叔,白居易和白敏中,文才本不如遐叔,却都高中了。只有遐叔一人落第,他满心沮丧,连夜收拾行李东归。白居易和白敏中得知后,一起来为他饯行,一直送到十里长亭才依依惜别。遐叔在途中愁绪满怀,赋诗一首:“童年挟策赴西秦,弱冠无成逐路人。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惹上京尘。”

    一路上晓行夜宿,过了些日子,遐叔回到东都洛阳,见到妻子,心中满是惭愧,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发愤读书。每当想起落第的事,就忍不住黯然泪下。白氏常常安慰他:“大丈夫总会有飞黄腾达的时候,何必如此灰心丧气。”遐叔感激地说:“多谢娘子好意,多次宽慰我。只是如今家中一贫如洗,衣食无着。就算日后能有出头之日,也解不了眼前的困境,这可如何是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白氏说:“俗话说‘十访九空,也好省穷’。我想公公做官三十年,难道没有几个在重要职位上的门生故旧吗?你何不在这段空闲时间去拜访求助?说不定能得到他们的资助,这样读书的费用就有着落了。”这番话点醒了遐叔,他说:“娘子说得有理。但我从小读书,没怎么与人交往,父亲的门生故旧我也不认识。只知道一个叫韦皋的,是京兆人,表字仲翔。当初他被丈人张延赏赶出家门,来投奔先父,父亲举荐他做了官,对他有大恩。如今他担任西川节度使。我若去拜访他,或许能得到帮助。只是东都到西川,相隔万里,往返一趟就要一年时间。我走之后,你在家中的生活费用怎么办?我实在放心不下。”

    白氏说:“既然有这样的熟人,就该收拾行李,送你前去,家中的事我能应付。就算有短缺,还能向姑姊妹家借,你不必担心。”遐叔高兴地说:“若能如此,我就放心了。”白氏又问:“只是路途遥远,无人跟随,这可怎么办?”遐叔无奈道:“就算有人,也没有足够的盘缠,只能作罢。”

    于是,他们选了个好日子,白氏帮遐叔收拾好冬夏的衣物,带着丫鬟翠翘,亲自到开阳门外为他饯行。夫妻二人正难舍难分的时候,突然下起一阵大雨,他们急忙跑到路边一座废弃的寺庙里躲避。这座寺庙名叫龙华寺,是北魏时广陵王所建,殿宇宏伟壮观。台阶下种满了各种奇花异果,还有一座钟楼,楼上的铜钟,声音能传到五十里外。后来,铜钟被胡太后移入宫中。唐太宗时,有位胡僧又重新铸了一口钟,声音也能传出二十多里。唐玄宗时期,寺里还有五百僧众,香火旺盛。但后来安禄山的党羽史思明攻陷东都,屠杀僧众,把钟磬熔铸成兵器,花果树木也被砍伐当柴烧,这座寺庙就此衰败。

    遐叔和白氏看到这破败景象,感叹道:“这么好的一座寺庙,难道就没有好心人愿意出资重新修建吗?”于是,他们在佛前虔诚祈祷:“恳请神灵保佑,如果将来能够功成名就,定当捐出俸禄,重新修整这座寺庙。”雨停之后,二人踏上各自的路途,就此分别。正所谓:蝇头微利驱使着人四处奔波,而前方等待着的,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

    暂且不说白氏回家后的事。单说遐叔在旅途中,日夜赶路,整整一个月后,来到了荆州。他登上前往西川的船,从这里开始都是逆流而上。除非遇到大风,才能升起布帆借助风力前行。风稍微小一点,就只能靠纤夫拉纤。你知道什么是“百丈”吗?其实就是纤绳。不过川船上的纤绳有些特别:是用一寸多宽的竹片,裹着生漆和麻丝连接而成,大约有一百多丈长,所以川中人把它叫做“百丈”。船头立着辘轳,用来缠绕“百丈”。岸上拉纤的人,就听船中打鼓的号令行动。

    遐叔看到这情景,才想起杜甫的诗中写过“百丈内江船”,还有“打鼓发船何处郎”,说的正是这东西。又走了十多天,来到黄牛峡。这里的山形状像一头黄牛,在三四十里外就能远远望见。峡中的水流格外湍急,船很难行进,所以当地有句俗语说:“朝见黄牛,暮见黄牛;朝朝暮暮,黄牛如故。”

    又经过十余日的行程,遐叔来到了瞿塘峡。这里的水流愈发湍急汹涌。峡中有座石山,名为滟滪堆。每年四五月江水上涨时,这滟滪堆仅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顺流而下的船只,一旦避让不及撞上它,瞬间就会船毁人亡,十分危险。遐叔望着这险峻的水道,叹息道:“我不远万里投奔他人,还不知结果如何,就先经历这般惊恐,我娘子哪里知道我此刻的处境?”

    实际上,巴东峡江共有三段:第一段是瞿塘峡,第二段是广阳峡,第三段是巫峡。这三峡之中,数巫峡最为绵长。两岸高山耸立,古木郁郁葱葱,枝叶遮蔽江面,只留下中间窄窄一线青天。除非是正午时分,阳光才能穿透枝叶洒下。数百里内,岸上荒无人烟,唯有猿猴的啼叫声日夜不停。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断客肠。”

    巫峡之上便是巫山,山上有十二座山峰。其中一座山峰上建有高唐观,相传楚襄王曾在此观中夜宿,梦中有位美人愿与其相伴。临别时,美人自称是伏羲皇帝的爱女,小字瑶姬,尚未出嫁便已离世,如今是巫山之神,“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襄王醒来后,对神女念念不忘,命大夫宋玉作《高唐赋》,描绘神女的绝美姿容。后世之人便在山上建庙,名为巫山神女庙。

    遐叔在江中远远望着神女庙,捧起江水当作祭品,默默祈祷:“神女若真有灵,能托梦给世人。恳请您为我给家中的妻子白氏托梦,告诉她我旅途平安,让她不必担忧。我定会赋诗表达谢意,绝不像宋玉那般写下亵渎之语,污了神女的清名,还望神女明鉴。”自古道“有其人,则有其神”,既然遐叔诚心祷告,还许下赋诗的承诺,那神女又怎会只有行云布雨的本领,而没有其他灵感回应呢?日后自然会有应验,正所谓:祷祈仙梦通闺阁,寄报平安信一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