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名利挂心田。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歌一百篇。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这八句诗,出自回道人之手。这位道人是谁呢?他姓吕名岩,号洞宾,是岳州河东人。大唐咸通年间,他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在酒肆中遇见了正阳子钟离先生。钟离先生以黄粱一梦点醒他,让他明白仕途并非人生终极追求,于是吕洞宾便向其求教学道之法。

    钟离先生担心吕洞宾意志不坚定,先后用十种不同的方式考验他,确认他心性可塑后,打算传授给他点石成金的黄白秘方,让他用此术济世助人,待积累够三千功德、八百善行,便可修成正果。吕洞宾却问:“用这方法点化的金子,日后会变回原样吗?”钟离先生答:“要等三千年后,才会恢复本质。”吕洞宾面露忧虑:“虽然这能满足一时之需,可三千年后的人拿到变回石头的金子,不是误了人家吗?弟子不愿学这个方子。”钟离先生听后哈哈大笑:“你有这份善心,三千八百功德都在其中了。苦竹真君曾嘱咐我:‘你游历人间,若遇到名字含两口的人,便是你的弟子。’我走遍天下,一直没遇到,如今看来,你姓吕,正是此人。”于是,钟离先生将阴阳变化的玄妙道法传授给了吕洞宾。

    吕洞宾修炼有成后,发誓要度尽天下众生才肯飞升,从此便隐入尘世,自称回道人。“回”字恰好含两个“口”,暗合“吕”字。有一次他游历长沙,手持小陶罐向人乞讨,还在集市上大声宣称:“我有长生不老的秘方,谁能把这罐子装满钱,我就把秘方给他。”百姓们都不信,纷纷往罐子里投钱,可罐子始终装不满。众人正惊讶时,一位僧人推着装满千贯铜钱的车子从东边过来,开玩笑地对吕洞宾说:“我这一车钱有千贯,你这罐子装得下吗?”吕洞宾笑道:“连车子都能装进去,何况钱呢?”

    僧人不信,心想:“这罐子口能有多大,怎么可能装得下车子?分明是胡说。”吕洞宾见他犹豫,便说:“只怕你舍不得布施,若你说个肯字,不愁车子进不了罐子。”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没人相信。众人纷纷怂恿僧人试试。僧人也觉得不可能,便说:“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本事,有何不肯?”

    吕洞宾将罐子侧放,罐口对着车子,相距三步远,对僧人说:“你敢连说三声‘肯’吗?”僧人连喊三声:“肯,肯,肯。”每喊一声,车子就靠近一步,第三声刚落,车子像被罐子里面的力量拉扯一样,一下子滚进了罐子里。众人只觉眼前一花,车子就不见了,忍不住齐声惊呼:“奇怪!奇怪!”大家围过去看罐口,里面漆黑一片。

    僧人有些不高兴,问道:“你到底是神仙,还是会幻术?”吕洞宾随口念出八句诗:“非神亦非仙,非术亦非幻。天地有终穷,桑田经几变。此身非吾有,财又何足恋。苟不从吾游,骑鲸腾汗漫。”僧人怀疑他是妖术,想和众人一起把他扭送官府。吕洞宾说:“你莫不是后悔舍不得这车子钱?我现在就还你。”说着要来纸笔,写了一道符投进罐子里,大喊:“出,出!”众人盯着罐口,却毫无动静。

    吕洞宾又说:“这罐子贪财,不肯还出来,我亲自进去取。”话刚说完,纵身跳进罐口,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僧人急得大喊:“道人出来!快出来!”罐子里毫无回应。僧人大怒,将罐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可既不见道人,也不见车子,连众人先前投的钱也消失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张写着字的纸。纸上有四句诗:“寻真要识真,见真浑未悟。一笑再相逢,驱车东平路。”众人正传阅着,字迹却慢慢消退,不一会儿,连纸都不见了。这时大家才相信遇到了神仙,纷纷散去。

    僧人丢了一车钱,垂头丧气,忽然想起诗中“一笑再相逢,驱车东平路”的句子,急忙往回走。走到东平路上,果然看到自己的车子,车上钱物完好无损。吕洞宾站在车旁,微笑着拱手说:“我等你很久了,把车子和钱收回去吧。”他又感叹道:“出家之人都这么惜财,更何况其他人呢?普天下竟没有一个可度化之人,实在可悲可叹!”说完便腾云而去。僧人呆立许久,查看车轮,发现两边各有一个“口”字,合起来正是“吕”字,这才知道那人是吕洞宾,心中懊悔不已。正所谓“天上神仙容易遇,世间难得舍财人”。

    前面说了吕洞宾的故事,就因为僧人舍不得一车钱,错过了与神仙结缘的机会。有人说,一车钱不是小数目,也不能全怪僧人。但在我看来,舍得一车钱的善念,和舍得一文钱的善念本质相通;舍不得一文钱的吝啬,与舍不得一车钱的吝啬也是同理。钱财不论多少,在贪欲面前并无差别。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一文钱的小故事。各位看官,希望这个故事能让大家有所警醒,克制忿怒、节制欲望,即便不求修炼成仙,这也是修身持家的正道。正如诗中所说:“不争闲气不贪钱,舍得钱时结得缘。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话说在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有个叫景德镇的地方,是个交通要道。镇上百姓大多以烧制瓷器为生,各地商贾都会来这里采购,运往苏杭等地售卖,利润颇为可观。其中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叫丘乙大,是窑厂里的工匠,妻子杨氏擅长绘画。丘乙大做好瓷胚,杨氏就在上面描绘花草、人物,夫妻二人配合默契,日子过得还算富足。他们住在一条偏僻小巷里,生活衣食无忧。

    杨氏三十六岁,容貌清秀,为人也活络。只是丈夫管得严,她只能偶尔背着丈夫与人往来,不敢明目张胆行事。夫妻俩育有一子,名叫丘长儿,今年十四岁,生性愚笨,还不会干活,整天在家瞎转悠。

    有一天,杨氏肚子疼,想喝花椒汤,便给了长儿一文钱,让他去集市买花椒。长儿刚出门,就碰见了东隔壁同样做瓷胚的刘三旺家的儿子再旺。再旺十三岁,比长儿机灵,平日里就喜欢玩掷钱游戏。这掷钱游戏怎么玩呢?有时用八个或六个铜钱,掷出全是正面或全是反面,这叫“浑成”;有时用七个或五个铜钱,掷出一正一反间隔排列,这叫“背间”。平常长儿和再旺有钱时,常在巷口的空台阶上玩这个游戏。

    这天两人在巷子里相遇,再旺又想拉着长儿玩,长儿说:“我今天身上没钱。”再旺问:“那你去哪儿?”长儿答:“娘肚子疼,让我买花椒煮汤。”再旺说:“你去买椒,肯定有钱。”长儿说:“就只有一文钱。”再旺提议:“一文钱也能玩,我也出一文,咱们赌正反,两个都是反面,你就把两文钱都赢走,两个都是正面我赢,一正一反不算。”

    长儿犹豫道:“这文钱是买花椒的,要是输了,拿什么去买?”再旺劝道:“没关系,你要是赢了是运气好,输了我借给你,下次还我就行。”

    长儿年纪小,做事欠考虑,当下就把那一文钱扔在地上。再旺也从衣兜里摸出一枚铜钱丢了下来。按照掷钱的规矩,先掷出背面的人先掷,长儿的钱是背面,再旺的是正面,所以该长儿先掷。长儿捡起两枚铜钱,摊在第二根手指上,用大拇指掐住,微微弯下腰,喊了声:“背!”随即把钱掷出,果然两枚都是背面。长儿赢了,他收起一文钱,把另一文留在地上。

    再旺又从兜里摸出一文钱,连同地上的那枚一起捡起,像长儿刚才那样,摊在手指上,大拇指掐住,弯腰喊了声:“背!”可这次掷下去,两枚都是正面,又输了。长儿把两枚钱都收走,加上自己原本的那一文,手里共有三文钱。

    长儿一路赢钱,赌兴大增,便问再旺:“还有钱吗?”再旺不甘示弱:“钱有的是,就怕你没本事赢走。”说着,他伸手从兜里摸出十来枚崭新的铜钱,在手里捻着,嘴里啧啧称赞:“好钱!好钱!”然后问长儿:“还敢接着玩吗?”又丢下一文钱。

    长儿这次一掷,又是两个背面。第四次轮到再旺掷,还是两个正面。就这样一连玩了十几次,每次都是长儿赢,他总共赢了十二文钱,感觉就像突然挖到宝藏一样高兴。长儿笑得合不拢嘴,拿起钱转身就要走。

    再旺哪肯放他,一个箭步上前拦住:“你赢了我这么多钱,想往哪儿跑?”长儿解释道:“我娘肚子疼,等着用花椒煮汤,我去去就回,等有空再来玩。”再旺却不依不饶:“我腰里还有钱,你要是能赢,这些钱全归你。”

    长儿一心想走,再旺急得不行,大声嚷道:“你要是不敢玩了,就把钱还我!想用一文钱骗走我这么多钱,没那么容易!”长儿委屈地说:“我是凭运气赢的,又不是白拿你的。”再旺干脆把兜里的钱一股脑全掏了出来,地上的铜钱堆得高高的,约莫有二三十文,他喊道:“等我把这些钱都输光,就放你走!”

    长儿毕竟是小孩子,见识短浅,看到这么多钱,贪心又冒了出来。再加上再旺死死缠住不放,只好继续玩。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这回好运转到了再旺这边。接下来的一二十次投掷,虽然两人互有输赢,但总体上再旺赢的次数更多。到最后,长儿赢的十二文钱又全输了回去,手里只剩下最初买花椒的那一文钱。

    赌博场上,气势很重要。一开始长儿赢了一两文钱,胆子就壮了,运气也不错,所以连续获胜。可到了第二轮,他心里不情愿玩,又起了贪心,动作变得小心翼翼。等连续输了几文钱后,他开始舍不得,越发吝啬,气势也就泄了。而再旺憋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儿,又因为钱袋充实、胆子大,自然就赢了。

    人这一辈子,一直富裕的日子好过,一直贫穷的日子也能过,但从富裕突然变贫穷,才是最难受的。长儿从一文钱开始玩,能赢到一两文就该知足了,可他一下子赢了十二文钱,手里攥都攥不住,感觉像是白手起家发了财,满心欢喜。他不把这些钱当作意外之财,而是当成自己的东西,结果又全输了回去,心里别提多郁闷了。他还幻想着能像第一次那样把钱赢回来,心想:“就算输了,他之前也说过会借钱给我,怕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