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神仙之事虚无缥缈,可又有谁能真正挣脱名利的束缚?
在隋文帝开皇初年,青州城里有一位富翁名叫李清,他家世代经营染坊生意。作为商人之家,李氏宗族颇为兴旺,合族上下足有五六千人口,个个都有谋生的本事,仅凭双手就能赚钱,因此家家户户生活富足,李清一家更是远近闻名,被称作“李半州”。在李氏一族中,李清年纪最长,被推举为族长。他天性仁厚,对待族中众人,无论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也正因如此,族中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敬重他。每年李清生日,大家都会置办礼物为他祝寿。宗族庞大,众人又好胜心强,各自搜罗奇异的古物、精美的器玩、华丽的绫罗绸缎作为贺礼。
李清平日里生活节俭,珍惜福分,从不铺张浪费,收到的礼物都藏在土库里,随着岁月流逝,礼物越积越多,连他自己都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不过,有一件事他从不吝啬。是什么事呢?原来,他自幼乐善好施,热衷于帮助他人,同时又仰慕仙道,常常拿出上千贯钱财做布施。要是遇到云游的道士、修行的全真,他必定热情邀请对方到家中供养,希望能学到炼丹之术,讨教内养之道。可惜,这些人大多是四处行骗的江湖骗子,只会花言巧语骗取钱财,根本没有真才实学。李清为此白白耗费了许多财物,却连一个真正的戏法都没学到。即便如此,他求道的诚心始终未改,每天坚持焚香打坐,涵养心性,一心向往着超凡脱俗的出世生活。
这一年,李清刚好满七十岁。两个月前,子孙们就开始商议:“七十岁可是古稀之年,人生难得,和普通生日不同,这次得找些稀奇的礼物为爷爷祝寿,祝他长生不老。”李清也料到子孙们会这么做,便提前设下酒席,分批邀请大家前来赴宴。席间,他对众人说:“多亏你们勤劳能干,各自营生,每年送我的礼物价值近万,衣装器具更是奢华至极!但我平生喜好修道,五十年来一直粗茶淡饭、身着布衣,这些奢华的东西对我没什么用处。我不愿拂了你们的好意,所以照单全收。可这些礼物一直放在土库,我从未查看过,恐怕大多都腐朽损坏了。你们花费钱财,却让这些东西变成我的无用之物,多可惜啊!如今幸好我还活着,生日快到了,我猜你们肯定又要准备庆生礼物,这实在违背我的本意。所以提前跟你们说,千万别再这么做了!”
子孙们纷纷表示:“庆生送礼,自古就是为长辈续寿。何况七十岁,人生能有几回?如果不庆贺,如何表达我们的孝心?这礼可不能省!”李清说:“既然你们执意要送,那就按我的要求来,怎么样?”子孙们连忙答应:“您尽管说!”李清接着道:“我希望生日前十天,你们每人送我百尺手指粗的大麻绳。合起来大概有五六万丈,用这个为我续寿,不是更长远吗?”众人听了,心中暗暗称奇,齐声问道:“您吩咐的事,我们怎敢不从!只是不知道要这么多麻绳做什么?”李清神秘一笑:“等你们都送齐了,自然就知道了,现在还不便说。”
子孙们领命后,消息迅速传开,大家都在生日前送来了百尺麻绳。地上麻绳堆得高高的,简直成了一座绳山。可谁也不知道李清要这么多麻绳干什么。
原来,离青州城南十里有座云门山,山顶一分为二,就像被斧头劈开一样。青州城里朝南的人家,都能看见这座山,连山上飞云掠过、鸟儿栖息的情景都看得清清楚楚,当地人也叫它劈山。山顶中间有个巨大的洞穴,黑黢黢的,深不见底。曾有好事之人往洞里扔大石块,却始终听不到一点回声,所以当地人都说这是个无底洞。
李清收齐麻绳后,派人到山上,在洞口旁竖起两根大木桩,架上辘轳。又找来制作竹器的匠人,打造了一个结实的大竹篮,还去铜铺买了几百个大小不一的铜铃。他这一番操作,让人摸不着头脑,子孙们纷纷前来询问。李清这才解释道:“我之前就说过,最终会让你们知道,怎么会瞒着不说呢?我自幼喜好修道,至今五十多年,却一无所获。我常看《图经》,上面记载云门山是神仙的第七个洞府。我如今七十岁了,就算活着,也没几年光景。趁现在手脚还算利索,想在生日这天,用你们送的麻绳,取四根系住大竹篮的四角,中间再用一根麻绳系上铜铃。我坐在篮内,慢慢放下去。要是遇到危险,我就摇动中间的绳子,或者让铜铃作响,你们就把我拉上来。万一有幸能遇到神仙,我也会回来告诉你们。”
话还没说完,子孙们纷纷磕头劝阻:“不行,不行!这洞穴里面,且不说藏着多少山精木怪、毒蛇猛兽,单是那股乌黑的臭气,就能把人熏死。您这么大年纪,怎么受得了?”李清坚定地说:“我心意已决,就算死也不后悔!你们要是不答应,我肯定会偷偷跑去,直接跳进洞里。没有麻绳和竹篮,我就再也出不来了。”族中有些稳重的人,知道李清生性固执,便说:“恭敬不如从命。不过这么大的事,怎能悄悄就去?应该告知所有亲戚,一起到云门山送行。这样一来,四海流传,也能成为一段佳话,不是很好吗?”李清点头同意:“这个主意不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家子孙本就有五六千人,再加上通知的亲戚,前来拜送的人就更多了。算下来,足有上万人。李清生日那天,众人敲锣打鼓,带着酒菜,簇拥着李清前往云门山,沿途跟着去看热闹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几乎把青州城的人都吸引走了。
不一会儿,众人来到云门山顶。举目四望,眼前景色美不胜收:群峰环绕,层层山峦拱卫;泉水叮咚,流淌在幽静之处,茂密的乱草肆意生长;崖边怪树高耸入云,岩上奇花在阳光下绽放;山间小径烟雾缭绕,远处山冈连绵,松涛声与白云相伴;只听得林中露珠滴落,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竹篮、绳索等物件早已准备妥当,亲戚们轮流上前敬酒。其中一位年长的人劝道:“老亲家,您求道之心如此坚决,想必是有仙缘之人,这次去应该不会有危险。但我们做事还是稳妥些好,以免后悔。这黑洞洞的深穴,从来没人下去过,怎能拿您千金之躯去冒险?既然有竹篮和绳索,不如先放一只狗下去试试。要是狗平安无事,再派个机灵的家人下去,看看有没有仙迹。等他回来讲清楚,您再下去,这样岂不是万无一失?”
李清笑着说:“多谢指教!可要求道,就得做好舍弃生命的准备,这样或许才能得到神仙垂怜,收我为徒。这洞穴相传是神仙的第七洞府,又不是砒霜毒药,何必试探它的危险?要是这般疑虑重重,就是动摇了求道之心,又怎能超凡脱俗?我主意已定,无论如何都要下去走一趟,各位不必为我担忧。我随口作了四句诗,留作纪念,还望大家不要见笑!”众人连忙说:“愿闻高见。”李清念道:“久拚残命已如无,挥手开门愿不孤。翻笑壶公曾得道,犹烦市上有悬壶。”
众人听了,无不点头叹息,强作安慰:“老亲家道心如此坚定,但愿您一下去就能遇到神仙。”李清说:“多谢大家祝愿,且看我有没有这个缘分吧。”说完,他起身对着天空拜了两拜,然后坐进竹篮,向亲戚子孙们挥手告别,不再多说一句话,众人便开始缓缓放下麻绳。
看着李清渐渐下降,不仅亲戚子孙们吓得脸色苍白,就连看热闹的人也目瞪口呆,摇头咂舌道:“这老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痴心妄想,跑到这么深的洞穴里求仙,这不是找死吗?”唉!李清这一去,也不知何时才能重返人间。正所谓: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修。
李清顺着麻绳往洞穴深处下降,也不知过了多久,感觉终于到了洞底。他爬出竹篮,满心期待地想要探寻这里的仙迹。可洞底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脚下像是泡在水里的烂泥,又滑又软。他刚迈出一步,就重重地摔了一跤。七十岁的老人,哪里还有多少力气,好不容易挣扎着起身,又再次跌倒。接连两跤,直接把李清摔得昏死过去。
洞外的亲戚子孙们守在洞口,眼看着太阳渐渐西沉,却始终不见中间的麻绳晃动,也没听到铜铃的响声。大家心里一沉,纷纷猜测:“老爷子怕是被洞里阴湿的臭气熏倒,凶多吉少了。”众人连忙摇动辘轳,把竹篮绞上来,结果只看到一个空篮子,李清早已不见踪影。
这下大家顿时慌了神,又将竹篮放下,等了许久再拉上来,依旧空空如也。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惋惜长叹,有人忍不住嘲笑,随后便一哄而散。
子孙们望着黑洞洞的穴口,放声大哭,埋怨道:“我们当初苦苦劝阻,您偏不听,非要下去。七十岁虽说不算短寿,但就算要死,也该留个全尸,好让我们置办棺椁下葬。现在连尸首也找不到,这可如何是好?”亲戚们也都悲痛不已,纷纷落泪。这时,人群中一位通情达理的人说道:“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今天正好是他生日,或许就是他命数已尽,就算留在家里,也未必能逃过这一劫。况且他一心求道,如今即便身死,也算遂了心愿,应当没有遗憾。虽然找不到尸首,但他的衣冠还在。不如今晚先回去,明天请几位有道行的道士,再来这里招魂。用衣冠下葬,也是古已有之的丧葬之法。听说轩辕皇帝修成大道,在鼎湖升仙后,还留下一把剑、两只鞋,装在棺中葬于桥山。说不定老爷子已经成了神仙,故意让我们给他建个空坟呢。咱们总守在穴口哭哭啼啼,又有什么用?”子孙们无奈,只好擦干眼泪,先回家去。第二天,他们再次来到山顶招魂,像模像样地设灵堂、停棺椁,亲戚们也都前来祭奠。此后七七四十九天,造坟下葬,这些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李清,摔晕之后过了许久才悠悠转醒。他在黑暗中摸索,发现洞底并不大,只有一丈来宽,四周都是石壁,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脚下的烂泥又滑得厉害,根本走不了路,他只好摸索着回到竹篮旁坐下,打算拉动绳索、摇响铜铃,让上面的人把自己拉上去。可伸手一摸,竹篮竟然不见了踪影。他大声呼救,却无人回应,既飞不出去,也找不到来时的路,真正陷入了“来时有路,去日无门”的绝境,一时之间,李清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盘腿坐在地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