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大姊魂游完宿愿 小姨病起续前缘
有诗写道:“生死由来一样情,豆萁燃豆并根生。存亡姊妹能相念,可笑阋墙亲弟兄。”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一位侍御史李十一郎,名行修。他的妻子王氏夫人,是江西廉使王仲舒的女儿,为人贞洁贤淑,行修对她敬重有加,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王夫人有个年幼的妹妹,容貌端庄秀丽,聪慧过人,夫人对她疼爱至极,常常将她带在身边悉心抚养。行修也十分喜爱这个小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天,行修到族人家中参加婚礼喜宴,当晚便留宿在那里。夜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再次娶妻。在灯下仔细辨认新娘的面容,发现不是别人,正是王夫人的幼妹。行修猛地从梦中惊醒,心里十分不痛快。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他急忙赶回家中。进门后,只见王夫人早已起身,闷闷不乐地坐着,不停地用手擦拭眼泪。行修询问缘由,夫人却不回答。他便问家中仆人:“夫人为什么这样?”仆人们都说:“今早厨房的老奴在厨下说:‘五更天做了个梦,梦见相公再娶王家小娘子。’夫人知道后,担心自己有什么不测,所以一早就伤心哭泣。”
行修听完,不禁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心想:“怎么和我做的梦一模一样?”他和夫人夫妻恩爱,遇到这种事,心里非常不安。只能勉强安慰夫人说:“这个老奴颠三倒四,是个糊涂人,他做的梦哪里值得相信!”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因为两人的梦不谋而合,他心里始终有些疑虑。
没过多久,夫人就生病了,找了许多医生诊治,都不见效,两个月后便去世了。行修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写信告知岳父王公,王家上下都悲痛万分。王公不忍心断绝与行修的亲戚关系,回信中流露出将小女儿嫁给行修续弦的意思。行修正处于极度悲伤之中,不忍心考虑这件事,坚决回绝了岳父。
当时,有一位卫秘书名叫卫随,他见多识广,结识了不少奇人异士。看到李行修如此思念亡妻,便突然问他:“侍御如此深切地怀念亡夫人,难道不想再见她一面吗?”行修说:“人一旦死去,就永远分别了,怎么还能再见?”卫秘书说:“侍御若想见亡夫人,何不去问问‘稠桑王老’?”行修问:“王老是什么人?”卫秘书说:“先不必说破,侍御只要牢牢记住‘稠桑王老’这四个字,总会有相见的机会。”行修觉得此事蹊跷,便将这四个字牢牢记在心里。
过了两三年,王公的小女儿渐渐长大,王公思念死去的女儿,想把小女儿嫁给行修续亲,多次派人来说媒。行修不忍心辜负亡妻,始终没有答应。
后来,行修被任命为东台御史,奉皇帝诏令出关。途中走到稠桑驿,发现驿馆已经被传达赦令的使者住下了,他只好另找一间官房歇息。这家驿馆名叫稠桑店,行修一听到“稠桑”二字,立刻想起之前的事,心想:“难道那个王老就在这里?”正打算去寻找,只听见街上人声嘈杂。他走到店门口一看,只见一群人将一个老者团团围住,你拉我扯,你问我答,把老者弄得晕头转向。
行修问店主人:“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店主人说:“这个老人姓王,是个奇人,擅长谈论人的命运。乡里人把他当作神一样敬重,所以看到他路过,就围上去问自己的祸福。”行修想起卫秘书说的话,心想:“原来真有这个人。”于是让店主人赶紧请老人到店里相见。店主人见行修是出差的御史,不敢耽搁,拨开人群,进去拉住老人说:“店里有位李御史李十一郎请您去相见。”众人听说官府有请,便散开了。
老人来到店里与行修相见,行修见他是位老者,不让他行礼,就把自己思念亡妻,以及卫秘书指引来求助的事,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问道:“不知老先生是否真有奇术,能让我与亡妻相见?”老人说:“十一郎想见亡夫人,那就今晚吧。”
老人在前引路,让行修打发走身边的随从,带着他走进一座土山。又登上一个几丈高的山坡,坡边隐约可见一片树林。老人在路边停下,对行修说:“十一郎可以走到林下,大声呼喊‘妙子’,一定会有人回应。等有人回应了,就说:‘传语九娘子,今夜暂借妙子同看亡妻。’”行修按照老人说的,走到林间呼喊,果然有人回应,他又照着老人教的话说了一遍。不一会儿,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子走出来说:“九娘子派我随十一郎去。”说完,她折下两根竹子,自己跨上一根,将另一根递给行修。两人跨上竹子,速度快得如同骑马一般。
大约走了三四十里路,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只见城郭宫殿宏伟壮丽。前方有一座大宫殿,宫殿前有门。女子说:“沿着西廊一直向北走,从南边数第二座宫殿,就是您夫人居住的地方。”行修依照指示,快步走到那里,果然看见一个十几年前死去的丫鬟出来拜迎,并请他坐下。接着,王夫人走了出来,两人相见,泪流满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行修向夫人诉说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一把将她抱住不肯放手。正要倾诉更多重逢的喜悦,王夫人却拒绝了,她说:“如今你我阴阳两隔,我实在不愿因为这样的举动给你带来灾祸。如果你不忘往日的情谊,只要娶小妹为妻,延续这段姻缘,我的心愿就满足了。此次让你我相见,就是为了托付这件事。”话音刚落,门外的女子就大声催促道:“李十一郎,快出来!”行修不敢多留,含泪离开了。女子依旧和他一起跨上竹枝往回走。
回到原来的地方,只见老人头枕着一块石头,正在熟睡。听到脚步声,知道是行修回来了,便起身问道:“见到夫人,可还满意?”行修说:“有幸得以相见。”老人说:“你应该感谢九娘子派人护送!”行修依言,将妙子送到林间,高声致谢。回来后,他问老人:“九娘子是什么人?”老人说:“这里的原上有座灵应九子母祠,九娘子就是祠中的神灵。”
老人又把行修带回店里,只见墙上的灯盏还亮着,马槽里的马还在吃草,仆人们都在熟睡。行修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但老人就在眼前,证明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老人随即向行修告辞离去,行修对这奇妙的经历感叹不已。
他想起亡妻言辞恳切,便将这段经历详细地写信告知岳父王公。从那以后,行修续娶了王氏小妹,正好应了当初的梦境。这真是“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做小姨夫” 。
自古以来,只有娥皇、女英姐妹二人一同嫁给舜帝。其他因妹妹亡故,不忍心断绝亲戚关系,续娶小姨的情况,虽是世间常有的事,但从来没有死去的姐姐心怀这样的心愿,在阴间促成这等好事的。如今我先讲这段奇异的故事,可见人生在世,唯有“情”字至死不渝。王夫人虽然身死,但心中还念着与丈夫的恩爱,又疼爱小妹,这份情谊难以忘怀,所以在阴间做出这样的安排,了却自己的心愿。这毕竟是做了多年夫妻才会有的深厚感情,倒也不足为奇。
我现在再讲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未曾成亲,却因为不忘从前的盟约,在阴间促成了自己的姻缘,还为妹妹成就了婚事。故事奇奇怪怪,真真假假,十分有趣。有诗为证:“还魂从古有,借体亦其常。谁摄生人魄,先将宿愿偿?”
这个故事发生在元朝大德年间,扬州有个富人姓吴,曾担任防御使之职,人们都称他为吴防御。他家住在春风楼旁,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兴娘,小女儿叫庆娘,庆娘比兴娘小两岁,当时都还在襁褓之中。吴家的邻居崔使君,与吴防御交往密切。崔家有个儿子叫兴哥,与兴娘同年出生。崔公便向吴家求娶兴娘为儿媳,吴防御欣然应允,崔公以一只金凤钗作为聘礼。定下婚约后,崔公带着全家前往远方赴任。
崔家这一走就是十五年,期间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此时兴娘已经十九岁了,母亲见女儿年纪渐长,便对吴防御说:“崔家兴哥一去十五年,音信全无。如今兴娘已经长大成人,怎能死守着之前的婚约,耽误她的青春呢?”防御却坚持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已经答应了老朋友,怎能因为他没有消息,就食言背信?”
母亲到底是妇道人家,见女儿迟迟未嫁,心里着急,每天都在防御耳边唠叨,想给女儿另寻婆家。兴娘却一心盼着崔生归来,从未有过二心。虽然感激父亲的坚持,但听到母亲不停劝说,她只能暗自伤心落泪。又担心父亲经不住母亲的纠缠,改变主意,心中整日忧虑,只盼着崔家郎君能早日到来。她望眼欲穿,却始终等不到崔家的消息。渐渐地,兴娘茶饭不思,一病不起,卧床半年后,便离世了。父母、妹妹以及家中众人,都悲痛欲绝。
入殓时,母亲拿着崔家当初下聘的金凤钗,抚摸着女儿的尸体哭道:“这是你夫家的东西,如今你走了,我留着它又有何用?看见只会徒增悲伤,你就戴着它去吧!”说完,将金凤钗插在兴娘的发髻上,盖上了棺盖。三天后,兴娘被安葬在郊外,家里设了灵位,家人每日早晚都在此哭奠。
兴娘下葬两个月后,崔生突然来到吴家。防御将他迎进家门,问道:“郎君这些年去了哪里?令尊令堂身体可好?”崔生回答道:“家父在宣德府任理官,在任上去世,家母也在几年前离世。我在那里守丧,如今守丧期满,料理完殡葬之事,便不远千里前来完成婚约。”
防御听后,不禁流下泪来,说道:“小女兴娘命薄,因思念郎君成疾,两个月前抱憾而亡,已葬在郊外。郎君若能早来半年,或许她还不至于去世,如今再来,已经来不及了。”说完,又痛哭起来。崔生虽然未曾与兴娘谋面,但听了这番话,也不免伤感。防御接着说:“小女虽然已经下葬,但灵位还在。郎君可到她灵前看一看,也让她的阴魂知道你来了。”说着,含泪拉着崔生走进内房。
崔生抬头望去,只见灵堂内纸幡随风飘动,纸扎的童男童女栩栩如生。飘动的纸带上,写满了梵字金言;栩栩如生的纸童,手中捧着银盆绣帕。香炉中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两盏烛火微微闪烁。墙上挂着兴娘的画像,画中女子容貌绝美;白色的木牌上,写着新亡长女的名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