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九到卷二十一
    卷十九 田舍翁时时经理 牧童儿夜夜尊荣

    世间纷纷扰扰,人们一生都在忙碌追求,可什么时候才是满足的时候呢?其实,根据现有的条件,无论家境富裕还是俭朴,都能安安稳稳地生活。人在得意的时候,一定不要贪得无厌,要知道世事无常,常常会发生变故。否则,白白耗费青春时光,到老了一事无成,只是虚度光阴罢了。

    这首词是宋朝诗僧晦庵所作《满江红》的前半阙,它告诫人们,人生中的富贵荣华往往难以长久,充满变数,不值得过分依赖。人们整日忙忙碌碌,思前想后,心里总是怀着不满足的念头,结果徒劳无功,白白耗费了大好年华,倒不如顺应自然,安于现状地过日子。

    就说宋朝嘉佑年间,有个宣义郎叫万延之,是钱塘南新人,考中乙科后入朝为官。他生性刚直,在两三个地方担任州县官时,不愿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中年时就辞官归隐。后来,他搬到余杭居住,看到当地有不少水乡洼地,虽然这些地方地势低洼,一有水就会被淹没,所以地价很便宜,但万延之没花多少钱,就买了大量这样的田地。也许是他家该要兴旺发达,此后连年大旱,别处的田地受灾严重,可这些低洼田却大获丰收,每年能收获粗米一万多石。万延之非常高兴,常常对人说:“我姓万,今年收了万石粮食,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从那以后,万延之开始建造豪宅,购置更多田园,还忙着为子女操办婚事。有人主动上门做媒,给他家三公子说合了一门亲事,对方是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孙女。为了促成这桩婚事,万家用了大约两万缗钱。儿子因为成了驸马的孙女婿,得以补任三班借职。一时间,万家人财两旺,仗着权势,巧取豪夺,搜刮了无数百姓的钱财。

    万延之家里有个瓦盒,是稀世珍宝。当初他刚被选为官,在京城时,因为朝廷对铜器管控严格,他就花十个钱在集市上买了这个瓦盆用来洗脸。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用热水洗完脸后,把剩下的水倒掉,可盆里还残留了一些。过了一夜,盆里的水凝结成冰,看起来竟然像是一枝桃花。别人见了,都觉得很神奇,就去告诉万延之。万延之看了后说:“冰凝结起来,本来就容易有各种形状。偶然像桃花,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第二天,瓦盒里又剩了些水,过了一会儿再看,这次变成了一枝盛开的牡丹,花朵饱满,枝叶繁茂,那精致的样子,人工根本做不出来。家人赶紧跑去告诉万延之,他过来看了后说:“今天又换了个样子,难道这也是巧合?”万延之这才感到惊奇,说道:“这太奇怪了,我再试试看。”他亲自把瓦盒擦干净,又洒了些水在里面。第二天一看,这次的景象更加奇特:只见一片寒林之中,有临水的村庄、竹林环绕的房屋,还有南飞的大雁、栖息的白鹭,远处山峦笼罩在烟雾之中,就像一幅精美的山水画。

    万延之大为震惊,知道这是个奇宝,便叫来银匠,用白金给瓦盒铸了个外层,又用锦缎做了十个包袱,把它精心珍藏起来。每逢寒冷的日子,他就提前邀请宾客,大摆筵席,一起观赏瓦盒中的奇景。每次瓦盒里结出的冰花都不一样,没有一次重复。就算是着名的画家见了,也自愧不如。瓦盒呈现过的景象太多了,根本记不过来。其中最奇特的一次,是宋徽宗登基时,颁布恩典,退休官员都能晋升一级,万延之从宣义郎升任宣德郎。任命下达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亲戚朋友都来贺喜,厅堂里坐满了人。

    那天天气格外寒冷,酒席上,万延之把瓦盒拿出来,洒上水,不一会儿,盒中的水凝结成冰,呈现出一幅画面:一块山石上坐着一位老人,左边有一只乌龟,右边有一只仙鹤,俨然是一幅“寿星图”。满堂宾客见了,无不又惊又喜,纷纷赞叹。在座有学识渊博的士人议论道:“这只是个瓦器,不过是普通的泥土烧制而成,又不是汇聚了天地精华、五行之气形成的,却能出现这样奇异的景象,实在让人难以理解,确实是件罕见的宝物!”也有一些谄媚之人,在一旁讨好说:“这分明是万寿无疆的吉兆,要不是大福大贵之人,哪里能拥有这样的异宝!”众人尽兴之后,才各自散去。

    当时,万氏家族既富有又显贵,还和皇亲国戚结了亲,生活奢华至极,权势无人能及,大家都觉得他们有用不完的金银,享不尽的福禄。可谁能想到,这些富贵就像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宣德郎万延之去世后,他那补任三班借职的三儿子也死了。驸马府的人见女婿死了,就来接郡主回去,还说万家的财产大多是从都尉府带来的,随后带着二三十个人,里里外外一通抢掠,把财物全部席卷而去。万家的两个大儿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仗势欺人,却不敢阻拦,家里的财产一下子全没了。

    而万家那上千顷低洼田地,每次发大水就会被淹没,不仅收不上粮食,反而还要赔粮,他们巴不得把这些田送给别人,图个清净,最后这些田地都被别人占去了。万家家道中落,两个儿子只能靠亲友接济,四处漂泊,最终悲惨死去。那个神奇的瓦盒也被驸马家拿走,后来落到了太师蔡京手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见识的人说:“这个瓦盒结冰成花,象征着万氏家族的富贵,就像冰花一样,看起来美丽,却不是长久的象征,是不祥之兆。”不过,这也只是事后的猜测罢了。在万氏家族兴盛的时候,又有谁会这么想、这么说呢?直到后来家破人亡,人们回头再看,才发现这一切真的就像一场春梦。所以古人写了《邯郸梦记》《樱桃梦记》等寓言故事,都是在说富贵繁华就如同梦境一般虚幻。

    不过,前面说的这些都是一个人做一场梦就度过一生,还有比这更奇特的,就像庄子讲的那个牧童,白天是原本的样子,晚上做梦却能成为王公贵族,这样过一辈子。接下来就听我慢慢道来:人生就如同一场梦,梦里的情景和现实中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在梦里能享受富贵,那就算现实中一生贫穷,也好像只经历了半生穷苦一样。

    话说春秋时期,鲁国曹州有座南华山,当年宋国商丘小蒙城的庄子休曾流寓此地,在这里隐居着书,最终得道成仙。后人尊称庄子为南华老仙,把他所着的书命名为《南华经》,这座山也因此得名。那时,山脚下有个田舍翁,姓莫名广,以耕种为生。他家有几十亩肥沃的田地,几头耕牛,还雇了几个农夫帮忙干活。虽然住的是茅草屋,但衣食无忧,也算是山村里的小财主了。莫翁夫妇没有子女,两人每天从早到晚盘算的,无非就是耕田种地、养牛喂猪这些事。有一首诗专门描述田舍翁的生活:

    田舍老叟性情闲适自在,在小山边盖了间幽静的屋子居住。他靠着百亩田地谋生,辛勤耕种,努力劳作。春天快结束时,布谷鸟欢快地鸣叫,春雨绵绵,屋檐下的水滴答作响。莫翁呼唤童儿套上犁,自己背着锄头,牵着黄牛,头戴斗笠,亲自下地干活。一耕再耕,从不偷懒,直到播下禾苗,看着它们慢慢生长。夏天辛勤除草,秋天到来时,只见禾黍如云朵般茂盛,到了收割的季节。大家挑着箩筐,背着麻袋,忙着把粮食收回家,粮仓和囤子都装得满满的。莫翁让妻子准备好酒食,祭祀田神,还宰杀牛羊,宴请亲朋好友。大家敲着鼓,尽情欢乐,不知不觉月亮升起,东方渐白。

    莫翁辛勤劳作,家里的牛越来越多,雇的庄农忙不过来,就想找个小童专门放牛。当时,同村有个小厮,祖家姓言,父母双亡后,寄养在别人家,大家都叫他寄儿。寄儿生性愚笨,不识字,也没有其他谋生的本事,只能靠出卖力气干活度日。

    一天,寄儿在山边拔草,突然有个梳着双丫髻的道人路过,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说:“好个小童!身上有修道的潜质,可惜生性太愚钝,尘缘未断。愿意跟我出家吗?”寄儿说:“跟着你,怎么受得了清淡的日子?”道人说:“不跟我,难道就能摆脱生活的烦恼吗?这样吧,我教你个法子,让你夜夜都能过得快活,想学吗?”寄儿一听,连忙说:“夜里能过得快活当然好,怎么不想学?师傅快教教我!”道人问:“你识字吗?”寄儿摇摇头:“一个字都不认识。”道人说:“不识字也没关系。我有句真言,只有五个字,不用识字,我口传,你用心记,很容易就能记住。”说着,道人把嘴凑到寄儿耳边:“听好了,牢牢记住!”原来这五个字是“婆珊婆演底”。道人叮嘱道:“每天临睡前,把这句话念上一百遍,保证你会有收获。”寄儿把这话牢牢记在心里。道人说:“你照我说的做,以后我们还会见面。”说完,他拿起渔鼓简板,唱着道情,飘然而去。

    当晚,寄儿就照着道人的话,念了一百遍“婆珊婆演底”,然后才睡下。刚一睡着,就进入了梦境。正所谓:人生在世,辛苦操劳,远不如在山间枕着石头睡觉来得自在。更何况是在梦中的游乐之地,哪怕大睡千年又何妨!各位看官一定要记住,接下来这个故事,一段说的是梦境,一段讲的是现实,可别混淆了。

    话说寄儿睡着后,梦见自己成了一名儒生,略通文墨,正摇头晃脑地在街上闲逛,一副斯文的样子。突然,有个人跑来对他说:“华胥国王张榜招贤,你为什么不去试试,求取功名,谋个好前程?”寄儿听了,赶忙给自己取了个官名叫寄华。迷迷糊糊中,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就弄出一篇所谓的万言长策,拿去献给国王。国王把文章交给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员审阅,寄华还送了些马蹄金当作见面礼。那官员看了文章后,大为赞赏,说这文章才华横溢,世间少有,还认真地加上批注,呈给国王。国王看后,直接任命寄华为着作郎,负责天下文章之事。随后,寄华坐着高头骏马,在旗帜鼓乐的簇拥下,风光地前往衙门赴任。此时的寄华,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云端,说不出的得意。真是:人生如梦,富贵来得突然,身着华服,风光无限。你不必羡慕我的荣华富贵,谁说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官呢?

    寄华下马时,一个趔趄,猛然惊醒。他揉了揉眼睛,环顾四周,发现自己仍躺在简陋的草铺上,不禁喃喃自语:“真奇怪!我目不识丁,却梦见写策论、做了官,还掌管天下文章。这梦到底是真是假?且看后续还会发生什么。”他坐在那里,还在回味梦境中的种种情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