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百家公案 第21到30
    第二十一回灭苦株贼伸客冤

    断云:

    冤魂不散化作鸟鸣诉冤,包公灵验判案造福百姓。

    凡事劝人莫要碌碌为恶,举头三尺之上自有神明。

    从前江阴有个布商,名叫谢思泉,从巴州贩布回家时,选择抄近路经过苦株地。这里山路崎岖,走五里都听不到鸡犬之声。山凹里住着一家姓潭的人,兄弟俩靠砍柴为生,哥哥叫潭贵一,弟弟叫潭贵二。这兄弟俩人面兽心,凡是遇到孤身客人路过,常常起歹念。

    谢思泉想借问路程,看见二人,便慢慢走近作揖说:“大哥莫怪,请问从这里到江阴还有几天路程?”贵一回答:“只有三天脚程。”贵二问:“客官从哪里来?”思泉回答:“小弟从巴州贩布回来,走到这里迷了路,还望二位兄长指引。”二人说:“那山凹里的小路可以走。”思泉心想二人只是樵夫,便随意前行,谁知走到前面又是险峻山岭难以攀爬,只好在此等人问路。

    不料贵一兄弟赶到山底,用刀砍中思泉后脑,思泉鲜血淋漓,气绝身亡。二人掩盖血迹,将尸体抬到山旁埋入土穴,搜得他携带的千两白银,回家后将银子平分,半年来一直藏得严丝合缝。

    后来包拯出巡巴州,途经苦株地。队伍喝道前行时,行至半路,忽然听到鸟叫声连连呼喊:“孤客孤客,苦株林中被人侵克。”包拯于是到镇抚司安歇,派张龙、李虎循着鸟叫的方向寻找,查看有何冤情。

    张龙领命来到苦株林,仍听见那鸟像之前一样啼叫,便盯着鸟的位置寻找踪迹,只见山凹的土穴中露出死人尸首。张龙回报后,包拯大惊,随即焚香祷告天地:“我包拯才疏学浅,身任中宪之职,只愿百姓安居乐业,不料苦株山中竟发生谋杀案。古话说:人头落地,三年大乱;鲜血滴地,三年大旱。伏乞上天垂怜生灵,提前泄露冤情根源,让我无愧于职守。”

    当晚包拯凭几而卧,不久梦见一人披头散发在案前哭泣,唱着绝句诉冤:

    “言身寸号是咱们,田心白水出江阴。

    流出巴州浪漂杆,底柱中流见山凹。

    桂花有意逐流水,潭崖绝地起萧墙。

    若非文曲星台照,怎得鳌头上钓钩?”

    唱完又诉说道:“小人的银两都编有千字文的字号,大人可差人去凶犯床下搜取,便能查明真相。”说罢含泪离去。包拯领会其意,次日升堂,派张龙、李虎前往苦株村,传讯潭贵一、潭贵二到公堂审问:“你兄弟二人假借砍柴之名,惯行恶事谋财害命,快从实招来,免受千刀万剐!”二人强硬抵赖不认。

    包拯又派赵虎、李万前往其家,从床下搜出若干白丝银。包拯查看银两,果然编有字号,于是大怒骂道:“劫银在此,你们还敢硬撑!”当即命令张龙将贵一兄弟捆住毒打,戴上重枷。二人受刑不过,只得从实招认。

    最终,包拯命张龙、李虎将潭贵一兄弟押赴法场斩首,首级悬挂在巴州四门示众。从此,谋财害命的风气得以平息。

    第二十二回钟馗证元弼绞罪

    断云:

    节操深沉如根不怕严霜,郄家贪欲作祟终遭祸亡。

    包公断案灵感通神明,一决冤情威名显四方。

    话说荥阳有个秀才叫武亮采,妻子胡氏名韦娘,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闺中操守清白如水,恪守妇道。武亮采的同窗好友郄元弼前来拜访,恰逢武亮采外出,郄元弼偶然遇见韦娘,便作揖道:“尊嫂拜揖。”韦娘回礼,只说:“尊叔请坐吃茶。”便沉默不语。郄元弼见韦娘挽着简单的发髻,容貌胜过图画中人,未施粉黛却天然莹润,顿时心神摇荡,难以自持,想与她私下交谈。怎奈初次相遇,不知她心意如何,便作了一首《长相思》写在纸上调戏她:“娇姿艳资不胜春,何意无言恨转深?惆怅东君不相顾,空遗一片惜花心。”

    韦娘见了郄元弼的调戏之词,仍用相思韵作诗拒绝他:“乱惹浮烟入帐帏,绛罗轻卷映日晖。芳心一点坚如石,任是游蜂怎敢欺!”郄元弼听罢,怏怏回府。回到书馆后,他自叹道:“玉肌妙手应难画,才子偶见失魂花。相如有志瞻月阙,织女无意度银河。”吟诵完毕,郄元弼眉头不展,面带忧容,烦闷数月,无心读书。

    后来有一晚,郄元弼让一个婢女拿着一把利剑,偷偷前往武家,见门紧闭,便模仿邻居张妈的声音敲门叫道:“点灯。”当时韦娘绣完花正要睡觉,听到敲门点灯的声音,以为是张妈,就叫丫头开门给灯。不料郄元弼趁机随婢女进门,将婢女斩杀,直入韦娘睡房。韦娘大惊,忙问:“叔叔深夜至此为何?”郄元弼说:“为嫂嫂而来。嫂嫂若念小叔青春,肯成就好事,我终身感戴;若不相从,利剑在此。”韦娘哭道:“冤枉啊!”随即骂道:“大丈夫当立志行正道,烈女守身岂能苟合?纵使杀我,又有何惧?”郄元弼大怒,拔剑杀了韦娘。当时夜静三更,悄无人知,只有武亮采奉祀的神明钟馗目睹了此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次日武亮采回家,见丫头被斩于门内,妻子被斩于房中,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无奈之下,只得向开封府告状。包拯心想这是无头案,如何处理?正要让武亮采先回家,等候日后发落,忽然听到座位后有人声,却不见人形。包拯细听,只听声音说:“妾身乃韦娘,是武亮采之妻。冤遇郄元弼某日来家拜访丈夫,丈夫不在,他见妾身貌美,作《长相思》调戏。妾身为丈夫守贞烈,不与他私言。数日后某夜一更,他又持剑闯入家中,想强行侵犯妾身。妾身骂他不从,他便杀了妾身及婢女。这冤情无人知晓,唯有妾身家堂上的钟馗一一可证。”

    包拯听闻此事奇异,便说:“胡氏可来对质。”料想胡氏定会领命,于是差张龙、赵虎传郄元弼到公堂审问。一番拷打后,郄元弼因无见证,硬撑着不肯招认。包拯随即写了一道牒文:“我包拯自任府职,朝夕勤勉,只愿百姓平安无事。不幸遇胡氏韦娘命案,未知是何凶徒所为。先生作为武亮采奉祀的福神,可作质证,恳请驾临敝衙,万勿推辞。”写完令李万前往武家焚化牒文。

    钟馗果然来到公堂,与包拯叙礼,详细陈述了郄元弼奸谋害命、韦娘贞烈不屈的情状。当时郄元弼已跪在堂下,哭喊道:“钟馗诬陷我!”钟馗执剑斥道:“你因奸计不成,谋杀两条人命,还要强争,是何道理?难道忘了作《长相思》调戏韦娘之事吗?”郄元弼闻言心惊,无言以对。钟馗作证后离去。

    包拯令张龙将郄元弼捆打,钉上长枷,取了供状。判郄元弼杀死二人,罪当绞刑,等候二年秋决。又在武家立贞节牌,以表彰胡氏。后来郄元弼的性命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十三回获学吏开国材狱

    断云:

    淑云坚守贞志不嫁他人,国材含冤忍受半年牢狱。

    包公判就昔日婚约成全,万古清正之风流传不休。

    话说顺天任县的徐卿、郑贤二人,同窗数载,彼此敬重如管鲍之交,情谊深厚似张良与项伯。二人皆已成家,徐卿妻子只生一女,名叫淑云;郑贤妻子生有一子,名叫国材。后来二人科举中第,都在朝中担任议职。

    正值端午佳节,徐卿邀郑贤一同观赏龙舟,在船上摆酒设宴。酒至半酣,徐卿说:“我与兄长相交已久,如今都为朝廷效力,彼此争光。我女儿与你儿子年龄相当,可结为配偶,不知兄长意下如何?”郑贤答道:“蒙你不弃,这自然是美事。只是你我虽有结亲之意,无奈没有媒妁之言,恐怕有所不妥。”徐卿于是取出一幅绡衣,分成两段,让郑贤收下,二人以衣襟为信物,立誓永不改变。随后携手吟诗道:

    “幼女孤儿实可佳,郎才女貌两相夸。

    凌云气概材堪栋,咏雪贤能淑女云。

    愿女洞房花烛夜,教子金榜挂名归。

    席间结襟为盟誓,相爱何须论采红。”

    二人吟完诗,各自归家。

    光阴似箭,人事变迁。国材长到十八岁,聪明俊慧,无书不读,六艺皆通。不幸父母双亡,国材安葬双亲后,整日攻读诗书,无暇料理家事,后来缺钱用度,便变卖田地以维持寒窗苦读的开销。没过几年,积蓄耗尽,家道中落。徐卿见他家贫,便违背先前的婚约,想把女儿另嫁他人,国材也不敢提及婚事,情愿写下解除婚约的文书。

    淑云性格聪慧,精通文墨,听闻父亲忘记前约,不肯将自己许配给郑郎,在闺中忧愁烦闷,日渐消瘦。又过了一年,宗师考试,国材有幸考中秀才,在儒学西斋设馆教书,依旧苦志寒窗,效仿古人刺股的勤奋,潜心研究圣贤之学,期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

    淑云听闻国材进学,悄悄派婢女雪梅带着十两白银、一只金环,秘密送给他。雪梅来到国材家,没见到他,便询问郑官人在哪里读书,国材的堂叔郑仁说:“你要找他,可到儒学西斋去寻。”雪梅赶到儒学西斋,果然见到国材,说:“官人万福,淑云小姐拜上,备有薄礼在此祝贺。”国材收下礼物,对雪梅说:“蒙小姐错爱,如今赐我厚礼,我实在不敢当。只是小生已写了休书,不敢再抱奢望,烦请你向小姐复命,日后莫再来往,恐怕被人知晓,羞辱了小姐,那时就无可奈何了。”嘱咐完毕,送雪梅出了学门。

    雪梅回家见到小姐,将郑官人的话一一转述。淑云对雪梅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纵使老爷要我再嫁,我唯有一死而已。”

    次日,淑云让雪梅悄悄到儒学,对国材说:“叫你今夜二鼓时分到后园,她把金银给你,娶她回家,岂不是好?”国材应诺。不料隔墙的学吏庞龙听到了他们的约定,心生一计。

    当晚,庞龙等到国材与同窗饮酒醉睡,见他睡熟,时至二鼓,便潜入后园,摇了摇槐树。雪梅以为是郑官人来了,叫了一声:“郑官人来此也。”随即拿出一封白银、几副金钗和一封情书。雪梅捧在手中,低头细看,心想:“这人身材高大,郑官人身形短小。”刚想询问,又怕被庞龙看见。庞龙突然拔出利刀,斩杀雪梅,将尸体推入园池,夺走金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