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证盗而释谢翁冤
断云:
盗贼杀媳成冤案,包公断案智如神。
千年案卷留青史,万里青天照民心。
话说扬州城外五里,有个地方叫吉安乡,有个姓谢名景的人,以务农为生,家境尚可。他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谢幼安,娶了城里苏明的女儿为妻。苏氏嫁入谢家后,十分贤惠,对公婆恭敬,处事得当,深受婆婆喜爱。一天,苏氏的房侄苏宜来家探亲,谢幼安因他平日无赖,对他很冷淡,苏宜怀恨在心离开了。
没过半个月,谢幼安去东乡看管农田,因路途遥远没有回家过夜。当晚,有个叫李强的盗贼,得知幼安不在家,趁黄昏潜入苏氏房中躲藏。到了半夜,李强偷了苏氏的首饰,正要开门离开时,被苏氏发现,她急忙呼喊有贼。李强害怕被抓,抽出尖刀刺死苏氏后逃走。
天亮后,谢景夫妇起来,见媳妇房门没关,便问:“今天还早,内房怎么就开了?”喊了几声没人应。婆婆走进房间一看,只见尸体倒在地上,满身是血,仔细一看,原来是媳妇被人杀死了,便大喊:“灾祸啊!谁潜入房中杀死媳妇,偷了首饰走了?”谢景听后十分慌张,不知道盗贼是谁。等谢幼安从农庄回来,更是悲痛万分。父子俩追查杀人凶手十多天,毫无头绪,邻里也都疑惑不解。苏家不明真相,怀疑是女婿家内部的缘故,说是被盗贼所杀。
苏宜因之前被慢待而怀恨在心,便向刘太尹告状,指控谢景想对儿媳不轨,因儿媳不从便杀人灭口。刘太尹审理此案,传谢景到衙门审讯。谢景直说是被盗贼杀死,首饰被抢。刘太尹再审时,邻里都说这事未必是盗贼所为。刘太尹质问谢景:“哪有盗贼杀人,妇人不挣扎反抗,盗贼就能直接离开房间,内外都没人察觉的?这分明是你自己谋杀,为何不招认还要连累他人?”谢景无法辩解,只能喊冤。刘太尹用长枷将他监禁狱中逼供,谢景受刑不过,只得屈招。虽然案卷已定,但始终没有判决。
将近一年后,包拯巡察各郡县,来到扬州审理囚犯。谢幼安首先向包拯申诉父亲的冤情。包拯翻阅案卷再次审问,谢景的供述和之前一样。包拯知道其中有冤情,吩咐狱卒放宽对谢景的监禁,说三五日内定会查明真相。
当时,李强杀了谢家媳妇后,得到的首饰一直藏着没露出来,可他恶性不改。城里有个姓江名佐的富豪,儿子江荣刚娶亲,李强趁人多混乱时潜入新妇房中,藏在床下,想等夜深行窃。没想到那夜房间里灯火通明直到天亮,一连三晚都是如此,李强无法行动,饥困难耐,趁夜想逃时,被江家的仆人抓住痛打一顿。江家商议第二天把他送到刘太尹衙门审问,李强说:“我确实有罪,但没偷到你们的东西,已经被打得很惨了。如果放了我不告官,大家都没事;不然到了官府,我也有话说。”江家怕他耍诈,第二天没去本司衙门,直接把他送到包衙,向包拯说明了情况。
包拯审讯时,李强说:“我不是盗贼,是医生,被他们冤枉抓到这里的。”包拯问:“你既然不是盗贼,为什么私自进入人家房间?”李强说:“他家新妇有隐疾,让我跟着,经常为她用药。”包拯审问完,私下想:“新妇刚嫁过来,就算有隐疾,也该再找你,怎么会让你跟着?这人长得像恶人,肯定是盗贼。”包拯不厌其烦,一定要追查到底。
李强辩论时说出了江家的一些家事和日常情况,包拯私下访问江家,果然和李强说的一样。包拯又疑惑:“我觉得盗贼刚到江家,怎么会知道这么详细的家事?如果是和新妇一起来的,江家又不会把他当盗贼。”思考了很久,包拯下令把李强监禁狱中。
包拯回到后堂,仔细思考这件事,怀疑这个盗贼可能是在房间里潜伏久了,听到夫妇俩的谈话,才记得这么清楚。于是心生一计,秘密派一名军牌到城中找了个美妓带回衙门,让她穿上和江家新妇一样的首饰。第二天升堂,包拯把李强带出来对质。李强以为这妓子是江家新妇,就喊着新妇的小名说:“是你邀我来治病的,现在反而把我当盗贼!”妓子不说话,旁边的公吏都掩口而笑。包拯笑着说:“你这个奸贼,既然新妇平日认识你,怎么会把妓子认成新妇?看来往年杀谢家媳妇的也是你!”立即派公牌到李强家搜查。
公牌到了李强家,见床底下有新土,挖开后得到一匣首饰,拿来见包拯。包拯召谢幼安来认,幼安从中认出几件首饰,正是妻子苏氏的。李强震惊之下无法抵赖,便招供了杀死苏氏的经过,以及在江家行盗,潜伏三昼夜后被抓的缘由。包拯审勘清楚后,用长枷将李强监禁狱中,判处了相应的罪行。
包拯还杖罚了苏宜诬告之罪,谢景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后来公吏问包拯为什么让妓子装作新妇就能知道李强在撒谎,包拯说:“江家新妇是刚嫁过来的,如果让她和盗贼对质,那是极大的侮辱。盗贼是偷偷潜入房间的,突然出来时肯定认不清新妇的样子,现在用妓子假装新妇出来对质,如果盗贼认了,就知道他在撒谎。这盗贼果然不出我所料。”公吏们听了都感叹佩服,认为包拯断案如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六十二回汴京判就胭脂记
断云:
一口气吞绣鞋险些丧命,包大人严断案成就良缘。
好姻缘本就是前世注定,若不是包大人谁来做主?
话说河南任城有个叫郭华的人,表字名卿,才貌出众,勤奋好学。一天,他听说东京张榜招贤,便辞别父母,带着家人李二前往京城。没过多久,就到了东京,找了家客店住下。
第二天,郭华上街闲逛,看见一个佳人开铺卖胭脂,便借着买胭脂的由头走进店里,见到了这位娘子王月英。月英见这位秀才才貌不凡,便请他坐下,询问他的来历。郭华回答说自己是来京应试的,特意来拜访娘子。月英很高兴地招待了他,之后郭华才回了客店。
回到客店的郭华,心里一直想着王月英的容貌,觉得要是能和她相聚,就满足了平生的心愿,甚至都忘了来京城求取功名的初衷。而月英在闺房中绣鞋时,也喜欢上了郭秀才的清秀,心里愿意和他结为夫妻,只可惜姻缘难成。这时,丫鬟进来禀报:“之前那位秀才又来了,想见姐姐买胭脂。”月英听了,立刻离开绣房出来迎接郭秀才,笑容满面地问:“秀才是要买胭脂吗?”郭华回答:“正是特地来求娘子的宝物。”月英说:“秀才要是要得多,不用讲价,挑些好的送给你回去用便是。”郭华笑着说:“小生命薄,姻缘来迟,至今还没娶妻呢。”月英问:“既然秀才还没娶娘子,买这胭脂做什么?”郭华说:“因为见娘子美丽,特意借买胭脂的由头来拜访一面。”月英听了,脸色一沉,说了几句羞辱郭华的话就走进房去了。
郭华正懊恼时,恰巧丫鬟出来遇见,安慰了他几句才离开。
王月英因为说了几句羞辱郭秀才的话,回到房里就后悔了,闷闷不乐。丫鬟进来见月英这样,便问:“姐姐怎么恼了那秀才呀?”月英把郭华的话告诉了丫鬟。丫鬟说:“那郭秀才才貌双全,又没有妻室,要是能和姐姐成双,可是千里姻缘,怎么能那样拒绝斥责他呢?”月英说:“不瞒你说,我也愿意嫁给他,只是恨没人从中沟通,正在这里后悔呢。”丫鬟说:“姐姐别担心,我去见郭秀才,把姐姐的心意告诉他,他的疑虑就会消除了。”月英说:“你见到郭秀才,约他在东街灵祭庙中相会。”丫鬟领命,径直去见郭华,郭华听了喜不自胜。丫鬟先回去了,郭华自己前往东街灵祭庙等候,还顺便问神求签,看看佳偶是否能成。求得二十五签,签文是:“星辰多不顺,管命隔黄泉。若问婚姻事,云开月再圆。”
郭华得了签,大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一直在灵祭庙等候王月英。直到夜深更阑,月英还没来,郭华怅然若失,只好回了客店。
第二天,丫鬟又来见郭华,郭华责怪她失约。丫鬟说:“月英姐姐确实有心爱慕秀才,只是担心母亲知道,犹豫着不敢轻易行动,现在让我来告诉秀才,需要先请媒人去和她母亲说,这样就可以成亲了。”郭华说:“要是她母亲不答应,那岂不是白费心机,我想先和娘子成就好事,之后再请媒人。”于是写了一封信,让丫鬟带给月英。丫鬟接了信回去见月英,月英拆开,里面有一首诗:“绞绡一幅与君开,诗句清新可当媒。从此蓝桥无路阻,何妨今夕下阳台。”
月英看了诗,沉吟了半晌,问丫鬟:“郭秀才还有什么话吗?”丫鬟说:“他很怪姐姐失约,我再三解释,他才让我把诗带回来。”月英说:“才子难得遇到,等元宵之夜母亲不在家,我和你一起去相国寺看花灯,和他相会。”于是也和了一首诗,让丫鬟送给郭华,约他正月十五夜在相国寺相会。郭华说:“之前已经约我在灵祭庙相遇,我去等了却没来,现在这约定也难凭信了。”丫鬟说:“姐姐有书在此,决不会失信,秀才可别误了此事。”嘱咐完就走了。郭华打开信,见和诗一首:“锁关金锁掣难开,指就天边月作媒。相国风摇花影动,巫山消息下阳台。”
郭华看了诗暗自高兴:“这回准能见到佳人了。”
第二天正是上元佳节,这元宵有多热闹呢?有词为证:“光阴似箭,不觉上元节到。游人如蚁,千门万户都装上了花灯。这是上天赐予的美好时光,大家一起赏玩六街三市。月光如水,看那蓬莱仙侣,鳌山降临,满是瑶池仙境般的景象。”
这天,郭华的朋友邀请他到清风亭饮酒,郭华被朋友们连劝几杯,竟忘了赴约的事,喝得酩酊大醉。傍晚时分,汴城花灯耀眼,繁华至极。郭华乘着酒劲想起了和月英的约定,来到相国寺,想和月英相会时,酒劲发作,醉倒在佛殿后面。将近二更,游人都散了,王月英和丫鬟来到寺中,看见郭华醉睡不醒,推他也没反应,月英怅恨了很久,深深感叹无缘。于是和丫鬟商议,脱下一只绣鞋,还有一幅手帕,放在郭华身上就离开了。
等郭华睡到四更醒来,正恨月英没来,忽然看见一只绣鞋和一幅手帕,仔细一想,才知道月英已经来过,只是自己酒醉没遇上,留下这些作为记认离开了。郭华悲愤交加,竟然把绣鞋和手帕吞了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