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7章 怎么现在又要反对?
    原来,被分封的地方有不少都很荒凉,名义上归周所有,实际上并非如此。

    果然如此!

    是我误解了!”

    朱标听了韩成的话后,也找到了驳斥反对者的最佳理由,并同样记住了韩成的话。

    “咱们这就将老三和老四分封到北方,把目前仍属于元的地方赐给他们做封地!”

    攻占之地,表面上隶属大明,实则他们可在其中施行之权!”朱元璋即刻采用此法,拍着大腿定下此策,心中暗自得意。

    既然你韩成能出良计,那便让老三老四继续向北征战。

    这样一来,不仅能消除北方边患,还能扩大大明的疆域,你的这条计策真是妙极!

    朱元璋心头重负顿时消散。

    然而韩成却连连摇头:“陛下万万不可,此举万万不可,您切莫如此分封。

    若真按此法施行,日后必会害了晋王与燕王,即便他们不受影响,也会殃及他们的后人,甚至祸及大明根基。”

    朱元璋听后,不禁一怔。

    这不是你先前提议分封的吗?怎么现在又要反对?

    “韩成,你这到底是何意?难道是觉得派老三老四过去,他们对付不了那些残余部族,反倒会被困死在那里?”

    韩成摆手道:“绝非如此。

    倘若陛下真心让他们前往,以晋王和燕王的能力,确实能在那片土地上有所建树。”

    “那么依你所言,莫非是认为日后老三老四会回过头来攻打大明?”

    朱元璋略作犹豫,目光转向韩成,询问道。

    韩成轻轻颔首:“正是这般情况。”

    “竟有这样的事!”朱元璋眸光一凛,语气温度陡然拔高,“简直是无法无天,竟敢大明!朕定要让他们尝尝什么叫生不如死!”

    身旁的朱标也开口道:“韩成,这样的事该不会真会出现吧?老三、老四他们不至于如此忘恩负义罢。”

    韩成说道:“圣上,殿下,此事并非如此简单。”

    “到头来,恐怕不是他们愿不愿意的问题。”

    “难道还会有人迫使他们这么做不成?”

    韩成点头应是:“确有其事。”

    朱元璋一怔:“老三、老四不至于这般无能,被下属胁迫行事。”

    韩成摇头道:“圣上,我所言并非晋王或燕王本人,或是他们的后裔掌控不了局势,被部下操控,被迫来攻打大明。”

    此话怎讲?

    那又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二人被韩成的话搅得满头雾水。

    对韩成的话完全摸不着头脑。

    韩成沉吟片刻后道:“圣上,殿下,您们对历史想必也很熟悉,应当清楚游牧民族与我们之间的长期争端吧?”

    朱元璋与朱标双双点头。

    从史书开始记录以来,这种争端便从未停歇。

    先秦时有犬戎之患,到了秦朝又有匈奴侵扰,秦始皇为抵御匈奴,派蒙恬修筑长城,将匈奴击退七百多里,自此胡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汉朝初立,依旧面临胡人的侵扰,连高祖刘邦都在白登被困。

    武帝继位后,与匈奴展开激烈对抗。

    寇可往,吾亦可往!

    于是涌现出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

    让匈奴哀叹失去祁连山则牲畜无法繁衍,失去焉支山则女子无以妆容。

    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

    最终确立了汉强于五胡的地位。

    直至东汉,各地诸侯仍能压制周边胡人。

    司马氏时期,五胡乱华,隋唐时有。

    宋朝则有辽、金、元相继而起。

    自古以来,汉人与胡人间的纷争从未停歇。

    “父皇可知胡人为何频繁南下攻伐我等?”

    “这些蛮族不懂教化,凶狠残暴,总想着掠夺我们的财物。

    我中原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宝藏无数。”

    朱元璋率先说道。

    韩成随声附和。

    朱标接道:“这些人天性粗野,北地严寒,灾荒频发,生存艰难,便来抢夺我们的粮食。”

    韩成再次点头。

    随后,朱元璋、朱标又分别陈述了许多缘由,韩成皆认同。

    待二人再无新论时,韩成道:“父皇和大哥所言固然正确,却未触及问题的核心。”

    没点破事情的核心?

    两人各自费尽心力,竭尽所能,却依旧没能触及问题的实质?

    朱元璋和朱标互相对望,脸上写满了困惑。

    “究竟……什么是关键所在呢?”

    朱标转向韩成,满怀期待地发问。

    韩成答道:“父亲大人,请找一幅大明疆域图来,我与您细说,您便知晓了。”

    朱标随即离开偏殿,前去安排人手准备地图。

    在等待地图送达的时间里,朱元璋和朱标仍在思索韩成提到的关键原因。

    他们苦思冥想,几近头疼,也尝试提出几种假设,却始终未能脱离韩成所指的方向。

    这使父子俩更加焦躁,同时也愈发渴望了解韩成所说的。

    而韩成趁着这段间隙,把先前在地上画框放置的稻米逐一收集起来,尽量做到颗粒归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米经过清洗还能食用。

    其实,这一时期的稻米与后世不同,现代人吃的是精加工的白米,极为洁净。

    而当时即使是皇家享用的稻米,也不免混杂着些许小石子之类的杂质。

    进食时,自然需要仔细淘洗一番。

    等到韩成把米全部装好,那张地图也被送到了他面前。

    朱元璋与朱标亲手将它打开,铺展在桌上。

    两人随后将目光投向韩成,期待他揭开谜题的答案。

    韩成仔细观察地图片刻,便拿起炭块,在上面由东北至西南划出一道弧线。

    之所以用炭笔而非鹅毛笔作标记,是因为炭迹不会对地图后续使用造成影响。

    这道线正是中国的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是高中地理中必备的知识点。

    该线大致穿越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你们看这条线了吗?

    它在我们那个时代被称为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正是胡汉纷争的核心缘由。”

    韩成确认自己的线条无误后,才开始为早已焦急等待的朱元璋父子解说。

    四百毫米降水量线?

    这是个啥?

    怎么就成了胡汉争斗的根本原因了?

    朱元璋父子满脸疑惑。

    韩成解释说:“我们这里东临太平洋,而南部某些区域还接收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

    越往东南方向,降水就越多。

    那些能够拦截水汽的山脉周边,降雨量更为丰富。”

    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标志着此线以北区域年降水量稀少,不足四百毫米。

    它划分了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也是森林与草原、农耕与游牧的界限。

    北方降水不足,不利于耕种,却适合放牧。

    相较于农耕区,游牧区更易受干旱及严冬侵袭,抗灾能力薄弱。

    一旦受灾严重,尤其是遭遇大灾时,北方游牧民族因求生本能,会向南迁移,侵扰掠夺我们的领地。

    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逆转。

    陛下若真将晋王、燕王派往边疆,他们必然只能适应游牧生活。

    即便将来遇到重大灾害,无论他们如何抗拒或反对,也无济于事。

    那时,他们治下的子民绝不会听命于他们。

    必定会南迁寻求生机。

    这条线,正是胡汉纷争的根源,无法被人的意愿所改变。”

    韩成说完后,朱元璋与朱标才豁然开朗,明白他说得确有道理。

    这就是常理。

    当人们面临生存危机时,肯定会不顾一切,南下求生。

    即便老三、老四再不情愿,那时也无法阻止。

    朱标心有所悟之际,内心亦萌生出将韩成所言悉数记录下来的念头。在他看来,韩成所讲述的内容蕴含着极为珍贵的知识,涵盖广泛,若能深入理解,定能助他们更透彻地洞察世间万象,获取更多益处。往后若得闲暇,或许可向韩成虚心求教。

    韩成每每都能从意想不到的独特视角入手,解决难题,且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所以,这条界限以北,绝不可设立封地。北面众多的土地必须牢牢掌控于朝廷,否则将来必定会误了子孙后代。”

    朱元璋对此深信不疑。

    接着,他又带着几分忧虑问韩成:“往北如此广阔之地都不能封王,那剩余区域是否足以供大明藩王分封所需?”

    韩成听罢轻笑一声,心想该拿地球仪出来展示一番了。

    ------------

    朱元璋的顾虑并非毫无依据。在他心中,北方土地辽阔,足以为多位王侯提供封地。然而,韩成划定的一条线却将这些设想局限于此。

    那么,失去了这么多的土地,余下的地方究竟还够不够分配呢?

    即便能供他儿子分配,那他的孙子怎么办?

    借由韩成之言,他已知晓,自己的后代人数必将庞大到令人震惊。

    朱标注视着韩成,同样满是忧虑。

    尽管经韩成告知此界广袤,但他心中并无明确概念,对世界的大小依旧模糊不清。

    与朱元璋如出一辙,他也坚信北方的土地最为辽阔。

    韩成说道:"陛下,大哥,此事无需挂怀。

    我曾提及,此界浩瀚,远超你们想象。

    土地匮乏之事绝不会发生。"

    真有如此广袤的土地?

    朱元璋和朱标依然心存疑虑。

    韩成见状,明白该拿出地球仪让他们见识了。

    "稍待片刻,我取来地球仪给你们瞧,自会明了我的所言属实。"

    韩成说完,走向卧房,取出自己亲手制作的地球仪。

    历经诸多辛劳,这地球仪总算完成。

    虽不如后世的精密,记录的信息也远不及现代繁多。

    不过大洲、海洋、关键岛屿、重要海峡、山脉、高原和平原之类应有尽有。

    为了制好它,韩成费尽心思,竭尽所能调动记忆。

    尽管不够精确,整体看来相当粗糙,甚至某些部分已经扭曲变形。

    不过,用来阐述状况、传授一些学问倒也无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