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72章 芯片制造之旅(三)
    每一个螺丝的拧紧、每一条线路的对接,都容不得丝毫差错,玉龙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注意光源系统与光学系统的光路校准,偏差不能超过 005 毫米,这会直接影响光刻的精度。”悟空时刻关注着整合过程,及时提醒玉龙。

    玉龙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微调装置,通过精密的光学仪器,反复校准光路,确保光线能够准确无误地从光源传输到光学系统,最终聚焦在目标位置上。

    经过一整天的紧张工作,光刻机的主体整合基本完成。

    接下来,便是至关重要的全面测试环节。

    玉龙开启了光刻机的电源,各个系统依次启动,发出轻微而稳定的运转声。

    光源系统率先亮起,深紫外光准确地射向光学系统,机械运动系统也开始平稳地驱动工作台移动,光学系统则精确地聚焦光线。

    然而,在测试过程中,他们发现光刻图案出现了微小的变形。

    “悟空,这光刻图案变形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玉龙焦急地问道。

    悟空迅速分析数据:“有可能是机械运动系统在高速移动时产生了微小的震动,影响了光学系统的聚焦精度。我们需要检查导轨和丝杆的稳定性,以及传感器的反馈是否及时准确。”

    玉龙立刻对机械运动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他发现丝杆在高速运转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产生了极轻微的发热现象,这导致了丝杆的微小膨胀,进而影响了工作台的移动精度。

    “我们可以在丝杆上添加一套高效的散热装置,降低丝杆的温度,减少热膨胀带来的影响。”悟空提出了解决方案。

    玉龙马上利用自动化操作台制造出散热装置,并迅速安装到丝杆上。

    再次进行测试时,机械运动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升,光刻图案的变形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继续对光刻机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测试。

    经过连续数天的运行,光刻机在各项性能指标上都表现稳定,光刻精度达到了预期的标准。

    “我们成功了,悟空!这台光刻机终于制造出来了!”玉龙激动地挥舞着拳头,眼中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兄弟!有了这台光刻机,清风寨在芯片制造领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悟空的声音中也充满了自豪。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玉龙、悟空围绕着光刻机展开了芯片制造的研究。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工艺和材料,优化制造流程。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枚属于清风寨的芯片。

    随着第一枚芯片的诞生,但玉龙深知,这仅仅是芯片制造领域的初步成果,要想在科技之路上持续迈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悟空,这枚芯片虽然成功制造出来了,但性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玉龙站在实验室中,望着那枚小小的芯片问道。

    悟空的虚拟屏幕上快速闪过各种数据和图表:“兄弟,目前我们的芯片在运算速度和集成度上还有待提高。要提升运算速度,我们需要优化芯片的电路设计,采用更先进的晶体管结构。而提高集成度,则需要进一步缩小晶体管的尺寸,这对光刻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玉龙点点头,目光坚定:“那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入手,先研究新的晶体管结构。”

    于是,玉龙再次投身于紧张的研究工作中。

    日夜钻研各种资料,在悟空的协助下,不断进行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经过无数次的头脑风暴和反复试验,他们终于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晶体管结构——三栅极晶体管。

    “这种三栅极晶体管能够更好地控制电流,大大提高了晶体管的开关速度,理论上可以将芯片的运算速度提升 30以上。”悟空兴奋地分析着新结构的优势。

    玉龙立刻指挥自动化操作台开始制造采用新晶体管结构的芯片样品。

    在制造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难题。

    新结构的晶体管对制造工艺要求极高,光刻过程中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晶体管性能下降。

    “光刻精度必须再提高一个等级,我们要将线宽控制在 5 纳米以内。这需要对光刻机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改造。”悟空说道。

    玉龙没有丝毫退缩,玉龙和悟空多次对光刻机展开了改造工作。他们更换了更先进的光源系统,提高了光源的功率和稳定性;对光学系统进行了精细的调校,采用了更精密的镜片和矫正装置;同时优化了机械运动系统的控制算法,使其定位精度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经过数周的努力,光刻机成功升级。

    再次利用升级后的光刻机制造新结构芯片时,光刻精度得到了显着提升,线宽成功控制在 5 纳米以内。

    新的芯片样品制造出来后,经过严格的测试,运算速度果然如预期般大幅提升,集成度也提高了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玉龙并没有满足于此。“悟空,我们的芯片在散热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会影响芯片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时的性能。”

    悟空分析道:“我们可以尝试在芯片内部集成微通道散热结构,通过在芯片中蚀刻出微小的通道,让冷却液在其中流动,带走热量。”

    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和尝试。

    他们利用先进的蚀刻技术,在芯片内部成功制造出了微通道散热结构。

    经过测试,采用微通道散热结构的芯片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下,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性能保持稳定。

    基于自主研发芯片的成功,可以说现在悟空和玉龙在这里才算真正稳固了下来。

    为日后开发的智能设备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芯片所有产品都做不到智能化,悟空永远限制在手机、电脑、服务器里面。

    芯片可以说是科技发展里面的一道墙,越过去了空间无限,所有智能都在这个之上,越不过去就被锁死,永远不可能进步。

    “接下来我们可以敞开开发产品了。”玉龙说道。

    “没错,兄弟!现在有了性能出色的芯片,我们能开发的产品种类繁多,前景一片光明。”悟空兴奋地回应道。

    玉龙的眼神中闪烁着期待与决心:“那我们先从智能通信设备入手吧。如今各个寨子之间的交流还比较有限,我们可以打造一种便捷的、远距离通信的智能终端,让信息传递更加及时高效。”

    说干就干,玉龙和悟空直接调用数据库里面的通讯设计图投入设备的研发中。

    以芯片为核心,围绕其设计电路、搭建系统架构。

    在设计过程中,悟空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供了无数优化方案。

    “通信设备的天线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信号的传输距离和稳定性。我们要采用一种新型的可折叠天线结构,在保证信号强度的同时,方便设备的携带。”悟空在虚拟屏幕上展示出详细的设计图。

    玉龙仔细研究着设计图,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设计很不错,但在材料选择上,我们要确保天线既轻便又耐用。可以考虑使用那种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它的柔韧性和导电性都很出色。”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智能通信设备的雏形逐渐显现。外壳采用了高强度、轻量化的合金材料,屏幕则是具有高分辨率和良好触感的柔性显示屏。内部的操作系统在玉龙和悟空的共同努力下,变得简洁易用、功能强大。

    当第一台智能通信设备组装完成后,玉龙按下了开机键。

    屏幕亮起,系统顺利启动,各项功能运行正常。

    他们进行了信号测试,通信设备能够与远处的基站建立稳定连接,声音和图像的传输都十分清晰流畅。

    “成功了!我们的智能通信设备成功了!”玉龙欢呼雀跃。

    玉龙微笑着说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它的性能,增加更多实用的功能。”

    喜欢苍穹深空请大家收藏:()苍穹深空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