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内,气机沉凝,鸾铃轻响,群臣屏息。
夏浩端坐龙椅,龙眸扫过满殿,威严如天,缓缓开口:
“乾元城已成,朕意已决,迁都之举刻不容缓。然则,万事需有序而行。诸卿,各部如何迁入新都,须言之明晰,以定纲纪!”
兵部尚书率先出列,抱拳沉声道:“陛下,兵部所议,迁都首重安防。臣请以禁军为先,调拨三十万禁军先行驻守乾元城四野,分列八门,以镇人心。再以精锐十万,轮番护送迁都队伍,确保乾元城内外安稳以及迁都队伍的安全,不给宵小可乘之机。”
夏浩点头,神色威然:“准奏!兵部依令而行。迁都伊始,必须如铁桶江山,不容一丝破绽!”
户部尚书随之上前,语声谨慎而沉稳:“陛下,乾元城规模虽宏,但迁徙百姓与朝臣,需筹粮调银,动用巨大。臣请分四步而行:其一,陛下、内阁、军机处以及六部部分官员先迁往新都,统筹新都事务,留下六部统筹如今皇都事务;其二,先调京畿富户、工匠商贾,入驻乾元,开市聚业;其三,再择王公大臣之家眷,随同入城,以定人心;最后,逐步迁徙京师百姓,带百姓迁完之后六部再逐步迁入新都,使旧都与新都交替运行,迁移无乱。”
夏浩沉吟片刻,朗声应道:
“善!户部所奏条理分明,当即施行。但要谨记,百姓迁徙不可急促,需安抚有序,务必使民无怨。”
此时,礼部尚书出列,拱手而奏:
“陛下,迁都之礼乃国之大典,需择吉日,设天坛祭天,地坛祭地,昭告四海八荒。臣请于新都乾元天极台举行‘迁都大礼’,以天地为鉴,昭告列祖列宗,使万民知大夏根基自此牢不可动!”
夏浩神色肃然,龙椅之上,声若天雷:
“好!礼部所奏,关乎正统,必当筹办。择三月之后吉辰,由朕亲率百官赴乾元城,行祭天大礼!”
群臣低声呼应,声若涛海:“谨遵圣命!”
诸葛亮此时出列,长袖飘然,神色从容,沉声道:
“陛下,迁都非止形制之迁,更是气运之转。乾元城阵法以民心为基,越是繁盛,越加牢固。臣请设迁都总司,统筹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诸事,以防各部掣肘,致迁徙紊乱。此司由内阁所有阁臣亲自统筹,愿为陛下分忧。”
夏浩闻言,目光如电,点头赞叹:
“好!诸葛爱卿忠肝义胆,筹谋无双。迁都总司,自此立下!一应迁都大事,由诸葛爱卿总揽,诸部听令,不得有违!”
殿中群臣皆心中一震,暗叹大夏新局之势已然成型。
夏浩缓缓起身,声音浩荡,回荡在金銮殿内:
“迁都大事,诸卿各安其位,三月之期,朕要见乾元城灯火万家、百业鼎盛!尔等皆为国之栋梁,若有人懈怠……”
他目光一凛,威势如山岳倾塌,压得群臣屏息跪伏:
“朕,必不容恕!”
殿内百官齐声山呼,声震金銮:
“臣等誓死效命!”
大夏迁都的大幕,自此徐徐拉开。
朝议既定,圣旨颁布,大夏上下顿时如沸水般涌动。
自此之后,乾元城迁都大典正式开启。
数日之间,京畿四野,大道之上,车马络绎不绝。
先是御林军与锦衣卫统领前驱,旌旗漫卷,铁甲森森,刀枪如林。三万禁军开道,步伐整齐如一,战鼓雷鸣,震得山河俱颤。百姓远远观望,皆屏住呼吸,心中暗生敬畏。
紧随其后的是百官家眷、宫中内侍与手持诏书的各部差吏,马车如龙,彩旆招展,浩浩荡荡延绵数十里。
再之后,大夏各地的百姓陆续随行。或是肩挑背驮,或是牛车马车,带着锅碗器具、耕牛耕具,簇拥而行。孩童们坐在车头,眼中满是新奇;老人则不时回首旧都方向,神情复杂。
商贾们更是嗅得先机,成群结队而来。
丝绸车队、灵材商旅、灵器盐商,争先恐后奔赴乾元城。
沿途茶肆酒馆生意骤然兴旺,百姓口口相传“新都必是繁华之地”,人人心怀希望。
而在乾元城内,景象更是日日变幻。
最初,街道空旷,只有工匠与军卒巡查;数日之后,军阵进驻,旌旗林立,城池顿时生出威仪;再过半月,商铺林立,叫卖之声与车马嘈杂充斥城中;到了一月之间,酒肆茶楼、客栈书坊,皆已开张,灯火辉煌,市井喧腾。
城北广场,数千铁甲将士日夜操练,刀光映日,号角长鸣;城南商坊,则是人头攒动,市声鼎沸,孩童追逐嬉闹;而城中宫阙高耸,朱墙金瓦,宛如神阙临世,昭示着大夏新都的威仪与气象。
乾元城,逐渐从一座新建的城池,蜕变为承载万民气运的帝都。
百姓口口相传:“自此之后,我大夏基业,当真可万世长存!”
乾元城内外,风起云涌。
随着车马如龙的百姓与军伍逐批入城,终于到了夏浩亲率群臣东迁的时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日,内阁阁臣、军机处大臣,以及六部中的一部分重臣,皆奉旨随驾前行。
浩浩荡荡的车驾仪仗宛若一条长龙,旌旗漫卷,鼓角长鸣,护卫的精锐甲士铠光灼灼,随风起伏间,仿佛一堵流动的铁壁。
沿途百姓早已夹道而立,或顶礼膜拜,或欢呼振臂。
老者泪眼婆娑,喃喃道:“新都在此,陛下亲来,大夏气运无可阻挡!”
孩童稚声呼喊“陛下万岁”,声音稚嫩却真挚,伴随着人群潮水般的呐喊声,震得天地回荡。
夏浩端坐龙辇之中,面色庄重,神情冷静而坚定。他透过车帘,遥望前方已然矗立天际的乾元城城阙,只觉心胸中有万千情绪奔涌,既有沉甸甸的责任,也有振奋人心的豪情。
乾元城外,朱墙巍峨,城楼高悬,金阙闪耀,在日光照耀下,仿佛一头刚刚苏醒的巨兽,张开怀抱迎接大夏的帝王与百官。城门洞开,旌旗猎猎,守军列阵两侧,齐声高呼,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几乎要冲破云霄。
夏浩车驾自午门而入,沿路百官齐齐跪拜,身着朝服的群臣整齐肃立,队列如山。随着龙辇缓缓停下,呼声汇聚成滚滚浪潮,直扑而来。
在乾元城的安置早已周密安排。
宫城虽未尽雕梁画栋的华美,但各殿楼宇皆规制森然,俨然已有帝都雏形。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重要衙门亦择地安设,虽然新旧尚显粗简,但秩序井然,足以立朝。夏浩下车,登上乾元宫阙,身姿挺拔,目光环顾,眼底闪过一丝坚定。
入城安顿未久,夏浩便即刻召集内阁、军机处诸臣,于乾元宫大殿设朝。
殿宇宽阔,龙案之前,奏折早已堆积如山,皆是与迁都相关的急务:有民户安置之请,有粮秣征调之策,有军马开拔之奏。百官屏息肃立,等待皇命。
夏浩缓缓起身,展开第一道奏折,眉宇深沉,声音铿锵:“迁都,非止皇宫移驻而已,此举关乎百姓安危、军国调度、天下人心。朕既在此,便要乾元城一日为都,则一日不可有丝毫混乱!”
言毕,群臣顿时山呼“谨遵圣旨”。
于是,他命内阁草拟《迁都安民方略》,令禁军与地方军分批护送百姓与商贾入城,凡入城者皆有序而行,不得扰民。
又命六部官员分设新衙,恢复日常政务,使迁都大计不因繁杂而致失序。至于边关防务、旧都余务,亦须时时奏报,由飞骑传递,昼夜不息。
“粮草调度,尤为要紧。”夏浩沉声叮嘱,“若有一日迟滞,便会扰乱民心;若有一石短缺,便会影响军心。尔等须以乾元城为轴,统筹全局,不许有误。”
阁臣叩首,军机大臣躬身领命,六部官员齐声应诺。
自此,乾元城渐渐运转起来。
朝堂上,夏浩每日御案亲批奏折,夜以继日,几乎不曾合眼;朝堂下,百官分赴各处,督办军民安置、户籍编录、商贾迁徙、田地丈量,千头万绪,皆从乾元城一处遥控而下,整肃如铁。
数日之间,乾元城已从初建之态,逐渐化作大夏真正的政治心脏。
百姓入城,炊烟渐起;军马驻防,号角震天;商贾云集,货物流通。昔日荒芜之地,如今灯火渐盛,鼓角与人声交织,映照出一座新都的兴盛雏形。
而在这背后,夏浩则端坐乾元宫阙之上,目光如炬,统揽全局。迁都是他亲自推演的棋局,而乾元城,便是他筹谋天下的新起点。
三个月时光倏然而过。
随着官府组织的有序调度与军队的全力护送,百姓、军伍、商贾、工匠,以及朝中诸司衙门皆已陆续迁入乾元城。
至此,旧都渐渐冷落,乾元城则彻底焕发出帝都应有的恢弘气象:街市纵横,楼阁林立,百业俱兴,万民安居。
这一日,乾元宫大殿内。
夏浩端坐于龙椅之上,身着十二章冕服,目光如炬,环视群臣。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铿锵而雄浑:
“诸位爱卿,乾元城乃丞相诸葛亮亲手推演,以天地龙脉为基,以万民愿力为辅,镇护大夏国运。今日大夏迁都于此,已非旧都所能比拟。朕意欲改乾元城之名,以彰国祚新生之气运!”
此言一出,百官无不精神一振,心中隐隐有所预料,却仍屏息静听。
夏浩继续道:“乾元者,始于大道乾元,寓开天辟地之意,已昭示奠基。但大夏自今日起,当开万世之基业,立不世之国运。自今日起,乾元城更名——夏京!”
“夏京”二字出口,殿中顿时一片轰动。京者,天下之中枢也,大夏立国之根本。夏京之名,不仅象征大夏皇朝新都之盛,更寓意万世昌隆、永固基业。
夏浩稍顿,复又开口:“至于皇宫,既为夏京之心,当以天命为承。旧宫名失之陈旧,不足以承载新都威仪。朕赐其名——承天宫!承天受命,万邦来朝,大夏基业必当与天地同寿!”
殿上百官闻言,齐声叩首,高呼:“陛下圣明!夏京之名,威临八荒!承天宫之名,受命于天,永固江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