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06章 无线电技术突破
    1833年年初,神州皇家科学院里,法拉第站在科学院大门口,他正站在一个戴着耳机的工程师身后,而那个工程师正在一个方块型的仪器前,左手有规律的按压一个传感器,每次按压都伴随着嘟嘟嘟的声音

    法拉第紧张的看着工程师根据他面前的手册,有规律的长短按着手中的传感器

    而在科学院最后面的院子里,一个汉人面孔的神州科学家也在操作着一个一样的仪器,根据耳机中传来的有规律的长短波声音,对照面前的秘密本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你好“

    汉人科学家在纸上写下你好两个字

    顿时周围围观的科学家们发出欢呼

    “李博士,你的发明成功了!!!”

    一个英国裔科学家直接把被他称为李博士的男人抱了起来

    众人欢呼过后,李博士重新坐回板凳上,他一边根据设定好的波段回复了十分清楚四个字一边看向旁边的天线

    几乎是几个呼吸的时间,科学院门口负责操控仪器的工程师就接收到了传来的电磁波,很快便按照本子上的对照密码在纸上写出了十分清楚四个字

    法拉第看着工程师在纸上写下十分清楚四个字,激动的都快哭了

    自从9年前法拉第和朱怡伦书房一谈后,法拉第回到科学院就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对磁场扩散和电生磁开始做大量实验研究

    法拉第先是实验了电生磁产生的必要条件,他发现,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并且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与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电生磁,即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是电磁学领域最基础的原理之一,揭示了电与磁这两种看似独立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核心在于运动的电荷(电流)会在周围空间激发磁场,这一现象最早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通过实验偶然发现,后经安培、法拉第等科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在一次课堂演示中偶然观察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其附近的小磁针发生了明显的偏转。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当时电与磁是两种完全独立现象的主流认知,在此之前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如摩擦起电)和磁(如磁石吸引铁屑)毫无关联

    奥斯特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通电导线的周围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作用力,能使磁针偏转,且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关

    例如,当电流从导线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时,磁针会沿特定方向旋转;若改变电流方向(如将电池正负极对调),磁针的偏转方向也会随之反向,这一发现首次证明了 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拉开了电磁学研究的序幕

    从微观角度看,电流的本质是电荷的定向移动(例如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流动)而磁场正是由运动的电荷(即电流)产生的。

    根据现代电磁学理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础),一个运动的电荷会在其周围空间激发磁场。当大量电荷(如导线中的自由电子)沿着固定方向(即形成电流)运动时,它们产生的磁场会叠加起来,在导线周围形成稳定的磁场分布

    电生磁从微观层面来看就是毕奥-萨伐尔定律,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安培定律

    法国科学家安德烈-玛丽·安培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两根平行通电导线,当电流方向相同时相互吸引,相反时相互排斥),并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认为物质的磁性源于内部微观环形电流的定向排列),进一步巩固了“电生磁”的理论基础

    右手定则的应用,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环绕方向即为磁场方向),可以直观验证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对应关系,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经典验证方法

    其次法拉第团队又研究了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原理

    发射装置的核心是利用电流产生磁场,并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来实现特定信息的编码和传输。例如,在基于电生磁原理的早期电磁发射装置中,通过改变导线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使其周围磁场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磁场的变化可以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或者通过特定的导体结构将磁场能量定向发射出去。从本质上讲,发射装置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并以某种可传播的形式释放出去,其关键在于精确控制电流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对发射信息(如信号强度、频率、方向等)的精确控制

    接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发射装置所产生的磁场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当发射装置产生的磁场发生变化时,附近的接收装置中的导体(如线圈)会切割磁感线,从而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这是法拉第后续的重要发现)

    这个感应电动势会驱动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接收装置通过对这个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和变化频率等参数进行检测和分析,就可以还原出发射装置所传递的信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例如,在简单的电磁通信系统中,接收装置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磁场变化引起的电流变化,判断出发射端是发送了特定的信号编码,从而实现信息的接收和解读

    研究完这些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便清晰明了起来

    而年仅23岁的李振风,在法拉第教授的电磁感应现象发现后,在1825年到1826年期间进行了大量研究,再根据法拉第团队对电生磁原理和接收装置的研究,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汉字编码和解码的系统,再通过大量导体实验最终确认,网面的铁制接收天线是最好能定向接收空气中的电磁波的导体

    1830年33岁的李振风在法拉第的协助下成功发明了神州历史上第一台无线发报机,比世界上公认的莫尔斯在1837年发明的有线电报机还早了4年

    而且李振风是直接跳过了有限电报到来到了无线电报阶段

    无线和有线之间的区别就是有线传输需要电线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理论上只要这条电线够长就能实现长距离通信,而无线则不需要,无线发报机的媒介则是天线通过空气中的电磁波进行传递

    当神州的第一台无线电发报机实验成功的消息传出去的时候,在普通百姓圈子里倒是没引起什么太大的波澜,反倒是在神州电磁学研究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同时,另一边的神州商人圈子也炸开了锅,这种能迅速传递消息的远距离通信正是他们这些闯荡在天南海北的商人所需要的

    “这种通信技术正不是我们想要的吗?”

    杨青山看着报纸上的内容惊奇的说道

    “立刻去联系李振风博士,杨铁愿意资助一千万明元发展民用无线电通讯技术”

    杨青山立刻拍板决定出钱资助民用无线电技术发展

    为什么是民用无线电呢?杨青山通过最近在公司的运营报告上发现,神州军队这边已经开始频繁通过铁路和货船向吕宋省和海峡省运输军用物资,而吕宋省和海峡省(新加坡,吉隆坡)一旦开战便是战争最前线,往前线囤积军用物资就证明隐隐有战争爆发的迹象

    神州军队在每个省都是有战备仓库的,战备仓库的物资是完全够当地军队使用的,而且神州军队对此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不会平白无故的多运输军用物资

    神州军队军列出行虽然是绝密,但军列出行始终会经过各个站点的火车站,而杨氏铁路公司这边每个月都是能收到海量运营报告的,从这些报告中的蛛丝马迹寻找一些信息并不难

    当然这些运营报告也不是谁都能看到的

    所以杨青山断定无线电发报机一定会成为军队传递作战命令的最有效工具,他身为神州杨氏铁路公司的现任董事长同时杨铁也是国家企业,他出钱资助的虽然是民用无线电技术但在另一个层面便是向国家表忠心的信号

    “哥哥,这可是一千万啊”

    杨曼曼是杨青山的妹妹,一直在杨青山身边担任秘书一职

    “没事的,直接去联系就行了”

    杨青山给了杨曼曼一个安心的眼神

    “好吧”

    杨曼曼点点头便离开了办公室

    不止是杨青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有不少商人选择出资

    他们在得知杨铁赞助一千万明元时,众人齐刷刷找到了杨青山

    最初杨青山拒绝和这些投机商人见面,只是两天后传来了科学院拒绝资助的回答,但杨青山仍然不死心

    他天天派自己妹妹去科学院做游说企图说服科学院接受资助

    但杨振风在接待过一两次后便不再露面专心将无线发报机设计定型

    很快锦衣卫这边也注意到了杨铁试图资助科学院研发民用无线电的事情并上报给了皇帝

    “杨铁出资一千万?想资助科学院研发民用无线电科技?”

    朱怡伦听着莫无言的汇报只觉得一阵好笑

    无线电才刚刚突破外面这些家伙就得知了消息,看来这些人有点不守规矩了

    “看样子这些家伙确实是钱多了,一千万明元说拿就拿”

    朱怡伦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既然想出钱那让他们多吐点出来”

    朱怡伦目光狠辣的说道

    莫无言看着朱怡伦不善的目光也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了

    皇帝不喜欢有人去碰一些自己不该碰的东西,虽然你拿钱资助的是民用科技发展

    朱怡伦不是不让这些商人参与科技研发,但有些商人出发的目的是通过投机来盈利,重视短期利益,导致某个行业过度商业化,过度商业化的后果就是出现市场泡沫

    一旦收益不达预期,这些风险投资者们就会集体撤出市场保本,他们的本是保了泡沫破裂带来的恶果将还是由神州百姓买单

    三天后

    “杨董事长,听说您要出资一千万赞助科学院”

    一个中年商人满脸堆笑的问道

    “嗯,我也是为了能让军用科技转民用惠及神州百姓,只是”

    杨青山做出一个十分为难的表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