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e-73资料获取与初步研究
地球历2907年夏,一个大晴天的早上,阳光在伊瑟拉主星地表铺洒出金色暖意,而华夏舰队却正孤独地穿梭于宇宙深处。
这里没有昼夜交替,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如同巨型墨幕将舰船包裹,唯有舰体外部的冷光指示灯与远处星辰微弱的光点,在这片死寂的黑夜里勾勒出舰队前行的轨迹。
林轩接通了与伊瑟拉文明几位核心人员的远程即时通讯。
他不仅详细说明了华夏文明遭遇的厄运,还特意提及e-73在念力触碰下产生意识波动、传回“强核力-电磁力对冲补偿值”的异常情况。
通讯中,几位长老对全员精神冻结的遭遇深表惋惜与安抚,而陪同莱拉夫人的卡列斯博士,一听到“e-73”的名字便猛然反应过来,这位正是伊瑟拉能量研究中心“多力场协同稳定”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他多年的老同事。
“林老弟,e-73当年可是咱们中心破解‘强核力越界干扰电磁力’难题的核心人物!”卡列斯博士的声音带着急切:“他早年间一直钻研‘多力场平衡调控’,说不定他深层记忆里封存的研究,就是你解开‘强力解绑雾装置’的关键。你先稳住,我这就去他当年的工作台电脑里找找,他总爱把重要数据存在加密的‘力场实验日志’文件夹里,或许能挖出有用的线索!”
林轩眼睛瞬间亮了,声音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连量子意识流都泛起细碎的银蓝光纹:“老卡!您没跟我开玩笑吧?e-73居然是破解那难题的核心人物!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要是能找到他的‘力场实验日志’,说不定咱就能把强力解绑雾装置的症结给揪出来了!您快去查,我在这儿等着,有任何发现咱随时通联!”
地球历2911年2月,历经一个月的筛选汇总,卡列斯博士终于紧急连通林轩的远程通讯,语气难掩兴奋:“林老弟!找到了!这是e-73三十八年前的‘力场波动缓冲算法’完整手稿,还有他记录的‘暗物质晶体力场适配阈值表’!”
随着数据文件同步传输至林轩的终端,卡列斯进一步解释核心价值,“你看这份算法,专门针对强核力失控对冲电磁力的情况设计,能精准计算补偿参数,刚好对应你之前说的‘强力解绑雾干扰四力平衡’的问题;还有这阈值表,详细标注了不同暗物质晶体纯度与力场强度的适配范围,而那装置的核心就是暗物质晶体。这些资料,绝对能帮你突破解析装置时‘四力紊乱难控’的瓶颈!”
林轩立即基于资料开展桌面模拟,将e-73的补偿参数代入此前模拟装置力场的混乱数据后,屏幕上原本缠成一团的四条力场曲线一下子就变平稳了,但对比残雾实测数据发现,“补偿算法”计算结果与“残雾实测值”存在8系统误差。
林轩压不住探究欲说:“您快看!虽有误差,但参数刚放进去,这四种力的配合稳定性就提了一大截,我怀疑是残雾与暗物质晶体的匹配度影响了精度,得先验证‘残雾-晶体匹配度’这个假设!”
卡列斯博士听完,立刻接话:“你这发现点到了要害!e-73的算法就像精准的‘鞋模’,按纯晶体的‘脚型’做的;可你手里的残雾混了杂质,就像‘脚’裹了层灰,鞋模再好也得差几分。‘残雾-晶体匹配度’这假设,就是要把这层灰捋清楚,让鞋和脚严丝合缝!”
“可不是嘛!不管咋说,太谢谢您了,老卡!”林轩认真地说,“有了这份资料,我不光能稳稳当当地推进装置解析,说不定还能顺着‘多力场平衡’的路子,打破五维阶修炼里‘四力维度适配’的僵局。等有进展,我第一时间跟您说!”
挂断通讯后,林轩随即整合e-73资料与日焓文明能量协同经验、强力解绑雾残雾数据,正式建立“四力调控研究框架”。
至此,e-73遗留资料带来的关键突破告一段落,华夏舰队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有了精准理论支撑,林轩的五维修炼也找到了新的探索方向,原本孤立的“科技解析”与“念力修炼”两条线,因这份来自伊瑟拉文明的资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动推进。
122 日焓文明经验借鉴与实验探索
华夏号科研舱的舷窗外面,银蓝色的星尘跟碎钻似的慢慢飘着。
林轩轻轻闭上眼,量子态意识流变成一缕细细的银蓝光带,顺着日焓文明心得的数据脉络慢慢往里钻。
等碰到“二级恒星系文明”的记载时,意识流突然停住了。
这里面藏着的发展路子,跟华夏舰队之前走的“攒劲儿的路”特别像,一下子就把他的注意力抓得死死的。
这时,日焓文明大事记的第一段关键记载在意识中清晰展开:“地球历公元前3万年 - 公元100年,日焓因能量储备技术不足和跨天体移动风险,无法远行,通过绘制‘能量地图’和开发原始量子通讯技术,拓展太阳系内活动边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轩的目光落在图景里两团焓能絮团的互动上,它们相互触碰,银蓝色的量子波纹在两者间流转,像是在传递“某片区域能量密度低”“小行星背面有辐射盲区”的信息。
意识图景中,太阳不再是蒙昧时代那般“能量无序涌动”的模样:无数淡金色的焓能絮团在恒星周边的能量场里移动,有的贴着日冕层捕捉辐射,有的绕着小行星带记录能量波动,连周身的能量波纹都透着肉眼可见的“探索感”,再也不见早期文明的混乱与茫然。
林轩的意识流轻轻悬在图景上方,指尖传来的量子共振频率格外稳定,他忍不住轻声呢喃:“这哪是简单的‘活动’?分明是在系统性地摸太阳系的‘能量家底’啊。”
“能量存得不够,跨星球走又危险,换谁碰到这俩事儿都得犯难。”他看着焓能絮团用能量光点画的“太阳周边能量分布图”,那些光点连不同区域的能量数据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太阳峰值和谷值那半边的能量差别”都没落下,“可它们没硬着头皮往前冲,反倒静下心来画了这张能量地图,把哪儿有能量、哪儿有危险都摸得明明白白;还弄出了量子通讯,让族群能远程互相配合,省得单个个体去探索白白送命。”
想到这儿,林轩突然想起他的舰队早年间刚离开木卫二那会儿的难处。
那时候的星图,全是靠地球文明时期的科技基础画出来的。那会儿技术不行,这些星图精度特别低,也就够短距离星际航行用用,别说深入没去过的星域了,就连小行星带都不敢随便穿。
每次规划新航线、标宇宙里的资源点,都得靠侦察舰一点点实地测绘,又费时间又费劲儿。
“这不就是把‘走不出去’的坎儿,变成‘先把家门口守好、摸透’的机会嘛!咱当年靠的也是这‘先稳住再慢慢往前挪’的法子,日焓这想法也太实在了!”他的意识流轻轻扫过图景里的“能量地图”,好像能透过那些光点,看见两个文明在不同时候,都靠着“把自家底儿摸明白”稳稳往前走的样子。
跟着意识流往下走,画面突然变了。
在空无一物的宇宙里,几十团焓能絮团围成一圈,外面裹着一层淡蓝色的能量罩,正拦着一颗直径5公里的彗星碎片不让它撞过来。
碎片砸在能量罩上,碎成了银灰色的小颗粒,可能量罩就轻轻抖了抖,一点儿要破的样子都没有。
林轩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这场景让他立马想起华夏舰队以前用战舰护盾挡陨石雨的事儿,“这能量文明能量罩的结实劲儿,居然能扛住彗星碎片?”
对应的记载随即浮现:“地球历100年 - 258年,日焓以‘量子操控’与‘能量护盾’为核心,构建起太阳系内的二级文明体系,完成太阳系量子通讯网络建设,成功抵御直径5公里的小型彗星撞击,正式迈入二级文明。”
林轩的意识流凑近图景中的能量护盾,能清晰感知到护盾内部的量子波动。
每一缕能量丝都在精准调整频率,像无数小手共同托住冲击,没有一丝紊乱。
“从画地图求稳当,到建护盾扛风险,这中间指定没少走冤枉路。”他忍不住琢磨,“就说那量子操控吧,咋精准调能量?调多了白浪费,调少了又挡不住;还有那能量护盾,强度咋卡得正好能扛住彗星?真要是护盾碎了,里头的族群全得受牵连。”
可瞧见图景里焓能絮团有条理地调着护盾参数的样子,他又很快想通了,“但人家不光把这些事儿搞定了,还把通讯网铺得满太阳系都是。彗星刚冒头,远在火星轨道的焓能絮团就收到信儿,提前调位置来帮忙,这哪儿是‘单点防御’啊?分明是把整个太阳系改成‘体系化保命’的堡垒了!”
这话刚说完,林轩忽然想起自己正在研究的“强力解绑雾”装置。
每次模拟力场都只能操控单一力,稍微复杂一点就乱作一团,可不就是“单点技术突破难”的问题?
“日焓这股‘啃硬骨头’的韧劲,太值得学了!它们能把量子操控、能量护盾、通讯网络整合到一块儿成个体系,我研究那台装置的时候,说不定也该从‘单独模拟一种力’改成‘让四种力一起配合’试试?”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轻轻晃了晃,银蓝色的光带泛起细碎的涟漪,跟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新想法高兴似的。
地球历2911年5月,林轩开展第一次“残雾微剂量”实验:以e-73阈值表中“暗物质晶体30能量输出对应弱核力适配阈值”为依据,向小型花岗岩样本释放微量残雾。
实验结果显示,30阈值确实能精准屏蔽弱核力,样本内部结构未出现明显损毁,初步验证阈值可行。
但观测发现,宏观花岗岩样本边缘出现03不可控解离,且反复测试后该现象仍存在。
林轩分析数据后认为:“实验室环境并非绝对稳定,可能是温度、微量电磁辐射等‘环境噪声’干扰了残雾作用效果,得把这个变量纳入后续实验设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