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1章 高家堡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

    离开平峒县的时候,薛云便已经提前派钱大勇为斥候负责探路。

    免得返回途中疏于侦查遭到戎人的伏击。

    论及战斗与侦查经验钱大勇自然不如周林韩双丰富,但他却有着周林韩双都不及的敏锐感知力。

    尤其是听觉方面。

    隔着老远他便能听到常人听不到的细微动静。

    之前薛云他们为了募兵前往东山府的时候,他便曾事先发现了赶来报信的周绍。

    由于周林韩双因为伤势无法随行。

    无人可用的薛云才不得不对钱大勇委以斥候的重任。

    只希望他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不要再步入周林韩双的后尘。

    连续两天的赶路。

    薛云他们可谓一路畅通无阻。

    直至第三天晌午,身为斥候的钱大勇才终于发现了戎人的踪迹。

    “你是说有一支三百人左右的戎人骑兵正在前方三十里外四处扫荡乡野?”

    听到钱大勇侦查来的情况,薛云都忍不住皱了下眉。

    “是的大人。”钱大勇颇为拘谨道。

    “除此之外,这支戎人骑兵周边有发现戎人的大部队吗?”

    薛云想了想。

    “没有。”钱大勇摇了摇头语气坚定道,“属下侦查的时候曾在附近的山上观察过,至少方圆百里内都未发现戎人的大军。”

    “也就是说,这支戎人骑兵是脱离了大军专门来打草谷的?”

    大魏这边同样有打草谷的说法。

    为了补给军需,戎人往往会派出骑兵四处劫掠。

    对于北境百姓而言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问题在于。

    戎人骑兵打草谷都打到了这里,足以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

    不出意外的话。

    从三河县来的戎人大军已经完全攻入了东山郡腹地。

    这才是薛云最在意的。

    “属下也是这么觉得的。”

    钱大勇并非是在恭维,而是实话实说。

    身为纯正的北境人,凡是有点见识的谁都知道戎人有打草谷的习惯。

    “……我们能避开他们吗?”

    薛云沉吟片刻,如果可以,他并不想暴露在这支戎人骑兵面前。

    哪怕他有自信击溃他们。

    可如今他这点骑兵死一个就少一个。

    若是死得太多,到时候不慎遭遇戎人大部队的话,他拿什么来突围?

    他个人武力再强也敌不过千军万马。

    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任谁都清楚。

    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全歼了这支戎人骑兵,一旦有戎人活着回去报信,戎人大军势必会展开拦截报复。

    薛云的目的由始至终都非常明确。

    及时返回蛇颈关重整兵马,协助东山府抵御这支戎人大军。

    不过如此一来,倒是要苦了遭到戎人骑兵打草谷的无辜百姓们。

    但事情的孰轻孰重薛云还是拎得清的。

    “回禀大人,如果想要避开他们的话,我们只能从周边的山林绕过去……”

    钱大勇面露犹疑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看来我们是一定要面对这支戎人骑兵了。”

    环视周围陡峭的山势后,薛云顿时明白了钱大勇的意思。

    这不是他们想不想绕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绕过去的问题。

    “是的大人。”

    钱大勇心里叹了口气。

    若是可以的话,他也不想正面撞上这支来打草谷的戎人骑兵。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薛云的勇武,戎人骑兵同样不是吃素的。

    战场交锋稍有不慎,死的就是自己了。

    “既然无法避开,那么便想方设法歼灭他们,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活着回去!”

    薛云当机立断道,“钱大勇,再探再报!我需要知道他们具体的行踪下落!”

    “是!”

    钱大勇立刻领命带人离开。

    对于其他人而言。

    一听薛云要带领他们与一支三百人左右的戎人骑兵交锋,甚至还要全歼了对方。

    偏偏他们却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还燃起了熊熊战意。

    一次次的冲锋陷阵,一次次的浴血奋战,一次次的取得胜利。

    这些经过血与火淬炼的郡兵早已蜕变为了真正的战士。

    尤其是身为统领的薛云每每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神勇无敌的英姿早已深刻在了他们的心里。

    再加上之前通过劫营以数十骑大破五六千戎人后,他们对薛云的崇拜完全达到了极致。

    别说是面对三百戎人骑兵了,哪怕是三千,三万!

    只要薛云一声令下,他们都敢跟着他一起冲锋!

    “大人,属下发现他们奔着东边一处坞堡去了。”

    钱大勇没有令薛云失望,没过太久,他便带来了这支戎人骑兵的最新动向。

    “东边的坞堡?”

    薛云闻言一怔,这群戎人骑兵疯了吗?

    坞堡四面都是高大的围墙,堡内建有望楼角楼。

    说是一个微缩的城池都不为过。

    通常坞堡往往都是当地豪强依托宗族乡党建立的。

    这些宗族乡党人数繁多,彼此关系又熟悉密切,堡内还居住着其家人,所以在遭遇攻击的时候都会拼死抵抗,寻常的盗匪流寇根本都无法攻破这些坞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诚然。

    戎人的战斗力远非盗匪流寇可比。

    问题是即便他们能攻下坞堡势必会损失惨重。

    “是的大人,根据属下的观察,似乎是附近乡野的人都聚集到了东边的坞堡里,没多少收获的他们才会把主意打到了这个坞堡上。”

    钱大勇连忙解释道。

    “原来如此,怪不得这支戎人骑兵敢去攻打坞堡。”

    薛云顿时恍然。

    敢情是东边坞堡提前吸附了周边的乡民,从而导致对方收获甚微,这才迫不得已地把目标对准了坞堡。

    “所有人听命,人衔枚,马裹蹄,现在立刻赶往东边的坞堡,没有我的命令绝对不可轻举妄动。”

    有了坞堡吸引戎人骑兵的注意。

    薛云想到或许能借助这个机会悄悄从对方眼皮子底下溜走。

    反过来说,这同样是一个能趁其不备全歼对方的机会。

    因此他决定带人秘密潜伏到坞堡附近见机行事。

    有机会的话便打,没机会的话便溜。

    总而言之。

    蚊子再小也是肉,薛云不想放过任何能削弱戎人力量的机会。

    东边坞堡距离他们不到二十里。

    薛云等人很快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坞堡附近一处林子,依靠茂盛的草木进行隐蔽观察。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薛云他们过来的时候,恰好便看到戎人朝坞堡发起了进攻。

    一个个戎人放弃了战马,扛着简陋的梯子便疯狂冲向了坞堡高大的围墙。

    为了掩护这些攻打坞堡的戎人,上百个戎人骑兵拿出弓箭便持续不断地射向墙上的守卫,直接压制得这些守卫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由于戎人骑兵来得太快。

    坞堡里的人根本没有做好防守准备,完全是仓促进行应战。

    不少守卫手里拿的都是锄头连枷草叉等农具为武器。

    面对来势汹汹的戎人,这群临时征召为守卫的百姓各个都异常紧张不安。

    可为了保护堡内的亲人,他们又没有人退缩。

    “杀!”

    不出片刻。

    戎人已经杀到了坞堡的围墙下。

    这座坞堡的围墙比普通县城的城墙都要高,约莫十米左右。

    但墙体厚度和规模便远不如县城的城墙,也无法站太多的守卫。

    站得多了便显得格外拥挤。

    当戎人爬着梯子飞快冲上围墙的时候,左右的角楼已经有守卫射出稀稀疏疏的箭矢。

    可惜弓箭数量太少,根本无法有效遏制戎人的进攻。

    好在围墙上的守卫足够勇敢,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拼命阻止着戎人攀上城墙。

    “堡里的人支撑不了太久了。”

    远处的林子里。

    默默观战的薛云不由在心里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一来是坞堡防守组织得太过仓促,二来是缺乏防守的手段,三来是彼此战斗力差距太大。

    他亲眼看到一个戎人成功登上墙后,挥舞的弯刀三两下便砍翻了周围的守卫。

    不过就在这个戎人准备大杀四方的时候,望楼上射出的一支弓箭恰好射中了他的脑袋。

    由此可见,一旦涌上墙头的戎人愈多,墙上的守卫根本都抵挡不住。

    眼看坞堡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会让戎人攻破。

    寻觅不到机会的薛云都打算离开之际。

    坞堡围墙忽然传来一声震天的怒吼。

    旋即看到一个浑身穿戴皮甲的年轻人手拿两柄二尺长的金瓜锤,对着冲到墙上的戎人便疯狂砸了起来。

    年轻人生得高大魁梧,身材比之薛云都不逊色多少。

    通体由金属打造的金瓜锤在他手里轻如无物一样,每每势大力沉地挥舞下去,立刻有戎人当场脑袋开花。

    即便是砸在戎人有皮甲保护的身体,一锤下去照样骨裂吐血身亡。

    年轻人的出现无疑扭转了战局。

    他不知疲惫地来回在围墙上攻击着爬上来的戎人。

    基本上他出现在哪里,哪里便立刻转危为安。

    没有一个戎人能挺过他三记金瓜锤。

    “没想到小小乡野里居然有如此猛人。”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薛云都忍不住轻声感叹。

    单论武力,对方是他迄今为止见过最猛的人,哪怕是连葛预都可能不如。

    如果是对上自己的话,或许要打过才知道。

    只是他坚信自己不会输给对方。

    “是啊,我在那人身上竟然看到了薛大人的影子。”

    一旁的钱大勇同样惊叹道。

    “你们谁对这个坞堡有了解?”

    薛云想了想,小声询问着周围隐蔽在草丛里的手下。

    “……大人,我知道,这个坞堡叫高家堡,是当地高氏族人建立的。”

    很快便有人回应道。

    “还有呢?”薛云追问道。

    “高家在东山郡并不算出名,只是当地普通的一个大族,据说在这边的名声相当不错,经常会接济当地贫苦的乡人。”

    那人连忙道。“这些都是属下从一个经常来这边行商的表亲听说的,再多就不知道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