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99章 命运能否改写,尚未可知
    另一边,耿青等人乘坐的热气球也已落地。

    周贵妃与徐妙锦已有体验,并无异样,唯有朱匣秋依旧兴奋,意犹未尽。

    “皇爷爷,下次孙儿陪您一起坐热气球可好?”

    朱匣秋跑到朱元璋面前,拉着他的大手,满怀期待地问。

    “臭小子,想坐热气球不必拉你皇爷爷作陪!”

    朱松忍俊不禁。

    自初次体验热气球后,小家伙朱匣秋日日渴望再乘,但朱松并未纵容。

    这小聪明蛋显然知晓,紧跟朱元璋便能如愿,正动着这小心思呢!

    “哈哈……好,待有空时,皇爷爷与秋儿再共乘!”

    朱元璋大笑,俯身将朱匣秋搂入怀中。

    此景令朱松与朱标相视一望,心生疑惑。

    老爷子素来重亲情,对儿孙却常严肃以待,何时如此和颜悦色了?

    显然,老爷子对朱匣秋宠爱有加。

    朱松困惑不解,朱标则若有所思,他深知老爷子梦中曾预见朱匣秋的一生。

    不论出于何种缘由,这小家伙日后必为大明贤太子,老爷子怎会不喜?

    遗憾的是,朱匣秋竟与自己一样,命途多舛,英年早逝。

    命运能否改写,尚未可知。

    但至少,朱匣秋比自己幸运,尚有数十年时光。

    朱标未露声色,望着与朱元璋欢笑的朱匣秋,心中泛起涟漪,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热气球之旅后,朱元璋与朱标心满意足。

    归途中,朱松依朱元璋之意,带他们参观了汉中府的盐、瓷、茶及橡胶等厂。

    这些产业已公开,老爷子既感兴趣,朱松自然坦诚相告。

    参观无妨。

    至橡胶厂时,朱元璋对刘子衿所制的自行车大感兴趣,问朱松:

    “老九,那两轮之车,朕似见街头多人骑行?”

    “人骑此两轮车,何以不坠?”

    朱元璋指着自行车,向朱松发问。

    “父皇,此为自行车,欲骑而不坠,需熟稔平衡之道!”

    “常人初尝,皆感驾驭维艰,然习之有时,大抵可稳骑而不仆。”朱松笑而释疑。

    “咦?朕亦可骑否?”朱元璋闻之,兴趣盎然。

    “儿臣先为父皇演示!”

    “父皇初骑,需先适应车行之感,稳站踏板之上。”

    “如儿臣般,一足踏板,猛蹬数下,车轮随链而动,自能前行。

    “一足稳踏,一足备,失衡之际,即踩地以稳身,则不仆矣!”

    “屡试之,能立踏板,保车行而不摔,即为初窥门径。”

    言罢,朱松亲身示范骑自行车之法于朱元璋前。

    实则,未经练习者,欲坐此二八大杠疾驰,必摔无疑。

    稳妥之策,乃一足踏板,一足悬或蹬地,先习立而控平衡,而后坐骑,方能事半功倍。

    “原来如此,观之似不甚难,朕亦欲试!”朱元璋搓手欲试。

    于彼,此较骑马应更易也。

    “诚然,较学马术为简。”朱松笑而颔首,递车与朱元璋。

    未几,朱元璋依朱松所教,速得其法,觉此双轮之车,难度亦非甚巨。

    未过半时辰,已能骑车于宽敞厂房内盘旋。

    “善!此物甚妙!”

    “蹬起来速度颇快,似乎比马还好用?”

    朱元璋亲身体验自行车后,深感惊艳。

    “父皇,自行车确能逐步取代马匹,且无需饲料喂养。

    只是橡胶轮胎产量尚少,难以广泛推广。”朱松笑答。

    “橡胶?张紞,你听见汉王所言了吗?除云南、琼州外,两广也需速种橡胶林!”朱元璋闻言,立刻对同行的张紞下令。

    “此乃珍宝!”

    张紞连忙答应:“臣遵旨,即刻派人传令,南边大力种植橡胶树。”

    今日随朱松参观各厂,张紞大开眼界,对朱松的能力更是惊叹不已,对橡胶树种植丝毫不敢懈怠。

    正如朱元璋所言,橡胶确是宝物。

    “待自行车大量生产,我大明将士也不必仅依赖骑马或步行行军。”

    “骑自行车岂不更佳?一车尚可载两人!”朱元璋为自行车前景又添一设想。

    朱松听后哭笑不得。

    自行车便于百姓日常出行倒不假,但用于军事,朱松未曾想过。

    不过,朱元璋对新事物接受之快,且能将自行车联想到军事,出乎朱松意料。

    老爷子变化之快,令朱松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这样的变化对朱松而言是好消息。

    若朱元璋固执守旧,改革推行定难顺利。

    离开橡胶厂时,朱松带走两辆新自行车,作为礼物送给朱元璋和朱标。

    夕阳西下,朱松引领朱元璋与朱标重返汉王府。

    晚餐过后,朱元璋召唤朱松和朱标至庭院,遣散旁人,父子三围坐于凉亭,品茗交谈。

    不经意间,朱元璋提及了白日乘坐热气球的经历。

    “老九,今日于空中,朕亲眼目睹了关外广袤的土地!”

    “哈密卫与河西走廊已尽入你手,你可曾考虑过向西域更深处进军?”

    话题由此转入核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父皇之意,是要征服东察合台,重振西域汉土?”朱松心中一动,反问。

    朱元璋的回答坚定:“正是!”

    “河西走廊既已收复,大明兵强马壮,粮草丰盈,国库充实,足以支撑一场大国征战!朕愿在有生之年,亲眼见证西域重回汉人怀抱!”

    朱元璋缓缓颔首,语气坚定。

    此处的“大国征战”,非哈密之类小国可比,东察合台疆域辽阔,横跨西域。

    西域之地,自古便是汉人疆域,自五胡乱华至宋元,历经数百年分离。

    在朱元璋眼中,大明已具备征伐之力,是时候收回西域了!

    更兼朱松不仅修行有成,还身怀系统,征服东察合台,绝非难事。

    闻言,朱松心中震撼,陷入沉思。

    收复西域,若得老爷子全力支持,确非难事。

    但从老爷子口中说出,却似有不真实之感,耐人寻味。

    在历史的轨迹中,老爷子从未有过收复西域的念头!

    “父皇怎会萌生收复西域失地之意?”朱松疑惑发问。

    “以往,我亦不会有此想法,这等事,只能留给后世子孙去做,毕竟世事各有其时。”

    “但现今大明岂会惧这一战?莫非你无此信心?”

    “西域之地,我们必须收回!”

    “需多少兵马,但说无妨!”

    

    “你若不愿领兵,那我便亲自出征!”

    朱元璋一番言辞后,祭出了锏——御驾亲征!

    朱松听后,哭笑不得。

    老爷子行事真是随心所欲,御驾亲征之语一出,便是断了他的退路!

    让年迈的老爷子亲征,而他留守汉中府?

    这不是将他汉王置于风口浪尖吗?

    “若西域收回,父皇打算交由何人管理?”

    “西域非同小可,管理不善,收回亦会再失!”

    朱松无奈叹息,深知老爷子此次心意已决。

    “收复西域后,我打算交由你管理。”

    “朝廷之事你无须操心,实在不行,我现在就封秋儿为雍王,将西域作为他的封地!”

    “放心,我岂会让你白忙活!”

    朱元璋豪迈挥手,甚至提出将西域作为朱匣秋的封地,这让朱松大吃一惊!

    雍王?

    藩王世子哪有直接封王的道理?

    一家两王,老爷子此言真乃大胆!

    若其他藩王兄弟闻此,心中会作何感想?

    一时间,朱松思绪万千!

    老爷子这番话,信息量巨大!

    封朱匣秋为王,赐西域为封地,这显然不可能,但他却如此言说!

    为何?

    核心在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吧?

    “孩儿明白了,既然父皇有此意愿,孩儿将着手筹备,定助父皇收复西域!”

    “至于兵力,三万足矣!”

    话说至此,老爷子态度明确,鼓励我放手去做。

    另外,封朱匣秋为王是何意?

    要知道,唯有皇子方能直接封王!

    其余藩王世子,仅能承袭爵位,欲成初代,绝无可能!

    这背后含义,让朱松略感振奋!

    更甚者,即便老爷子不说,收复西域亦是后之志!

    只不过因老爷子之意而提前罢了!

    我迟迟未动收复西域之念,实因收复后治理权归属不明,或由朝廷亲理?

    老爷子既言西域将交由我,我亦无所顾忌!

    统治全球之念,我虽有,但目前仅能空想!

    即便成真,亦需殖民,且可能耗尽一生!

    诸多问题待解,如谁愿远离故土,为大明镇守异域?

    又如人口、宗教等诸方面问题!

    我之计在于步步为营,先定西域、漠北,再进军中亚乃至西亚!

    汉化他国之路漫长,非一代人之力可达,需世代努力!

    老爷子有言,一代人做一代事!

    132:朱元璋叹曰:吾之婿辈,皆非良材!

    “三万人?”

    闻朱松之言,朱元璋与朱标皆面露惊色!

    皆知汉中军骁勇,然三万人是否过少?

    东察合台非同哈密,其兵力至少十万,若要集结,二三十万亦非难事。

    此等兵力差距,足足有十倍之多!

    忆往昔,蓝玉北征,率军至少十数万,而攻西域仅用三万,听起来颇有几分不可思议。

    “九弟,东察合台兵力几何?”朱标忧虑地问道。

    “东察合台都城阿力麻里,兵力约十万,”朱松答道,“加上麾下各部落,总兵力或在二十五万至三十万之间。”

    东察合台非单一政权,与北元瓦剌、鞑靼部相似,皆由众多部落构成。

    阿力麻里作为国都,掌控十万常备军,其余部落兵力从数千至数万不等,总计二三十万绰绰有余。

    “看来你早已对西域了如指掌?”朱元璋闻朱松随口道出东察合台兵力,心生惊讶。

    “儿臣地处西域之邻,加之贸易频繁,对西域情况颇为熟悉。”朱松笑道。

    “既知东察合台兵力数十万,你何以确信三万兵马足以攻下?”朱元璋诧异追问。

    “父皇,战争胜负,非人数多寡所能决定。”朱松自信满满,“攻东察合台,三万兵马足矣。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