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05章 这问题直击要害,略显尴尬
    “好主意!”

    朱元璋满意点头。

    仅父子三人在场,朱松亲自用赠予朱元璋的新陶瓷器泡茶。

    “你所言金融改革,具体如何?金融又为何物?”

    朱元璋接过朱松递来的大红袍,轻尝一口,面露惬意,好奇地问道。

    “父皇,‘金融’乃市场经济调控资本,使之盈利之道。

    换言之,掌控金融,即掌控市场资金流向。

    您欲使资金流向何方,它便流向何方!”

    朱松递茶给朱标,缓缓解释金融概念。

    虽言语简洁,但金融深奥,朱松仅以浅显方式概述。

    当下之重,是让朱元璋理解金融概念,认识到其重要性。

    在金融领域,即便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亦是初学者。

    否则,大明宝钞何以在短短数十年间贬值数次,引发通货膨胀?

    当下大明宝钞,其价值已大不如前,与金银相较,贬值甚巨。

    初时,大明宝钞与银两比值尚为一比一,即一两银之宝钞,等同于一两银之购买力。

    然经数次贬值,今朝大明宝钞之购买力,仅存其原值之七成左右。

    换言之,宝钞十两,仅可购得现银七两之物。

    譬如购米,若以现银十两,自是易得;但若以宝钞,则需十三四两,方得售予。

    “金融,乃经济活动之总称。

    以大明为例,大明即为一市场经济主体。”

    “欲使此主体之资金依我等意愿流动并受控,须借金融之力。”

    朱松恐朱元璋与朱标不解,复又补充。

    “汝之意,乃借金融之力,可控大明之财富?”

    朱元璋闻言,面露惊愕。

    对此,他实为门外汉,闻朱松之言,更觉难以置信。

    “此解亦无不可。

    但即便是国,亦难控全部资本。

    控其一部,引导市场金融方向,即可保经济不崩,此即宏观调控。”

    “资本虽众,然欲盈利,须循基本规则。

    大明,即为大明市场之规则制定者。”

    “朝廷定金融之规,资本于规内成长。

    掌权者需善用此规,或改或立新规,以控市场经济。”

    “其中,货币发行,尤为关键。”

    朱松神色肃然,解释如上。

    朱元璋与朱标聚精会神地聆听,唯恐遗漏丝毫重要信息,对朱松所述的金融理念有了初步认识。

    尽管他们以往未曾触及金融领域,但作为大明的主宰者,曾发行大明宝钞,理解起来较他人更为顺畅。

    “依你所言,即由朝廷制定金融规矩,让资本在此框架内运作,且朝廷能掌控这些资本,对吗?”

    “你提及的资本,是否等同于那些富商大贾?”朱标迅速反应,道出自己的理解。

    “大哥所言部分正确,却也不尽然。”

    “资本涵盖人类创造精神与物资资源之总和,非仅限于富商大贾。”

    “各行各业均可能孕育资本,关键在于其经济体量。”

    “资本含金钱,却非仅金钱,它渗透于生活各处。”

    “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皆可成为资本构成。”

    “若能掌控这些行业,便等同于拥有资本,进而获利。”朱松进一步阐释。

    “如此说来,大明朝中,朝廷岂不就是最大资本?”朱元璋迅速领悟朱松之意。

    “确是如此。

    目前大明资本多集中于朝廷,但弊端在于缺乏活力与市场竞争。”

    “市场繁荣需众多活跃资本推动,促使经济,即货币大量流通。”

    “儿臣举一简单例,父皇与大哥便明了。”

    “大明贫富差距悬殊,穷人无钱,富人富有,如权贵、富商大贾之钱财,多紧握于己手。”

    “为了让大明经济活跃,国库丰盈,朝廷需促使富人们将手中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

    “此过程中,新财富将大量涌现,税收亦将激增,大明国库便能借市场经济之税收,持续累积财富,朝廷亦随之富饶。”

    朱松笑言。

    “我懂了,你是将西北视为经济核心,制定金融规则,吸引富商巨贾在此投资消费,这正是西北繁荣之基!”

    朱标迅速领悟,其速度超越朱元璋,且已将理念拓展至整个西北。

    “大哥睿智!正是如此!”

    “但这仅是初步操作!”

    “资本要真正发展,还需关键一步——发行货币!”

    朱松赞许地向朱标竖起大拇指。

    “为何?即便不用大明宝钞,金银不也能直接交易吗?”

    朱元璋疑惑。

    “父皇可曾想过,大明宝钞初行时无误,为何后来愈发贬值?”

    朱松严肃反问。

    朱元璋默然。

    这问题直击要害,略显尴尬。

    大明宝钞之事,令朱元璋颇为苦恼。

    宝钞初行,举国支持,朝廷更限金银流通,规定市场唯用宝钞与铜板交易。

    而今,宝钞无人问津,多成朝廷赏赐之物,即便如此,亦遭嫌弃,因其已贬值。

    民间悄然违背朝廷禁令,重启金银交易,朱元璋对此只能默许,实属无奈之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明宝钞信誉缺失,又能奈何?

    他总不能将所有使用金银的民众与商贩悉数擒拿吧?

    就连朱元璋自己也对大明宝钞缺乏信心,偏爱真金白银,又如何狠得下心?

    “你既如此发问,心中必有答案!”朱元璋略显尴尬,红着脸,略带苦闷地说道。

    “根源在于信誉!”

    “大明宝钞在民众心中信誉已失!”

    “宝钞无法顺畅流通,购买力下滑,信誉自然崩塌!”朱松一语中的。

    “信誉问题?”

    朱元璋与朱标不禁对视。

    “货币信誉,关乎两方面!”

    “一是朝廷发行的大明宝钞,实为信誉货币!”

    “一张纸,何以替代金银?此乃信任基石!”

    “需让民众确信朝廷有足够实力发行宝钞,不致其成废纸!”

    “更直白些,宝钞须随时可兑金银!朝廷能做到吗?”

    朱松的解说浅显明白,令朱元璋与朱标豁然开朗。

    二人皆已明了大明宝钞贬值严重的根源。

    “实则金银储备匮乏,仅百万金银,却发行两百万宝钞,民众兑换时,何以支付?”

    “货币非越多越好!”

    “发行之时,必有回收之策!”

    “譬如,今年发行千万宝钞,则需回收相近数额的旧钞!”

    “若朝廷财力增强,金银储备增多,回收数额可降低,如发行千万,仅回收八百万,多出之两百万,乃经济繁荣之兆!”

    “无休止地增印宝钞,只会令市场上宝钞泛滥,价值日益贬低!”

    朱松的解释,令朱元璋与朱标豁然开朗。

    “症结在此!我们只想着印宝钞,却忽略了回收旧钞!”

    朱元璋频频点头。

    “再者,也是核心所在,要让货币稳固,必须与硬通货挂钩!”

    “儿臣再作比方,”朱松续道,“汉中府的盐、瓷、茶、丝皆为硬通货。

    若儿臣规定,购此四物,唯用儿臣所发货币,如何?”

    “那诸多富商,岂不为做生意而竞相兑换此货币?”

    “只要确保货币购买力恒定,譬如今年十元货币购一斗盐,十年后亦然,信誉自会树立!”

    “众人皆知,此货币最为可靠!”

    “尤为关键的是,外国欲与大明交易,必以真金白银兑换我大明货币!”朱松抛出重磅,“他们欲购大明商品,必先以金银兑我大明币!”

    “我大明付其货币,金银却入我囊中!”

    朱元璋与朱标眼前一亮。

    “正是,此乃变相吸引他国金银流入大明!”

    “大明金银储备愈丰,货币发行量愈增。”

    “更多国家将依赖大明货币交易,大明货币终将取代金银,成为最强硬通货!”

    “直白而言,大明货币不惧兑换。

    你欲兑多少金银,我大明皆有。

    但购我大明商品,必用大明货币!”

    “如此,非但大明国内经济由朝廷掌控,他国经济亦受大明影响!”

    那时节,大明仅凭经济手段封锁打压一国,便能轻易摧毁其经济,无需兵马征伐,即可令一国覆灭!

    朱松滔滔不绝,朱元璋与朱标眼神愈发炽热。

    父子俩闻此,呼吸都不禁加速。

    单凭经济之力颠覆国家,何其骇人!

    “好!”

    “朕支持你金融革新!”

    “新币发行之事,由你全权负责!你如何行事,朕让张紞全力协助,户部上下皆听你的调遣!”

    朱元璋拍案即决!

    “接下来,是否该商讨新币细节了?”

    朱松未曾料到朱元璋如此雷厉风行,既感意外又满心欢喜。

    “听闻标儿言,你打算在新币上印朕之肖像?”

    朱元璋兴趣盎然。

    先前朱标提及此事,朱元璋尚未深感其要。

    而今,依老九之策,大明货币或将改写世界格局,非仅限于大明一国!届时,他朱元璋之貌,将随新币传遍四海,令无数世人目睹。

    怎能不令他心潮澎湃?

    “正是!儿臣欲发行之新币,与大明宝钞截然不同!”

    “且以金本位为本,吸纳各国黄金白银至大明!”

    朱松自信满满地点头。

    新币最大面额,必铸洪武皇帝肖像!

    现今,朱松同样能采取此策略,但鉴于当前环境,绑定石油显然不可行。

    当代潮流,乃是选取影响力最大的商品进行绑定。

    回溯封建时期,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民生必需品——衣食住行所需。

    尤其是食盐、茶叶与粮食,即入口之物。

    其次,则为丝绸布匹与瓷器。

    汉中府吸引越来越多异国商人,甚至中亚、西亚商队亦不远万里至此采购,足见这些商品之国际影响力。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