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9章 韩信
    秦末,淮阴城的石板路在烈日下泛着白晃晃的光,街边的槐树耷拉着叶子,无精打采。

    一个身形修长却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正漫无目的地游荡,他就是韩信。

    韩信自幼父母双亡,靠着乡邻的救济勉强维持生计,可他却痴迷于研读兵书,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那卷翻得破旧的《孙子兵法》,时常沉浸其中,旁若无人。

    淮阴城的集市热闹非凡,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韩信来到集市,想寻些营生,却因手无缚鸡之力,又不愿做些卑躬屈膝的杂活,屡屡碰壁。

    一天,集市上的屠夫拦住韩信,周围的人见状,纷纷围了过来,想看一场好戏。

    屠夫斜着眼,满脸嘲讽地说:“你成天带着把破剑,装模作样,有本事就用这剑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握紧了剑柄,眼中闪过一丝愤怒,可片刻后,他缓缓松开了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俯身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周围的人哄堂大笑,韩信却面不改色,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大步离去。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让这些人对他刮目相看。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秦的烽火迅速蔓延。

    韩信听闻消息,热血沸腾,带着他的宝剑,投身到项梁的起义军之中。

    在军队里,韩信渴望一展身手,他向将领们提出了许多作战建议,可这些建议不仅没有得到重视,还遭到了嘲笑。

    项梁战死后,项羽成为了军队的统帅,韩信被任命为郎中。

    他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却只沉迷于自己的武力,对韩信的谋略不屑一顾。

    韩信深感失望,他意识到,在项羽麾下,自己永远无法实现抱负,于是毅然离开了楚军。

    公元前206年,韩信辗转来到了刘邦的军营。

    起初,他只是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依旧无人问津。

    一次,韩信因触犯军法,被判处死刑。

    在行刑现场,前面的十三个人已经被斩首,轮到韩信时,他抬头仰望天空,长叹一声:“汉王不是想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

    监斩官夏侯婴被他的话所吸引,仔细打量韩信,见他气宇不凡,便下令将他释放。

    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后,对他的才华大为惊叹,随即将他推荐给了刘邦。

    刘邦虽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军事才能。

    直到有一天,丞相萧何与韩信进行了一番长谈。

    萧何被韩信的军事见解所折服,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此后,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可刘邦始终没有放在心上。

    不久后,刘邦的军队中有许多士兵因为不满现状,纷纷逃走。

    韩信见自己依旧得不到重用,也心灰意冷,趁着夜色离开了军营。

    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向刘邦禀报,便骑着快马连夜追赶。

    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刘邦得知萧何连夜追韩信,十分惊讶,问道:“逃走的士兵那么多,你都不追,为什么偏偏去追韩信?”

    萧何回答道:“普通士兵多的是,可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天下难寻。大王若只想偏安一隅,自然用不到他;但若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

    刘邦听后,在萧何的极力劝说下,决定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任命韩信为大将。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迫不及待地问韩信:“丞相多次向我举荐将军,将军有何良策助我夺取天下?”

    韩信不慌不忙,分析道:“如今项羽虽强大,但他刚愎自用,不得人心。而大王您入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受百姓爱戴。我们可以先夺取关中,以此为根基,然后东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听后,茅塞顿开,对韩信的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公元前206年八月,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派樊哙、周勃等人率领士兵去修复栈道,佯装要从栈道出击。

    项羽的守军被迷惑,放松了警惕。而韩信则亲自率领大军,绕道陈仓,突然发动袭击,一举平定了三秦之地。

    这一战,让韩信初露锋芒,名声大噪。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在彭城之战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

    韩信迅速收拢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师。

    此后,韩信指挥军队多次击败楚军,成功扭转了战局。

    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让他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韩信来到黄河边,观察魏军的部署后,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

    他表面上集中船只,做出要从临晋关渡河的架势,暗中却派军队从夏阳用木罂缶渡河,奔袭安邑。

    魏军主帅魏豹毫无防备,仓促应战,最终被韩信击败,魏国灭亡。

    紧接着,韩信又奉命攻打代国。

    在阏域,韩信与代军展开激战。

    他巧妙地运用地形,将代军引入山谷,然后伏兵四起,将代军打得落花流水,俘虏了代国丞相夏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击败代国后,韩信马不停蹄,率领三万大军东进,准备攻打赵国。

    赵军主帅陈馀得知消息后,集结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严阵以待。

    井陉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陈馀自信凭借兵力优势,足以抵挡韩信的进攻。

    韩信深知此次战役的艰难,他派间谍深入赵军打探情报,得知陈馀拒绝了谋士李左车的奇袭汉军粮草的建议后,心中暗自高兴。

    半夜,韩信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汉军旗帜,潜伏在赵军军营附近的山上。

    随后,他又派一万人作为先锋,渡过绵蔓水,背水列阵。

    赵军见汉军背水扎营,都哈哈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

    黎明时分,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驱散了黑夜的阴霾。

    韩信站在军队前列,目光如炬,他深知今天这场战斗的重要性。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主力部队如汹涌的洪流一般向赵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赵军见汉军来势汹汹,毫不示弱,倾巢而出,与汉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

    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响彻云霄,战场上尘土飞扬,硝烟弥漫。

    双方激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突然下令部队佯装败退,丢弃旗鼓,向背水阵方向逃窜。

    赵军见状,以为汉军真的溃败了,士气大振,纷纷追击。

    一时间,赵军如饿虎扑食般紧紧咬住汉军的尾巴,营中只剩下少量的守军。

    就在赵军全力追击汉军的时候,潜伏在山上的两千轻骑兵如闪电般迅速出击。

    他们如鬼魅一般冲入赵军军营,动作迅速而果断。

    这些轻骑兵训练有素,他们迅速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赵军在前方久战不胜,正准备撤回军营稍作休整,却突然发现营中已插满了汉军的旗帜。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赵军大惊失色,他们顿时军心大乱,以为汉军已经攻占了他们的后方,纷纷四散奔逃。

    汉军见赵军陷入混乱,立刻抓住时机,前后夹击。

    原本败退的汉军此时也回过神来,转身与追击的赵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赵军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被打得大败。

    陈馀在混乱中被杀,赵王歇也成为了汉军的俘虏。

    这场战斗以汉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韩信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精妙的战术安排,创造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战后,将领们对韩信的排兵布阵感到十分困惑,于是纷纷围拢过来,向韩信请教:“将军,按照兵法所说,应当‘右背山陵,前左水泽’,这样可以借助地形优势,进可攻,退可守。然而,您却让我们背水列阵,这完全违背了常规啊!但最终我们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妙之处呢?”

    韩信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诸位有所不知,这其实也是兵法中的一种策略,只是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这支军队并非训练有素的精兵,他们缺乏战斗经验和勇气。如果不把他们置于绝境,让他们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么一旦遭遇危险,他们很可能就会惊慌失措,一哄而散。”

    韩信顿了顿,接着说道:“相反,当他们被逼到绝路时,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就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斗志和勇气,奋勇杀敌。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能够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从而置之死地而后生。”

    将领们听了韩信的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

    他们对韩信的谋略和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赞叹道:“将军真乃神人也!如此奇谋妙计,实非我等所能企及。”

    在击败赵国后,韩信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采用怀柔政策,招降了燕国。

    公元前203年,韩信又挥师南下,攻打齐国。

    齐王田广得知汉军来攻,急忙向项羽求救。

    项羽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救援齐国。

    龙且轻视韩信,认为他不过是一介书生,不足为惧。

    他与齐王田广合兵一处,与汉军对峙。

    韩信深知龙且的骄狂,决定利用这一点设下陷阱。

    他派人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堵住水流,然后率领一半军队渡河进攻龙且。

    龙且见状,立即率军迎战。

    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汉军胆怯,便下令全军渡河追击。

    当龙且的军队刚渡过一半时,韩信下令撤去上游的沙袋,河水汹涌而下,将龙且的军队一分为二。

    韩信趁机回师攻击,将龙且斩杀,大败楚军。

    随后,韩信乘胜追击,攻占了齐国全境。

    随着韩信战功的不断积累,他的威望越来越高。

    刘邦为了安抚韩信,封他为齐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会师垓下,共同攻打项羽。

    韩信作为联军的统帅,精心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