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6章 班固
    西汉末年,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班氏一族在乱世中辗转迁徙,凭借着对知识的尊崇和对文化的传承,在扶风安陵扎下根来,逐渐成为当地颇具声望的史学世家。

    时光悠悠,岁月的车轮缓缓驶入建武八年,关中平原被一片肃杀的冬日氛围所笼罩。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黄土,如猛兽般扑向扶风安陵的班氏府邸,雕花的窗棂在狂风中瑟瑟发抖。

    就在这冰天雪地之时,一声清亮的啼哭穿透了冰冷的空气,打破了府邸的宁静。

    班固,这位注定要在史学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的人物,诞生在了这个充满史学底蕴的家庭。

    彼时,班彪正在书房中秉烛夜读,研读着前人留下的史稿。

    听到喜讯的那一刻,他手中的竹简“啪”地滑落,快步走出书房,衣袂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他赶到产房,轻轻撩起衣袍,在床边站定,凝视着襁褓中粉嘟嘟的儿子,深邃的眼眸中满是期许,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胡须也随着笑声微微颤动。

    作为一名在史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班彪在撰写《史记后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梳理历史脉络的重要性与艰难。

    他深知,班家数代人对史学的执着,或许将在这个孩子身上迎来新的转机,绽放新的光芒。

    幼年的班固,仿佛一颗破土而出的春笋,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

    刚满9岁,当别的孩子还在街头巷尾嬉笑玩耍时,他便能熟练吟诵诗赋,提笔写作文章。

    在洒满阳光的庭院中,班固常常坐在案前,小脸认真,手中毛笔虽略显稚嫩,却能在竹简上写下灵动的文字,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他的诗作在当地文人雅士间传阅,逐渐在扶风一带小有名气。

    建武二十年,13岁的班固已经崭露头角。

    这一年,王充云游路过扶风,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班家幼子的才名。

    王充怀着好奇与期待,穿过熙熙攘攘的集市,叩响了班家的大门。

    见到班固的那一刻,王充眼中闪过惊喜,他快步上前,用宽厚的手掌拍着班固的脊背,转头对班彪说道:“此儿才思敏捷,对史学见解独到,必记汉事!”

    这句预言,如同一颗种子,在班固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史学的梦想,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与熏陶下,班固对史学的热爱愈发炽热。

    建武二十三年,16岁的班固告别家乡,踏上前往洛阳太学求学的征程。

    洛阳,这座繁华的都城,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巍峨的城门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太学,作为当时的学术圣地,朱门高耸,气势恢宏。

    班固踏入太学的那一刻,就被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

    宽敞的讲堂里,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子们围坐四周,认真聆听。

    藏书阁中,典籍如山,散发着墨香。班固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广泛涉猎各种书籍。

    无论是儒家经典中对道德伦理的阐述,道家学说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还是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九流十家的着作,他都深入研究。

    在太学的日子里,班固学无常师,不拘泥于个别章句的解读,而是注重阐发大义。

    他常常与同窗们围坐在太学的庭院中,激烈地探讨学术问题。

    春日,繁花似锦,他们的争论声在花香中回荡;冬日,雪花纷飞,他们的热情融化了寒冷。

    在一次关于历史兴衰的讨论中,一位同窗认为朝代更替是天命所致,班固却站起身来,慷慨陈词:“历史的变迁,固然有天命的因素,但更离不开人为的努力。前汉的兴衰,便是最好的例证。汉初,高祖刘邦广纳贤才,轻徭薄赋,才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而后期,统治者日益骄奢,导致民不聊生,最终走向衰落。”

    他的观点新颖,论据充分,让在场的同窗们纷纷点头称赞。

    他性情宽和,从不因自己才学出众而骄傲自满,总是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汲取他人的长处,因此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建武三十年,命运的阴霾突然笼罩。

    班彪突然染病,药石无灵,溘然长逝。

    正在太学求学的班固,听闻噩耗,犹如五雷轰顶,手中的书卷滑落在地。

    他顾不上收拾行囊,星夜兼程赶回扶风奔丧。

    灵堂内,白色的帷幔随风飘动,班固跪在父亲的灵前,泪水浸湿了衣衫。

    守孝期间,班固在整理父亲的遗稿《史记后传》时,发现这部书稿虽有一定价值,但内容过于简略,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载不够详实,人物刻画也不够丰满。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他决定在父亲的基础上,编撰一部更加完整、系统的汉代史书,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然而,在当时,私自撰写国史是重罪,班固的举动很快被人告发。

    官兵如狼似虎地闯入班家,手持利刃,将班固逮捕入狱,书稿也被查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昏暗的牢房里,班固蜷缩在角落,心中充满了绝望。

    潮湿的地面散发着阵阵腐臭,老鼠在角落里窜来窜去。

    弟弟班超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

    他深知哥哥的志向和才华,绝不能眼睁睁看着哥哥蒙冤。

    班超四处奔走,多方打听,拜访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最终决定上书汉明帝,详细说明了班固着书的意图,为哥哥辩白。

    汉明帝审阅了班固的部分书稿后,被他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明帝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书稿,连连点头:“此人文笔不凡,对历史的见解深刻,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

    明帝不仅释放了班固,还任命他为兰台令史,让他与其他史官共同编撰《世祖本纪》。

    班固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倍加珍惜。

    每天,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兰台,班固就已来到这里,打开厚重的典籍,查阅资料。

    他仔细地翻阅着每一页竹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疑问,便四处请教。

    兰台的老吏们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打动,纷纷为他提供帮助。

    夜晚,当别人都已入睡,他还在烛光下奋笔疾书,思考着如何将历史事件准确地呈现出来。

    烛火摇曳,他的身影在墙壁上忽明忽暗。

    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班固很快便撰成《世祖本纪》,并因出色的表现升为郎,典校秘书。

    随着对洛阳的深入了解,班固发现,关中许多前汉遗老仍对西都长安念念不忘,盼望朝廷迁回长安。

    这些遗老们常常聚在长安会馆,感叹长安的繁华,抱怨洛阳的简陋。

    为了平息迁都之论,班固仿效前汉司马相如、东方朔,精心构思,写下了《两都赋》。

    在赋中,他以华丽的辞藻、严谨的结构,盛赞洛阳建制的完美,从历史的角度,警示众人不要重蹈前汉荒淫、奢侈的覆辙。

    开篇描写洛阳时,他写道:“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这篇赋呈上后,得到了明帝的高度赞赏,在朝堂上下引起了轰动。

    大臣们纷纷传阅,称赞班固的才华。

    班固也因此逐渐受到皇帝的信任,在京城声名远扬。

    永平九年,班固将自己撰写的《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呈给明帝。

    明帝坐在龙椅上,认真审阅,不时点头。

    审阅完毕后,明帝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同意让他继续撰写《汉书》。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班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汉书》的编写中。

    为了收集资料,他不辞辛劳,四处走访。

    他穿梭在洛阳的大街小巷,与当地的老人交谈,聆听他们讲述先辈们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村落,他遇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经历的一场战争,班固听得入神,详细地记录下来。

    他前往藏书阁,查阅大量的典籍和档案,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待就是一整天。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反复斟酌,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为了考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他甚至会翻阅十几本不同的典籍,直到找到确凿的证据。

    汉章帝即位后,更加喜爱风雅文章。

    班固凭借出色的才华,更受赏识。

    他多次被邀请进入皇宫内室读书,与皇帝一同探讨学术问题。

    每当章帝外出巡狩,班固便会精心构思,写好颂扬的赋献上。

    在一次巡狩中,班固看到壮丽的山河,灵感迸发,写下了一篇气势磅礴的赋。

    章帝读后,龙颜大悦,对班固的才华赞不绝口。

    朝廷举行重大会议,章帝也会命班固出面问难公卿大臣,公开辩论。

    在一次关于盐铁专卖的辩论中,班固引经据典,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盐铁专卖的利弊,让在场的大臣们心服口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班固对自己的地位渐渐感到不满。

    班家两代人为东汉服务,而他却仅仅担任一个郎的职位。

    这种落差让他内心郁闷,为了排解心中的不快,班固仿效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写下了《宾戏赋》,聊以自慰。

    在赋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主人逌尔而笑曰:‘若宾之言,所谓见世利之华,暗道德之实,守窔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曩者王涂芜秽,周失其御。侯伯方轨,战国横骛。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虎争。游说之徒,风飑电激,并起而救之。其余猋飞景附,霅煜其间者,盖不可胜载。当此之时,搦朽摩钝,铅刀皆能一断。是故鲁连飞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顾眄而捐相印也。夫啾发投曲,感耳之声,合之律度,淫蛙而不可听者,非韶夏之乐也;因势合变,偶时之会,风移俗易,乖忤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