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29章 王莽
    西汉竟宁元年,长安未央宫的椒房殿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汉元帝刘奭的生命,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悄然消逝。

    消息传出,整个宫廷瞬间陷入混乱,哭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

    王政君,这位新寡的皇后,泪水如决堤之水,模糊了双眼,心中满是无尽的悲痛。

    然而,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王氏家族的命运,此刻全系于她一人之手。

    就在众人慌乱之时,年仅十四岁的王莽,穿过重重宫门,匆匆赶来。

    他身形清瘦,一袭素色麻衣,在灯火摇曳中显得格外醒目。

    眼神中透着一股远超常人的坚毅,步伐沉稳有力。

    看到姑姑王政君,王莽扑通一声跪下,声音坚定地说道:“姑姑,阿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王氏一族的期望!”

    王政君看着眼前这个懂事的侄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轻轻点了点头。

    在西汉末年的外戚王氏家族中,王莽的家庭显得格外寒微。

    父亲王曼早逝,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少年的肩上。

    然而,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打倒王莽,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那破旧的屋子,王莽便早早起床,捧起《礼记》,逐字逐句地研读,朗朗书声在狭小的院子里回荡。

    夜晚,月光洒在破旧的书桌上,他依然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忘却了时间。

    蚊虫叮咬,他浑然不觉;寒风刺骨,他依旧专注。

    为了求学,王莽拜沛郡的陈参为师。

    陈参学问渊博,对学生要求也极为严格。

    在陈参的教导下,王莽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养成了谦逊有礼、勤奋努力的品德。

    在课堂上,他总是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们激烈讨论;课后,他主动帮老师整理书籍,打扫教室。

    在家族中,其他叔伯兄弟过着奢靡的生活,整日花天酒地、纵情声色。

    他们身着华丽的丝绸,佩戴着珍贵的玉佩,出入车马随从成群。

    而王莽却截然不同,他穿着朴素的粗布麻衣,生活节俭,一心扑在学业和家族事务上。

    他悉心照料年迈的母亲,亲自为母亲熬药、做饭,陪母亲聊天解闷;对守寡的嫂子关怀备至,帮助嫂子操持家务,教导侄子读书识字。

    他还时常拜访族中的长辈,虚心请教,认真聆听他们的教诲。

    王莽的这些行为,赢得了族中上下的一致赞誉,名声也逐渐传播开来。

    一次,伯父王凤病重,王莽日夜守在床前,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

    他亲自为伯父煎药,每一碗药都要仔细品尝,生怕药的温度不合适,或是药效不佳。

    夜晚,他和衣而眠,只要伯父稍有动静,他便立刻起身查看。

    王凤深受感动,在临终前,特意向王政君举荐了王莽,希望能给这个懂事的孩子一个机会。

    就这样,王莽踏上了仕途,担任了黄门郎。

    随着汉成帝的日益昏庸,朝堂上的局势愈发混乱。

    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相互争斗,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王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

    他洞察到汉成帝对赵飞燕姐妹的宠爱,以及这背后隐藏的危机。

    于是,王莽表面上对赵飞燕姐妹恭敬有加,时常送上珍贵的礼物,陪她们聊天解闷;暗中却在寻找机会,削弱赵氏家族的势力。

    他收集赵氏家族的罪行证据,等待合适的时机揭露。

    绥和元年,王莽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大司马。

    然而,好景不长,汉哀帝即位后,傅太后、丁太后一族迅速崛起。

    他们排斥王氏家族,打压王莽的势力。王莽被迫隐居封地。

    在封地的日子里,王莽并没有消沉,他密切关注着朝堂的动向,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他每日读书、思考,总结自己在朝堂上的经验教训,同时与当地的贤士交流,扩大自己的人脉。

    元寿元年,汉哀帝突然召回王莽。王莽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回到长安后,迅速展开行动。

    元寿二年,汉哀帝驾崩,王莽联合王政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缴了董贤的印信。

    董贤惊恐万分,当天便自杀身亡。随后,王莽在众人的举荐下,再次担任大司马。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决定扶立年幼的中山王刘衎为帝,即汉平帝。

    刘衎即位后,王莽开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

    他拉拢大司徒孔光,孔光在朝堂上德高望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王莽举荐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要职,从而控制了孔光。

    对于那些反对他的人,王莽毫不留情,罗织罪名,将他们一一铲除。

    红阳侯王立是王政君的亲弟弟,王莽担心他会阻碍自己的计划,便以公正为名,迫使王立离开都城,回到封地。

    汉平帝元始元年,塞外蛮夷进献了白毛雉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莽得知后,心中暗自欣喜,他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王莽禀明王政君,将白毛雉鸡进献宗庙。

    白毛雉鸡在古代被视为祥瑞之兆,象征着周公辅佐周成王的盛景。

    王莽借此邀功请赏,在多次假意推辞后,接受了太傅和安汉公的封号。

    然而,王莽并不满足于此,他的野心愈发膨胀。

    为了进一步收揽权力,王莽暗示大臣上奏,称皇帝年幼,政务繁杂,王政君年事已高,除了封爵位的事情需上报外,其余事务都可由安汉公和四辅评议决断。

    王政君并未察觉到王莽的野心,便同意了这一建议。

    从此,王莽的权力与日俱增,几乎与皇帝无异。

    元始四年,王莽的女儿王氏被立为汉平帝皇后。

    这一举措,不仅让王莽的地位更加稳固,也让他的野心更加昭然若揭。

    同年,王莽称“宰衡”,享受极高的礼遇。

    次年,朝廷正式加赐王莽“九锡”。

    “九锡”在古代是天子对大臣的最高赏赐,得到“九锡”,意味着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

    此时的王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登上皇位。

    元始五年,汉平帝突然病重。

    关于汉平帝的死因,民间流传着各种说法,有人说王莽为了篡位,在汉平帝的酒中下了毒;也有人说汉平帝是自然病逝。

    但无论真相如何,汉平帝的死,都为王莽篡位提供了契机。

    汉平帝死后,王莽借口汉元帝的子孙已无合适人选,而汉宣帝的曾孙们都已长大成人,不易控制,于是选择了汉宣帝玄孙中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

    王莽则自称“假皇帝”,代行皇帝之职。

    居摄元年,安众侯刘崇和张绍率领同族人进攻宛城,试图反抗王莽的独裁统治。

    然而,他们的力量太过薄弱,很快就失败了。

    此后,东郡郡长翟义也发动起义,拥立刘信为帝,自封大司马兼柱天大将军。

    翟义发布檄文,声讨王莽的罪行,檄文传遍各地,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王莽惊恐万分,亲自率军镇压。

    经过一番激战,起义最终被平息。

    镇压起义后,王莽的篡汉之心愈发明显。

    初始元年,王莽利用伪造的“符瑞”,宣称“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

    在众人的“劝进”下,王莽终于撕下了伪装,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

    新朝建立后,王莽开始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措施,试图挽救西汉末年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在经济方面,王莽实行王田私属制,将天下田更名为“王田”,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

    同时,规定一户人家中男丁少于八人而田地超过九百亩的,需将多出来的田地分给邻里乡党。

    原本没有田地的人,可以按照制度获得田地。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民的权益。

    但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

    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他们想方设法抵制政策的执行,隐瞒土地数量,贿赂官员。

    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又强迫百姓交出土地,导致诏令实施不彻底。

    最终,在始建国四年,王莽不得不宣布废除这一政策。

    始建国二年,王莽颁布五均赊贷法,后发展为六筦。

    在长安、洛阳等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负责掌控市场物价和赊贷。

    同时,国家对盐铁、山泽税和五均赊贷实行垄断。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物价,打击商人的暴利行为。

    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赊贷逾期不还的处罚过重,许多百姓因无法偿还债务而倾家荡产。

    官员们在执行过程中,也趁机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激化了社会矛盾。

    币制改革是王莽经济改革中最为频繁的一项。

    居摄二年,王莽改铸货币,错刀一枚值五千,契刀一枚值五百,大钱一枚值五十,与五铢钱同时流通。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除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更改为金、银、龟、贝、钱、布,命名为“宝货”。

    由于币种过多,换算复杂,使用不便,很快就被废除。

    天凤元年,王莽再次进行币制改革,重新审核金、银、龟、贝的价值,废除大、小钱,改为货、布。

    这四次币制改革,都带有掠夺剥削的色彩,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百姓苦不堪言。

    在政治方面,始建国四年和天凤四年,王莽分别进行了两次列土分封,在全国建立了两千多个大小不等的封邑。

    然而,受封仪式结束后,王莽却以“图簿未定”为借口,迟迟不向诸侯授予国邑。

    这使得诸侯生活困窘,甚至有人不得不受雇替别人做工。

    新莽政权因此失去了公卿贵族的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