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4章 李典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兖州山阳郡钜野县的李氏庄园内,一声婴啼划破晨雾。

    新生男婴取名李典,字曼成,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在儒学典籍中长大的少年,日后会成为曹魏阵营中兼具智略与德行的传奇将领。

    李氏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山阳望族,至东汉中期已形成"耕读传家,文武兼修"的门风。

    李典的祖父曾任济阴郡丞,精研《春秋公羊传》,家中藏书逾万卷;叔父李乾则迥异于文人先祖,少时好游侠,善使强弩,熹平年间于钜野聚宾客数千人,形成地方武装。

    这种"儒为体,武为用"的家族传统,在李典身上打下深刻烙印——他三岁起随族叔读《孝经》《论语》,七岁能诵《诗经》名篇,九岁开始研习《孙子兵法》,同时每日随门客练习骑射,少年时便已能开二石之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天下大乱。

    时年十四岁的李典目睹叔父李乾率部归附曹操,开启李氏家族的政治抉择。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兖州空虚,吕布乘虚而入。

    李乾在钜野遭遇吕布部将薛兰劝降,史载其"裂帛书‘忠’字于胸,引刀自刎",以死明志。

    堂兄李整接管部众时,李典已随族中长者参与军事会议,常于地图前指陈攻防要略,令诸将惊叹"此子有古良将之风"。

    建安元年(196年),李整病卒,十八岁的李典临危受命。

    曹操召见这位少年将领时,见其"长身玉立,儒冠博带,腰间悬剑却无杀伐之气"

    ,不禁发问:"闻卿好《左氏春秋》,可通兵略乎?"

    李典从容对曰:"昔穰苴以《司马法》整军,孙武以《春秋》大义论兵,典虽不敏,愿以仁为锋,以义为刃。"

    曹操抚掌称善,即日拜其为颍阴令,兼领部曲。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的兖州拉锯战进入白热化。

    五月,吕布屯兵濮阳,其部将薛兰、李封据守钜野,互为犄角。

    曹操率军攻钜野,吕布亲率五千精骑来援。

    时李典初掌部众,奉命率千余骑绕后袭击吕布粮道。

    据《三国志·李典传》注引《山阳先贤传》载,李典夜观星象,见"心宿南移,太白犯垒",判断吕布必于寅时移营,遂于钜野西南的柳林设伏。

    凌晨时分,吕布粮队果然经此,李典以火攻焚烧粮车,继而率骑兵冲击,斩敌首三百余级,缴获战马二百匹。

    此役不仅解钜野之围,更迫使吕布因缺粮退军,为曹操收复兖州奠定基础。

    战后曹操置酒庆功,特赐李典"关内侯"爵位,时人皆谓"曼成弱冠,已胜百战之将"。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李典率部从征,负责攻略徐州北路。

    十月,兵临彭城城下,吕布部将侯成据城坚守。

    李典观察城防,见护城河冰面初结,乃于深夜命士卒以稻草铺冰,悄然登城。

    《魏书》记载:"典亲冒矢石,手刃敌将二人,破城东门,纵火为号。"

    曹操主力趁机入城,侯成被俘。

    此战后,李典又率军连克萧县、相县,切断吕布西逃之路,最终促成下邳城破、吕布授首。

    战后论功,曹操赞其"勇而有谋,可当方面之任",迁为离狐太守,食邑增至六百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遣大将高览、张合猛攻曹军营垒,同时命别将韩荀率万人袭扰曹军西路粮道,企图截断许昌与官渡的联络。

    李典临危受命,与程昱共掌水军,镇守孟津渡口。

    时曹军粮草皆经黄河运输,韩荀于北岸设营,以投石车攻击运粮船。

    李典观察多日,发现袁军"昼间戒备森严,夜间懈于巡哨",遂于八月十五夜,率五千精兵乘楼船渡河,以火箭焚烧袁军营寨,韩荀死于乱军之中。此役确保曹军粮道畅通,曹操在《劳李典令》中称:"微子之力,吾将饿死于官渡矣。"

    建安七年(202年),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屡犯曹操边境。

    曹操以夏侯惇为都督,于禁为先锋,李典为护军,率军三万南征。

    九月,曹军进至博望坡,与刘备军相遇。

    刘备见曹军势大,采纳徐庶之计,佯装败退,烧毁营地后撤至博望坡深处。

    夏侯惇登高了望,见"敌营烟火冲天,旗帜散乱",认定刘备"怯战而逃",

    欲率轻骑追击。

    李典察勘地形,见南道"两山夹峙,林木茂密",

    急谏曰:"兵法云‘归师勿遏,穷寇莫追’,

    况此道险狭,若贼设伏,我军必败。"然夏侯惇素轻李典"书生用兵",

    冷笑曰:"竖子何知!吾追贼数十里,未见一兵一卒,彼已胆裂矣!"

    于禁亦附和:"不趁势破敌,更待何时?"

    李典力争曰:"昔庞涓死于马陵,任尚败于冀北,皆因轻敌冒进。愿都督三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侯惇拂袖而起:"护军但守辎重,破贼之事,不劳君忧!"

    夏侯惇率两万步骑追击二十里,果入埋伏。

    刘备令关羽、张飞率伏兵从两侧杀出,以火攻阻断退路,曹军顿时大乱。

    夏侯惇左冲右突,不得脱身,士卒死者相枕藉。

    危急时刻,李典一面命部将乐进固守辎重营,一面亲率五千精骑绕道博望坡东侧,从刘备军背后突击。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典"执槊当先,呼声震野,连破敌阵三重",最终与夏侯惇部会合,且战且退,直至黄昏方脱离险境。

    此役曹军折损七八千人,唯李典所部伤亡不足百,曹操闻之,特遣使赐李典"黄金五百斤,绢千匹",并手书曰:"博望之败,非战之罪,卿临危不乱,真良将也。"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西征汉中,孙权趁机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合肥守军仅七千,主将为张辽、乐进、李典,而三人素存芥蒂——张辽本为吕布旧部,曾于兖州之战中射杀李典族弟李祢;乐进则因李典"儒将"身份屡加轻视,三人"每会议,言语多相忤"。

    曹操临行前密函护军薛悌,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张辽持函犹豫,深知与李典不和,恐难协同。

    李典察其神色,慨然曰:"典尝闻‘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昔蔺相如屈身于廉颇,只为赵国安危。今贼寇入境,正我等效死之时,岂可为私怨误国家大事!"

    遂主动向张辽请战:"愿听将军调度,虽死无恨!"

    张辽动容,执其手曰:"曼成高义,辽不如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军抵合肥城下。

    张辽、李典趁其立足未稳,率八百死士夜袭。

    李典亲率二百锐卒为前锋,手持改良版"神臂弓",于距吴军大营百步外齐射,瞬间撕开缺口。

    史载李典"箭无虚发,所中皆披甲要害",连杀吴军都尉三人。

    张辽率军紧随其后,直扑孙权麾盖,李典则分兵攻击吴军两翼,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混战中,李典见孙权躲入高坡,急呼:"贼帅在此!"

    士卒奋勇向前,几乎生擒孙权。

    此役从凌晨战至正午,吴军"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孙权被迫退至濡须口,长叹:"张辽、李典,真天人也!"

    合肥之战后,张辽亲至李典营中致谢,置酒言欢。

    乐进亦惭其往日倨傲,遣使送铠甲马匹。

    李典皆笑而受之,曰:"吾三人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日破贼,皆明公威德,岂谋一人之功?"

    曹操闻之,欣然作《三将令》,赞其"义忘私隙,古之罕有",并擢升李典为破虏将军,假节钺。

    李典治兵,迥异于曹魏其他将领。

    他在军中设立"崇文堂",每月朔望邀儒者讲学,亲率将校听讲。

    据《魏略》记载,其部"行伍之间,常闻诵读之声",士卒皆能背诵《孝经》《军谶》。

    遇有伤亡士卒,李典必亲至灵前祭奠,手书祭文,以儒家礼制厚葬。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之战后,李典收容流民万余人,于汝南设立"屯田学舍",使耕战之士亦能读书识字,时人称其部为"儒军"。

    建安十年(205年),李典做出惊人之举——请求将家族部曲及治下百姓一万三千余人迁徙至邺城。

    此举看似"自断根基",实则蕴含深远考量。

    时曹操正着力削弱地方豪强,李典此举既表忠诚,又避免家族卷入兖州士族与曹氏的潜在冲突。

    曹操大喜,亲至邺城东门迎接李氏族人,执李典手曰:"卿此举,胜十万雄兵远矣!"迁徙过程中,有族老埋怨"背井离乡",

    李典耐心解释:"方今天下未定,我等若拥兵据郡,难免遭猜忌。今举族归附,上可报明公之恩,下可保宗族之安,何乐而不为?"

    其深明大义如此。

    李典虽为武人,却与孔融、王粲等名士往来密切。

    孔融曾作《李曼成赞》,称其"武能安邦,文能经世,吾未见其比也"。

    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李典驻军许昌时,常于府邸举办诗会,"酒酣耳热之际,辄援琴鼓《广陵散》,音节清越,闻者忘俗"。这种跨界交往,在重武轻文的曹魏阵营中独树一帜。

    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合肥之战硝烟未散,李典突染重疾。

    据《华佗别传》记载,其症状为"胸膈痞闷,咳血不止",疑似肺疾。

    曹操闻讯,急遣华佗弟子樊阿前往诊治,然回天乏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李典病逝于合肥军中,时年三十六岁。

    临终前,他手书遗表:"典本微末,蒙明公厚恩,得列将位。

    今壮志未酬,深以为恨。愿吾子祯以忠孝为本,勿慕荣利,勿竞权势,唯效犬马之劳于国家。"

    曹操闻讣,"流涕三日",追赠李典为"都亭侯",谥号"愍",取"慈仁短折"之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