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0章 邓艾
    东汉末年,邓艾出生于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的一个贫苦农家 。

    彼时天下大乱,灾荒频仍,幼年丧父的邓艾,在战乱与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

    他的童年充斥着饥饿与劳作,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便要牵着家中那头羸弱的老牛,走向村外的荒野放牛。

    在其他孩子追逐嬉戏时,邓艾却常常坐在高高的土坡上,望着远处蜿蜒的河流与起伏的山峦出神。

    他虽身处困顿,心中却始终怀揣着远大志向,在放牛的间隙,他常常通过观察山川地形,模拟排兵布阵,对兵法与地理的浓厚兴趣在幼小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推行大规模屯田政策,这成为邓艾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在各地广设屯田区,招募流民垦荒。

    邓艾因识文断字,在众多农户中脱颖而出,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开始了他与屯田的不解之缘。

    然而,这份看似改变命运的工作,最初却并未给邓艾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

    他被分配到偏远的屯田区,担任低级的稻田守丛草吏,每日的工作不过是看守稻田,驱赶偷食稻谷的鸟兽。

    但邓艾并未因低微的职位而气馁,反而将其视为学习与积累经验的机会。

    在担任稻田守丛草吏的日子里,邓艾展现出远超常人的专注与钻研精神。

    他仔细观察屯田区的土壤质地、水源分布,研究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还经常与老农们交流种植经验。

    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他发现屯田区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典籍,结合实际情况,多次向上级提出改进屯田的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涉及水利工程的修建,如开凿水渠、疏通河道,以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土地开垦的规划,如合理划分耕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以及粮草运输的优化,如设计更便捷的运输路线,减少运输损耗等多个方面。

    邓艾的这些建议虽然在当时并未立即引起重视,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见解,逐渐在屯田区小有名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出色的表现,他被提拔为典农功曹,负责协助管理屯田事务。

    这一晋升让邓艾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屯田工作中,亲自指挥水利工程的建设,带领屯田民开垦荒地。

    在他的努力下,屯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不仅满足了当地驻军的需求,还为曹魏政权输送了大量粮草,邓艾也因此在屯田系统中崭露头角。

    正始(240—249)初,邓艾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机遇。

    他被推荐到洛阳呈报事务,得以面见时任太尉的司马懿。

    这次会面,彻底改变了邓艾的命运。

    在与司马懿的交谈中,邓艾沉着冷静,凭借对屯田事务的深刻见解、对军事形势的独到分析,以及对曹魏政权战略布局的清晰认知,令司马懿大为赏识。

    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历经数朝,阅人无数,却被邓艾的才华所折服。

    他深知邓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遂将其征召为太尉府掾属,后又升任尚书郎,邓艾由此进入曹魏政权的核心圈层,开始参与更为重要的军政事务。

    在担任尚书郎期间,邓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当时,曹魏与蜀汉对峙于西线,战事频繁。

    邓艾敏锐地意识到,陇右地区(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地区)不仅战略位置重要,其农业发展潜力更是不容忽视。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主动请求前往陇右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邓艾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遍了陇右的每一个角落。

    他详细记录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源分布,与当地百姓和官员深入交流,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数月的实地考察,邓艾绘制出详细的地形、水利图,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屯田方案。

    他向朝廷建议,在陇右大规模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同时加强军事防御设施的建设。

    他指出,通过屯田,可以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减少从内地运输粮草的成本和风险;兴修水利则能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加强军事防御设施建设,可有效抵御蜀汉的进攻,保障屯田区的安全。

    朝廷经过慎重考虑,采纳了邓艾的建议,并任命他负责具体实施。

    邓艾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亲自指挥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广漕渠等。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力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

    但邓艾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他多方筹集资金,聘请专业的水利技术人员,合理调配劳动力,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使陇右地区的大片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粮草储备充足,为曹魏在西线的军事防御和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也为后来对抗蜀汉的多次战役奠定了物质基础。

    嘉平元年(249年),蜀汉大将军姜维趁曹魏政权内部权力更迭、政局动荡之机,出兵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

    邓艾随征西将军郭淮前往抵御。

    这是邓艾首次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崭露头角。

    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邓艾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通过对情报的分析和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准确把握姜维的进攻意图。

    他认为,姜维此次出兵,意在夺取雍州的战略要地,切断曹魏与陇右地区的联系。

    于是,他建议郭淮分兵驻守重要据点,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态势,自己则率一部兵力在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设伏。

    当时,许多将领对邓艾的判断持怀疑态度,认为姜维不会舍近求远,进攻洮城。

    但邓艾坚持己见,他向众将解释道:“洮城是陇右的战略要地,一旦被蜀军占领,陇右将危在旦夕。姜维此人足智多谋,必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事实证明,邓艾的判断完全正确。

    当姜维果然率军奔袭洮城时,邓艾早已严阵以待。

    他指挥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对蜀军发起突然袭击。

    蜀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

    邓艾乘胜追击,大败蜀军,成功击退了姜维的进攻,因功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又升任城阳太守。

    此后,邓艾多次与姜维交战,在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侯和(今甘肃临洮东南)等战役中,屡屡挫败姜维的攻势。

    在与姜维的交锋中,邓艾逐渐摸清了蜀军的作战特点。

    他深知姜维军队善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且蜀军士兵多为蜀地子弟,熟悉地形,作战勇猛。

    针对这些特点,邓艾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战术。

    他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边境地区的百姓和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使蜀军得不到补给;同时,他诱敌深入,故意放弃一些次要据点,将蜀军引入预设的战场,然后利用有利地形,分割包围蜀军。

    在段谷之战中,邓艾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下伏兵。

    当姜维率军进入伏击圈后,邓艾一声令下,伏兵四起,蜀军顿时大乱。

    邓艾指挥军队四面围攻,蜀军伤亡惨重,大败而逃。

    在侯和之战中,邓艾则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消耗蜀军的士气和粮草。

    姜维多次挑战,邓艾都不为所动。最终,蜀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不得不撤军。

    邓艾抓住时机,率军追击,再次给蜀军以沉重打击。

    通过这些战役,邓艾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力量,稳固了曹魏在西线的防御态势。

    他也因战功卓着,不断升迁,成为曹魏西线防御蜀汉的核心将领。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兵分三路:钟会率主力从斜谷、骆谷直取汉中;诸葛绪率军截断姜维退路;邓艾则率领三万余人从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姜维的军队。

    战争初期,姜维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摆脱诸葛绪的拦截,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

    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钟会大军久攻不下,粮草供应逐渐紧张,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一度有撤军的打算。

    在此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偷渡阴平。

    阴平道是一条位于崇山峻岭之间、鲜为人知的险峻小路,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通行极为困难。

    这条道路在当时几乎被人遗忘,只有当地的一些山民偶尔会通过此道进行小规模的贸易活动。

    邓艾认为,若能率领一支奇兵从此道偷渡,绕过剑阁天险,直插蜀汉腹地,便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蜀汉以致命一击。

    他向司马昭上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分析了偷渡阴平的可行性和战略意义。

    司马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邓艾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筹备此次行动。

    他从自己的军队中挑选出两万余精兵,这些士兵都是身强力壮、作战经验丰富且敢于冒险的勇士。

    邓艾亲自向他们说明此次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励士兵们的士气。

    出发前,邓艾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让士兵们适应山地行军和恶劣的环境。

    公元263年10月,邓艾率领军队从阴平出发。

    一开始,道路还算勉强可行,但随着深入山区,道路愈发艰险。

    他们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粮食短缺、道路崩塌、悬崖峭壁等问题接踵而至。

    由于阴平道长期无人维护,许多路段已经被杂草和树木覆盖,军队不得不一边砍伐树木,开辟道路,一边艰难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