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72章 姜维
    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在凉州汉阳郡冀县,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姜家为这个孩子取名为“维”,字伯约。

    姜家是天水大姓,父亲姜冏担任天水郡功曹,为官宦之家,底蕴深厚,这使得姜维自幼便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

    彼时的凉州,尚武成风,又与羌胡杂居,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塑造着姜维的性格。

    自小,他不仅识字读书,还对郑玄经学产生浓厚兴趣,常常沉醉其中,乐学不倦,家族中都称赞他天赋异禀、灵气十足 。

    同时,在习武氛围的熏陶下,姜维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十岁时,便能与当地名士辩经、与勇卒斗武、与智士论谋,声名渐渐在冀县传开,汉阳郡上下皆知其名。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出兵汉中征讨张鲁,此举引发凉州动荡。

    马超、韩遂等关西军阀误以为曹操意在凉州,于是马超联合十部共十万人马起兵反曹。

    马超为拉拢韩遂,甚至说出“如今,马超弃父,以韩将军为父。

    韩将军亦当弃子,以马超为子”这般话语,关中联军推举韩遂为都督,随即东进,屯聚于渭河、潼关,与曹操对峙。

    马超兵强马壮,曹操一时难以攻克,最后用娄圭之计,筑沙为城,渡过渭水,又施离间计,成功分化关中联军,取得渭南之战的胜利。

    但马超并未就此罢休,没多久便再度卷土重来,率领诸戎渠帅起兵凉州,陇上诸郡县纷纷响应,张鲁也派大将杨昂相助。

    他们集结万余人,围攻凉州刺史韦康于冀城。

    冀城自正月坚守至八月,久攻不下。

    姜冏身为郡功曹,为护卫郡城,最终战死沙场。

    尽管后来援军不至,韦康与汉阳太守无奈开城投降,却仍被马超下令处死,马超此举激起了凉州豪族和百姓的强烈不满。

    此时,年仅十二岁的姜维,突遭丧父之痛,满心都是为父报仇的念头,当即要领家中士兵投身战场。

    母亲恸哭阻拦,声泪俱下地说:“儿啊,汝父阵亡,汝怎能再上战场,叫为娘如何是好!你父为汉室,为百姓身死,死得其所,而你是吾儿,为了母亲,你不能去啊!”

    姜维望着悲痛欲绝的母亲,冷静下来,意识到不能做无谓的牺牲,他决心继父之志,隐忍等待时机 。

    姜冏为国战死,朝廷为表彰其功绩,赐官姜维为中郎,参本郡军事。

    年少的姜维就这样成为本郡中郎,领家中私兵五十投身郡内事务。

    郡守新故,由从事暂代太守之权,因姜冏的缘故,姜维顺理成章得到众人信任,又因其参本郡军事,被赋予了百人兵权。

    初入官场的姜维,坐在郡治所殿中末位,深知自己人微言轻,虽从未从政,但他勤奋好学,不懂就向家族中的官员们求教,暗暗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对百姓和郡县有用的汉臣。

    马超占据冀县后,赵衢、赵宽等大族表面安抚马超,稳定郡县百姓,实则暗中与姜叙、杨阜、赵昂等人联合,准备起兵对抗马超。

    这一年冬天,曹操下令夏侯渊西征。马超犹豫不决,赵衢趁机劝说马超出战卤城,称其不过是螳臂当车,马超亲自出战定能轻易取胜。

    姜维坐在后方,默默听着这一切,心中隐隐担忧姜叙等人不是马超的对手。

    马超最终同意出战,率领凉州将士出城。

    姜维与众官员送别马超部曲,待他们走远,赵衢等人突然发难,将马超部下砍杀,紧闭城门。

    姜维这才明白这是赵衢等人提前商议好的计策,不禁佩服他们的果敢。

    此时冀城将士纷纷奔赴城墙守卫,士人百姓也慷慨激昂,誓要守护家园。

    姜维作为参军事的中郎,又是姜家之人,主动承担起组织乡勇护城的重任,他领二百人坚守城门。

    数日之后,姜维在城门楼上换防,远远望见远处旌旗挥动,一支黑色骑军长线行来,他立刻意识到是马超大军回城,赶忙让侍从去禀报,同时冷静思考应对之策。

    他明白,守城将士若不开城门,马超必定起疑;若开城门,马超的铁骑会迅速冲入。

    稍作思索后,姜维果断下令将士架起弓弩,伏于城墙垛后准备迎敌,凭借冀城城高池深,拖延时间等待大军支援。

    城下的城门营迅速行动起来,带着守城器械攀上城头,井然有序地开展战备。

    姜维虽是初次作战,但看到将士们训练有素,心中稍安,他深知自己作为临时统领,绝不能慌乱,首要任务就是拖延时间。

    马超大军渐近,战马奔腾卷起尘土飞扬,旌旗猎猎,气势汹汹。

    但姜维镇定自若,指挥着将士们沉着应对,在他的带领下,守城将士们成功抵御了马超的首轮攻击,坚守住了冀城,等待着后续战局的变化,而这也是姜维军事生涯的初次亮相,初露锋芒的他,在这片乱世中,即将踏上更为波澜壮阔的征程 。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蜀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震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姜维时任天水郡参军,随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视。

    马遵听闻诸县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连夜逃往上邽。

    姜维察觉后,连忙追赶,却被城门阻拦,无奈之下,他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他入城。

    在走投无路之际,姜维最终投降了蜀汉。

    诸葛亮见到姜维后,对他的才识和胆略大为赞赏,称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将他视为可堪大用的人才。

    姜维归蜀后,被任命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年仅二十七岁的姜维,在蜀汉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此后,姜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参与多次北伐。

    在北伐过程中,他不仅学习到了诸葛亮精妙的军事谋略,还深刻领悟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信念,这也成为他日后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目标。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姜维随大军出征。

    此次北伐,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与魏军对峙于祁山。

    曹魏派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军抵御蜀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

    诸葛亮为诱敌出战,多次派人挑战,甚至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不为所动。

    姜维在这场战役中,参与了蜀军的军事谋划,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虽未改变司马懿坚守的策略,但他的才华进一步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谷,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

    这一次,诸葛亮分兵屯田,作长久驻扎之计,试图打破司马懿的坚守策略。

    姜维始终跟随在诸葛亮身边,协助处理军务。

    然而,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蜀军秘不发丧,姜维等将领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有条不紊地组织退兵。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死讯后,派兵追击,姜维让杨仪反旗鸣鼓,做出反击的态势,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诈死诱敌,不敢贸然追击,蜀军得以安全撤回汉中,这便是着名的“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诸葛亮的离世,对蜀汉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对姜维而言,更是失去了一位良师和引路人。

    但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决心在蜀汉继续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尽管前路布满荆棘,他却毫不退缩,带着诸葛亮的期望和自己的信念,在蜀汉的土地上,继续践行着那看似遥不可及却又无比坚定的理想。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政大权逐渐落入蒋琬、费祎手中。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衣钵传人,虽有北伐之志,却因蒋琬、费祎主张保境安民,多次受到掣肘。

    蒋琬执政期间,将军事重心放在防守上,同时试图从水路进攻曹魏,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姜维曾多次提出率军北伐的建议,蒋琬虽未完全拒绝,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是让姜维率领偏师西进,与羌人联合,骚扰曹魏边境。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姜维随蒋琬进驻汉中,开始小规模的北伐行动。

    他率领一支偏师,进攻曹魏的陇西地区,试图与当地的羌人部落联合,扩大蜀汉的势力范围。

    姜维凭借着自己对羌人的了解和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说服了部分羌人部落,与他们达成合作。

    在与曹魏军队的交战中,姜维灵活运用战术,多次取得胜利,斩杀了曹魏的一些将领,缴获了不少物资,让曹魏在陇西地区的统治受到一定冲击。

    此次北伐,虽然规模不大,但姜维在战场上的表现,让蜀汉朝廷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为他日后更大规模的北伐积累了经验。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病重,费祎开始全面主持蜀汉军政事务。

    费祎对姜维的北伐行动限制更为严格,每次只给他不超过一万人的兵力。

    尽管如此,姜维依然没有放弃北伐的信念,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率军出征。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曹魏境内的羌胡部落发动叛乱,姜维趁机出兵接应,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在洮西展开激战。

    在这场战役中,姜维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敌军的弱点,与羌胡联军紧密配合,成功击败了郭淮的军队,斩杀了曹魏的将领徐质,收复了部分失地。

    洮西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蜀汉军民的士气,也让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

    然而,费祎遇刺后,姜维终于得以独掌军权,他开始大规模地组织北伐行动。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率领数万人马北伐,与魏将陈泰、邓艾在洮西展开决战。

    姜维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将陈泰的军队引入洮西的有利地形,然后发起猛烈攻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