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83章 刘封
    在波谲云诡的三国乱世,英雄豪杰如星河璀璨,刘封却以独特而悲怆的轨迹,在蜀汉历史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命运跌宕起伏,从初入刘备麾下的意气风发,到最终自刎谢罪的凄凉结局,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个人的一生,也在蜀汉政权内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同时还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斗争与人性的多面性。

    刘封,本姓寇,出身于长沙郡罗县的一个世家大族。

    他的祖上曾获封罗侯,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望与地位。

    家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底蕴和军事传统,赋予了刘封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与尚武精神。

    幼年时期的刘封,在家族长辈的悉心教导下,不仅熟读经史子集,培养出了过人的学识与智慧,还刻苦研习武艺,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天赋与潜力。

    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一股英气,仿佛天生就是为了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伟业。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彼时的天下,各路诸侯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刘备在汝南与曹操的交锋中惨遭失败,为求生存,他不得不南下投靠荆州刺史刘表。

    初到荆州的刘备,虽寄人篱下,但心怀大志,时刻渴望着能够东山再起。

    此时的他,已过不惑之年,却膝下无子,这成为了他心中的一大遗憾。

    机缘巧合之下,刘备在一场宴会上结识了年仅十来岁的寇封。

    少年寇封在宴会上谈吐不凡,面对刘备的询问,他对天下局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眼神中更是透露出对刘备的敬仰与追随之意。

    刘备见寇封气宇轩昂,聪慧伶俐,心中大喜,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得力助手。

    于是,刘备当机立断,将寇封收为养子,改名刘封。

    从此,刘封正式踏入了刘备集团的核心圈子,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却又充满坎坷的人生旅程。

    成为刘备养子后的刘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兵法谋略,日夜跟随在刘备身边,参与军事决策和日常事务的处理。

    在刘备的悉心教导和栽培下,刘封迅速成长,逐渐从一个懵懂少年蜕变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

    他不仅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了成熟稳重的一面,赢得了刘备集团上下的一致认可与赞赏。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与益州牧刘璋的关系彻底破裂,一场争夺益州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此时的刘封,正值青春年少,二十余岁的他已成长为一名武艺出众、气力过人的猛将。

    刘备决定派遣诸葛亮、张飞等率领大军溯江西上,攻打益州。

    刘封主动请缨,希望能够随军出征,为刘备的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备欣然应允,将刘封安排在诸葛亮的麾下,听从调遣。

    战场上的刘封,仿若勇猛无畏的战神,每一次冲锋陷阵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他手持长枪,骑着高头大马,在敌军阵中来回冲杀,所到之处敌人无不闻风丧胆,纷纷溃退。

    在攻打江州的战斗中,刘封率领一支精锐骑兵,趁着夜色,悄悄绕到敌军后方,突然发动袭击。

    敌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刘封趁机率领骑兵横冲直撞,与正面进攻的蜀军里应外合,迅速攻破了敌军的防线,为蜀军的胜利立下了首功。

    在随后攻打雒城的战役中,刘封更是表现英勇。

    雒城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蜀军多次进攻都未能奏效。

    刘封见状,亲自率领一队死士,手持盾牌和云梯,向城墙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攻城过程中,刘封身中数箭,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奋勇杀敌。

    最终,在他的带领下,蜀军成功登上城墙,占领了雒城。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战斗,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终于成功占领益州。

    在论功行赏时,刘备对刘封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任命他为副军中郎将,协助自己处理军务。

    此时的刘封,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一片光明。

    他不仅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在蜀汉政权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众人皆视其为蜀汉冉冉升起的将星,对他寄予厚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经过多年的筹备和激烈的战斗,终于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占据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这一胜利,使蜀汉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也让刘备的野心进一步膨胀。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巩固蜀汉在北方的防线,刘备决定派遣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

    孟达是一位颇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在他的指挥下,蜀军进展顺利,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所杀,房陵很快落入蜀军之手。

    孟达打算乘胜继续攻打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承担这一重任,于是派刘封从汉中顺流而下,统率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会合后一起进攻上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封接到命令后,迅速整顿军队,日夜兼程赶往孟达的驻地。

    两人会合后,兵力大增,对上庸形成了强大的攻势。

    上庸太守申耽见大势已去,为求自保,率众投降,并将妻室儿女和宗族成员送往成都当人质。

    刘备为了安抚申耽,加授他为征北将军,仍兼任上庸太守,赐爵员乡侯;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兼任西城太守;刘封则因功升任副军将军,与孟达一起驻守上庸。

    上庸地处蜀汉与曹魏的交界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犹如蜀汉的北大门。

    刘封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到达上庸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防御工作中。

    他日夜坚守,不敢有丝毫懈怠。精心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修缮城池,加强防御工事;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在他的努力下,上庸城固若金汤,曹魏军队不敢轻易进犯。

    刘封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了蜀汉北方防线的重要守护者。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同年七月,蜀汉前将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是蜀汉的一员猛将,素有“万人敌”之称。

    他命南郡太守糜芳驻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自己亲率大军进攻樊城和襄阳,围困魏将曹仁。

    在战场上,关羽势如破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曹魏朝野震动,曹操甚至一度产生了迁都以避其锋芒的想法。

    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关羽的兵力逐渐吃紧,荆州后方也愈发空虚。

    东吴孙权觊觎荆州已久,见此机会,决定与曹魏联合,共同对付关羽。

    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而此时的关羽,在前线与曹军激战正酣,对后方的危机浑然不觉。

    为了缓解压力,关羽多次派人向驻守在上庸的刘封、孟达紧急求援,希望他们能出兵相助,共同对抗曹军。

    刘封接到关羽的求援书信后,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他深知关羽是蜀汉的大将,荆州的安危关系到蜀汉的兴衰,出兵救援关羽是大义所在;另一方面,他所镇守的上庸城刚刚归附,人心不稳,境内百姓尚未完全归附蜀汉,若此时贸然出兵,恐上庸城难以坚守,一旦上庸有失,不仅会危及蜀汉的北方防线,自己也将难辞其咎。

    刘封召集孟达等将领商议此事,孟达本就与刘封存在一些矛盾,他担心出兵救援关羽会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且他对关羽也心存不满,认为关羽平时对他们这些将领态度傲慢。

    于是,孟达极力反对出兵救援关羽,他向刘封进言:“上庸新附,人心未定,若轻动大军,恐生变故。关羽虽勇,但荆州城固,未必不能坚守。”

    刘封在孟达的影响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了关羽的求援请求。

    刘封的这一决定,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同年十月,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糜芳与傅士仁不战而降,荆州瞬间落入东吴之手。

    关羽得知荆州有失,腹背受敌,只得退守麦城。

    十二月,关羽在突围途中,被东吴军队擒获并斩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刘备得知关羽兵败被杀,刘封、孟达又拒不出兵救援,对两人怀恨在心。

    他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养子刘封,竟然会在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导致了关羽的惨死,还让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蜀汉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而此时,刘封与孟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刘封自恃武艺高强,又是刘备养子,平日里对孟达多有轻视。

    他常常在军事决策上独断专行,不听取孟达的意见,甚至抢走了孟达的仪仗队,这让孟达对刘封极为不满。

    孟达既担心刘备追究他不援助关羽的罪责,又对刘封的欺凌忍无可忍,于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背叛蜀汉,投降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后,被曹丕任命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兼任新城郡太守,备受曹丕的宠信。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进攻驻守在上庸的刘封。

    孟达为了立功,积极策划对刘封的攻势,还写信劝降刘封。

    在劝降信中,孟达言辞恳切,他分析了刘封的处境,指出刘封并非刘备亲生之子,如今刘备已立刘禅为太子,刘封在蜀汉的地位日益尴尬,将来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且此次曹魏大军压境,刘封若继续坚守,必将兵败身死;若投降曹魏,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能恢复寇姓,继承祖上罗侯的封爵,享受荣华富贵。

    刘封看完孟达的劝降信后,内心十分纠结。

    他想起自己多年来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对刘备忠心耿耿,如今却被昔日的战友背叛,还要面临曹魏的进攻,心中满是悲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