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55章 陈宫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一。

    这个时代英雄辈出,豪杰如云,谋士贤臣更是多如过江之鲫。

    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位谋士以其独特的个性和经历,在青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陈宫。

    陈宫,字公台,是东汉末年的着名谋士。

    他为人刚正不阿,性格刚烈,对“道义”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

    在那个充满权谋与背叛的乱世,他始终以“道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绝不轻易妥协。

    陈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起初是曹操的谋士,曾为曹操出谋划策,助其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然而,当他发现曹操的行为与他所坚守的“道义”渐行渐远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曹操,转投吕布。

    在吕布帐下,陈宫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为吕布出谋划策,多次击败曹操的军队。

    然而,吕布并非明主,他刚愎自用,不听从陈宫的良言劝告,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在吕布被曹操击败后,陈宫也随之落入曹操之手。

    面对曹操的劝降,陈宫毫不屈服,他以“忠臣不事二主”为由,坚决不肯投降。

    最终,陈宫被曹操处死,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陈宫的一生,是一个坚守“道义”的孤臣在乱世洪流中挣扎的历程。

    他的刚烈性情和决绝选择,使他成为了三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

    尽管他的结局令人惋惜,但他的故事却永远流传在了青史之中,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陈宫,字公台,他的家乡在东郡东武阳,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莘县。

    关于他早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非常有限,但从他后来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他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

    可以想象,陈宫自幼就对书籍充满了热爱,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对经史子集等经典着作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让他在文学和知识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更培养了他心怀天下、济世救民的志向。

    然而,陈宫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朝政极度腐败,宦官当道,专权跋扈。

    与此同时,黄巾起义如燎原之火般席卷全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这样的乱世,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陈宫并没有被乱世的黑暗所吞噬。

    相反,他在中牟县担任县令期间,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务。

    他的政绩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和赞誉,也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然而,在这看似安稳的仕途生活背后,陈宫的内心深处却始终燃烧着一团火焰。

    他渴望能够在这乱世中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真正的改变。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董卓之乱时期。

    董卓入京后,废立皇帝,屠戮忠良,焚烧洛阳,天下震怒。

    曹操当时还是一名血气方刚的讨董义士,他行刺董卓失败后仓皇出逃,途中被中牟县吏捕获,押至陈宫面前。

    正是这次相遇,让陈宫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当陈宫得知曹操“欲回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的志向时,这位原本安于县令之职的士人深受触动。

    他看到了曹操身上的锐气与担当,更认同其匡扶汉室、诛杀国贼的大义。

    深夜,陈宫屏退左右,对曹操坦言:“公乃大义忠义之士,我愿弃官从公,共图大事。”

    于是,他毅然挂印弃官,带着曹操逃离中牟,踏上了充满未知的乱世征途。

    这一选择,彰显了陈宫骨子里的侠义与理想主义。

    他并非追名逐利之徒,而是将“忠义”二字看得比仕途前程更为重要。

    在那个道德崩坏、人人自危的时代,陈宫的这份决绝,已然显露其与众不同的品格。

    追随曹操初期,陈宫对这位“忠义之士”充满期许。

    他凭借自己的人脉与智谋,为曹操谋取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曹操兵败后势单力薄,陈宫主动前往兖州,游说兖州别驾、治中等人:“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在他的奔走下,兖州官员最终决定迎接曹操入主兖州,使曹操得以拥有第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实力迅速壮大。

    此时的陈宫,无疑是曹操麾下最受信任的谋士之一。

    他与曹操朝夕相伴,共谋大业,心中或许早已勾勒出辅佐曹操平定乱世、重振汉室的蓝图。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裂痕,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显现。

    曹操的性格中,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猜忌多疑、狠辣残酷的底色。

    在征讨徐州陶谦时,曹操为报父仇,下令“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所过之处“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这等惨绝人寰的暴行,让以“道义”为准则的陈宫深受震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无法理解,自己倾心辅佐的“忠义之士”,为何会变成滥杀无辜的屠夫。

    真正让两人彻底决裂的,是曹操诛杀边让事件。

    边让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时任九江太守,因对曹操的一些行为有所非议,便被曹操罗织罪名杀害,甚至牵连其家人。

    边让之死,在士大夫阶层引起极大恐慌,也让陈宫对曹操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意识到,曹操的“忠义”不过是权宜之计,其本质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利己主义者。

    道义的底线被触碰,陈宫的失望化为决绝。

    他感慨道:“孟德心术不正,必为天下祸患。我当初错信于人,如今岂能助纣为虐?”

    于是,他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等人,密谋背叛曹操,迎立吕布入主兖州。

    这一选择,注定了他此后颠沛流离的命运,但在陈宫看来,这是坚守道义的必然之举——他不能容忍自己辅佐一位残杀名士、屠戮百姓的暴君。

    迎立吕布,是陈宫人生中最具争议的选择。

    吕布,字奉先,以勇武闻名天下,却也因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被后世称为“三姓家奴”。

    陈宫为何会选择辅佐这样一位声名狼藉的武将?

    从史料记载来看,这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乱世中无奈却又符合其道义逻辑的选择。

    陈宫看中吕布的,并非其智谋或品格,而是其强大的军事能力。

    在他看来,曹操已然成为兖州的祸患,唯有借助吕布的武力才能将其驱逐,保护兖州百姓。

    他对张邈说:“吕布善战,若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势,待机而动,可成大业。”

    在当时的局势下,这或许是对抗曹操最现实的选择。

    辅佐吕布期间,陈宫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谋略。

    他多次为吕布出谋划策,试图在乱世中为这支势力谋得一席之地。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大军围攻吕布于下邳,陈宫提出了一条极具针对性的计策:“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公可率步骑出屯于外,我率余众守城。曹操攻公,我引兵击其背;曹操攻城,公则救之。不出旬日,操军粮尽,可破也。”

    这一“犄角之势”的战术,堪称破解曹操围城的良策,足见陈宫的军事才能。

    然而,吕布的无能与猜忌,让陈宫的智谋难以施展。

    吕布妇人之仁,听信妻子严氏的劝阻,放弃了陈宫的计策,错失了突围的良机。

    不仅如此,吕布麾下将领郝萌曾发动叛乱,虽被平定,但吕布却因此对陈宫产生了怀疑——只因郝萌的部将曹性指认陈宫与叛乱有关。

    尽管陈宫当时面红耳赤,吕布也因“惜其才”未加追究,但两人之间的信任裂痕已无法弥补。

    即便如此,陈宫始终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背弃吕布。

    在吕布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岗位,试图力挽狂澜。

    这并非愚忠,而是源于他对“道义”的坚守——既然选择了辅佐吕布,便要做到尽职尽责,哪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的忠诚,不是对某个人的依附,而是对自己选择的道义责任的承担。

    建安三年十二月,下邳城在曹操大军的猛攻下水尽粮绝,吕布麾下将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反叛,将吕布、陈宫等人擒获,献于曹操。

    这场持续数月的围城战,最终以吕布集团的覆灭告终。

    当陈宫被押至曹操面前时,两人再次相遇,只是身份已然不同。

    曹操见到这位昔日的旧友与谋士,心中百感交集,试图以旧情劝降:“公台,你往日对我说的话,今日为何不践行?”陈宫从容应答:“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曹操又问:“卿如是,奈卿老母何?”

    这是直击人心的质问,以孝道相逼,试图让陈宫屈服。

    陈宫却神色坦然:“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不在宫也。”

    他将母亲的安危托付于曹操的“仁德”,实则是以道义反将曹操一军——若曹操真如他所宣称的那样“以孝治天下”,便不会加害其母。

    曹操再问:“若卿妻子何?”

    陈宫答道:“吾闻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不在宫也。”

    句句掷地有声,始终以道义为盾,不卑不亢。

    他知道,自己的生死早已注定,但他要用最后的言行,扞卫自己一生坚守的道义准则。

    最终,陈宫仰天长叹:“请出就戮,以明军法。”

    他从容赴死,没有丝毫畏惧与留恋。

    曹操望着陈宫决绝的背影,不禁落泪,随后下令“厚葬之”,并善待其老母妻儿,或许是出于对这位旧友的愧疚,或许是被其刚烈的气节所打动。

    陈宫之死,是一场道义的悲剧。

    他一生追求“忠义”与“仁政”,却在乱世中屡屡碰壁;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匡扶正义,却最终沦为阶下囚;他坚守原则,却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