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获知齐王建已死,心中猛然一阵兴奋,掐指一算,这六国中,韩赵魏燕齐五国已被秦军攻灭,只剩一个楚国。
嬴政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难道自己要成为第一个征灭六国的秦国大王,这可是秦国立国数百年以来,历代秦国大王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马上就要在自己手里实现了。
楚国疆土广大,且尚有数十万可战之军,嬴政想着楚国这最后一个诸侯国,一旦被秦军征灭,那自己就是一统天下之人,这等荣耀先祖之事,还不趁早为之,更待何时。
既然韩赵魏燕齐五国都已被秦军征灭,就只剩一个楚国没有被征灭,想来秦军攻楚,也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嬴政有些迫不及待了,攻楚之事也该早些谋划才是。嬴政想到此,事不宜迟,隔日早朝一始,嬴政便开口说道,五国已被秦军攻灭,只剩楚国尚未攻取,寡人今日决意派兵攻楚,不知哪位将军愿为攻楚主将。
嬴政话音一落,立时便有几名将军站出来,高声奏报,末将愿为攻韩主将。
嬴政心中其实早有攻楚主将人选,于是对着王翦说道,王翦将军可愿为攻楚主将。
王翦一听嬴政如此一说,赶忙回道,承蒙大王看重,末将愿为攻楚主将。
嬴政见王翦愿任攻楚主将,随即又问道,将军任攻楚主将,不知想要寡人遣派多少秦军士卒给将军前去攻楚。
王翦想都没想,立时回道,楚国国力军力很是强盛,若末将率兵前去攻楚,恳请大王遣派六十万秦军交由末将,末将定能将楚国一举征灭。
嬴政也想过楚国强盛,攻楚之军自当不能太少,嬴政心中猜想王翦最多也只会要个三十万秦军前去攻楚,没曾想王翦一开口便是六十万,几乎是秦军现有全部可调动之军。
嬴政见王翦开口就要六十万秦军,心中也是有些疑惑,五国皆已被秦军征灭,只剩一个楚国,还要六十万秦军前去攻楚,是不是有些太过高看楚军战力。
嬴政想着王翦开口要六十万秦军,是不是有意与自己在行商议,于是嬴政对着王翦说道,王翦将军若是担任攻楚主将,非得六十万秦军不可乎。
王翦依然是毫不迟疑地回道,回禀大王,若让末将担任攻楚主将,非得六十万秦军不可。
王翦话音一落,一旁的李信站了出来,对着嬴政高声回道,大王,末将愿率二十万秦军攻灭楚国。
嬴政一看将军李信只要二十万秦军前去攻楚,脸色舒展许多,对着李信说道,将军言说只率二十万秦军攻楚,可愿立军令状。
李信朗声回道,回禀大王,末将自认攻楚只需二十万秦军,李信愿立军令状。
嬴政见李信信心满满,于是便说道,将军如此自信,寡人也是欣慰,寡人这就命将军为攻楚主将,率军前去攻楚。为保将军攻楚顺利,寡人还将遣派太傅熊启做后军主将,全力辅助将军攻灭楚国。
李信闻听嬴政指派太傅熊启辅助自己,脸上也是显露狐疑,几次欲张口言说,可终归还是欲言又止,未敢多言。
李信接受秦王嬴政担任攻楚主将后,便从秦军之中点选了二十万秦军精锐,浩浩荡荡地向楚国而去。
李信率秦军攻楚一路顺畅,可进兵至楚国国都寿春之时,突然接到太傅昌平君熊启在郢陈起兵反叛。
嬴政之所以派太傅昌平君任后军主将,原是想熊启为楚王后代,李信攻楚之时,可以借助其楚王后代身份,招降楚国当地民众归降秦国,没曾想这熊启却被楚王遣派信使说服,临阵反叛。
如此一来,李信大军顿时粮草接济不足,身陷前后夹击之危,军心立受震动,李信虽全力稳住阵脚,可军力大受影响。
楚国派出的楚军主将乃是老将项燕,项燕与秦军交战多次,对秦军战法极是熟悉,得知李信军心不稳,也不急于出击,只是紧随秦军其后,伺机而动。
李信受熊启反叛干扰,大军不得不分兵两路,一路前去征讨熊启反叛之军,一路还得寻机与项燕所率楚军决战。
项燕乘李信分兵之机,连夜兵分三路偷袭李信大营,李信虽率军拼死相搏,可终归因兵力分散,军心动荡不安,被项燕所率楚军一阵掩杀,二十万秦军只有五万秦军逃回秦国。
嬴政在大殿上看到李信之时,李信早已跪拜当场,高声奏报道,大王,李信领兵无方,攻楚失利,李信自知愧对大王信赖,恳请大王治罪。
嬴政已知熊启临阵反叛之事,也是心知自己用人不当,才使得李信兵败楚国。嬴政对李信说道,将军不必太过自责,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事出有因,这兵败楚国也非将军领兵不当所致,都是那熊启老贼心怀反骨,才使得将军饮恨而归。
嬴政没有怪罪李信,但楚军如此战力,也让嬴政心知,楚军绝非等闲之辈,非得用重兵方能使其臣服。
嬴政隔日早朝,便对王翦说道,李信率军攻楚不胜,然寡人攻灭楚国之心不改,不知王翦将军可有意任这攻楚主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翦说道,大王,末将愿为攻楚主将,只是大王需遣调六十万秦军交于末将,末将才有攻楚必胜之决心。
嬴政见王翦还是一副非要六十万秦军才愿领兵的意思,沉思良久,才又对着王翦问道,将军认为非得有六十万秦军才能攻灭楚国。
王翦果决回道,大王,楚国军力与秦国不相上下,末将只有率六十万秦军攻楚,才可实现大王攻灭楚国之愿。
嬴政见王翦没有半点妥协之意,心里也是无比犯难,六十万秦军那可得倾举国之军,这般兴师动众,即便自己是一国之君,也不由得要慎重行事。
嬴政没有立即应允王翦,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散朝,攻楚主将之事,明日再议。
张良在秦王陵见过兄长张放之后,便一门心思寻机搭救兄长。王陵督造尉虽没有明言,王陵各处工坊各国匠人有获释之日,可张良已察觉出王陵督造尉的言外之意,匠人们即便是修造完王陵,何去何从怕也是凶多吉少。
张良心知,必须要在王陵建造完工之前,将父兄搭救出来。张良为此找各种机会前去王陵查探,伺机想出营救父兄之法。
张良正在绞尽脑汁寻思营救之法,却万万没想到自己已被人惦记。
那日在秦王陵,一个冶炼坊匠人突然闪身其后,用韩地新郑口音朝着张良说道,公子一向可好。张良闻言猛然一惊,心说不好,这口音有些耳熟,该是遇到相识之人了。
张良转头一看,身后是一衣衫褴褛,满脸身陷苦困的老年匠人。
张良虽不知此人是何人,但身在王陵,自己若是被人认出是韩国相国张平之子,吉凶祸福怕就由不得自己了。
那老年匠人似乎也是有所怀疑眼前之人是否为自己相识之人,即便张良近在咫尺,那匠人也不敢在多言,只是眼睛上下打量着张良。
张良见这老匠人上下打量自己,也是心怀戒备,心知此事不能闪避,心中极力思想,这老匠人是何来历。
那匠人之前在韩国兵器坊做工,张良去那学艺时与匠人有过话语交流。
可两人十年时光未见,韩国匠人已在秦王陵待了足足十余年,这十年岁月外加堪比十年劳役的辛劳,早已让那韩国匠人形如佝偻,莫说是张良认不出来,怕是匠人家人也未必认得出来。
张良虽然面容有被铜汁烫伤之处,可毕竟年纪尚轻,言谈举止还是略带些旧日形态。
那老匠人不敢确信张良就是那个韩国相国的二公子,容貌举止身份穿戴都让那匠人恍惚不定。
为了确认张良身份,那匠人借着向张良介绍冶炼炉用料之机,用韩国方言向张良搭讪,张良也是猛然一惊,神色不由得一变。
那老匠人见张良脸色有变,本想纠缠张良进一步试探。可张良听闻老匠人用韩地方言相问,已是心有警觉,只是用一口流利的秦国咸阳方言,说道,老者这是想见谁。
张良虽故作镇定,心里依旧还是紧张异常,这秦王陵里莫不真是还有相识之人。
可张良一点也想不起来这老匠人是谁,也猜不到这老匠人是敌是友,意欲何为,稳妥起见。
张良强装镇定,用纯正的秦国口音随意的应付着那匠人,脚下也有意无意的远离那匠人。
那匠人虽不确信面前之人就是相国公子,可身形举止还是极像相国之子,老匠人见张良已有意远离自己,那老匠人岂肯轻易放弃辨识相国之子的机会,他顾不得自己的劳役身份,一身污垢就往张良身边凑,极力的想离张良更近一些,想要找出更多能证明张良身份的证据。
张良一看此人这般纠缠,觉着有些反常,不自觉的就刻意与那个韩国匠人保持距离。那匠人眼看不能近步到张良身边,急得抓耳挠腮,突然他想起什么,用韩国方言对着张良大声叫喊张良的大号,相国公子留步,相国公子留步。
张良猛的听到熟悉的韩国口音,不由得转头又向匠人看去,那匠人也不管张良是被他的喊叫影响,还是因为韩国口音,总之,老匠人已经认定眼前的张良就是那个韩国相国的公子。
那匠人与张良对视了一眼之后,眼神直盯着张良,咬着槽牙不甘的转身而去。
张良这时心里已经清楚,那个匠人是韩国人,是一个认识自己的匠人。
可张良想破脑袋也回想不起这个匠人是谁,更想不出匠人与他是在哪认识的,是韩军兵器坊还是自家的青铜铸造工坊,或者是韩都新郑其他的工坊。
张良想不起与那个匠人在哪相识,但他从匠人眼露凶光的神情里预感到不妙。
张良脑子里迅速整理着思路,他此次来秦王陵,是王陵督造尉之邀,实地来秦王陵踏勘建造规模,并与秦王陵督造尉相商所需修造王陵材料事宜,虽不敢说是奉王命办差,可作为秦王陵的物料供应商,一个与秦王嬴政有合作关系的商人,秦王陵督造尉当然知道要全力配合张良,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得罪张良,万一被扣上延误王陵修造之罪,官位不保是小事,发配边关充军劳役都算轻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