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安澜碑揭幕后的第七日,李辰浩正在新设的河图阁整理历代治水典籍,忽见王虎慌慌张张闯进来,连礼数都忘了:"大人!八百里加急!皇上急召您回京!"
李辰浩展开邸报,头版赫然是触目惊心的标题:《云贵苗变,五万乱民围攻贵阳》。细读之下,方知半月前鄂尔泰上《改土归流疏》,奏请废除西南世袭土司,改设流官。圣旨甫下,黔东南三十余洞苗民同时举事,斩杀朝廷委派的流官,现已连克三县。
"备马!"李辰浩扔下邸报,"即刻启程!"
三昼夜疾驰,李辰浩抵京时正值午夜。令他意外的是,宫门侍卫径直引他去了军机处,而非惯常的乾清宫。军机处内灯火通明,雍正帝竟未着龙袍,只穿件藏青常服,正与几位大臣围着西南地图议事。
"李爱卿到了。"雍正抬眼,眼下两片青黑显示多日未眠,"过来看。"
李辰浩行礼后趋前,只见地图上插满红色小旗,几乎覆盖整个黔东南。
"鄂尔泰急报,苗乱已蔓延至湘西。"雍正手指划过地图,"最棘手的是,乱民中有熟苗为向导,官军进剿屡遭埋伏。"
户部尚书出列:"皇上,臣以为当增调湖广、四川兵马合围"
"糊涂!"雍正突然拍案,"苗人擅山地战,大军进剿如同拳头打跳蚤!何况"他瞥了眼李辰浩,"李爱卿当年在《苗疆事宜折》里怎么说的?'治苗如治水,堵不如疏'。"
李辰浩心头一跳。那是他三年前任贵州按察使司知事时写的密折,没想到雍正竟记得如此清楚。
"李辰浩。"雍正突然直呼其名,"朕记得你通苗语,还娶过苗女?"
殿内骤然寂静。李辰浩妻子病故多年,鲜少人知她本是贵阳府熟苗头人之女。当年这段姻缘,曾让他在苗疆行走如鱼得水。
"回皇上,臣妻确系苗人,已故去六年。"
"好。"雍正点头,"朕命你为钦差大臣,即刻赴黔查办苗乱。记住,朕要的是长治久安,不是一时平定!"
退出军机处时,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在廊下拦住李辰浩:"李大人此番出京,不妨多看看鄂尔泰的施政得失。"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改土归流本是善政,何以激起民变?"
李辰浩暗惊。张廷玉虽因睿亲王案失势,但仍是朝中老狐狸。这话表面关切,实则是要他去抓鄂尔泰把柄。
离京前夜,李辰浩特意拜访了田文镜。这位刚升任河道总督的老上司,正在整理河南官场整肃的案卷。
"苗疆水深啊。"田文镜递过一封密信,"这是贵阳知府私函,说苗乱另有隐情。"他压低声音,"鄂尔泰派去的流官,强征'归化税',每亩竟达三钱银!"
李辰浩倒吸凉气。苗疆地瘠民贫,寻常年景亩产不过一石粮,折银不足五钱。征三钱银,等于夺人生计!
"还有更奇的。"田文镜从箱底取出一块银锭,"认识这个吗?"
李辰浩接过细看。银锭不过五两重,底部有个梅花状印记,与他见过的官银、市银皆不相同,成色却异常纯净。
"这是"
"乱民用来悬赏汉官人头的'梅花银'。"田文镜意味深长地说,"据说出自苗疆秘传的冶银术,纯度堪比官银。"
赶赴贵州的路上,李辰浩刻意绕道豫东地宫。这处睿亲王私设的银库已被查封,但他在一堆账册中发现条奇怪记录:"丙戌年购黔东'梅花银'三千两,价倍常银。"日期恰是鲁大山去世前三月。
一个月后,当李辰浩风尘仆仆抵达贵阳城下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城外十里焦土,城门紧闭,墙上挂满防御用的滚木礌石。更骇人的是,城楼上悬着十几颗人头,在风中轻轻摇晃。
"那是阵亡的汉官。"前来迎接的贵阳同知哭丧着脸,"苗子凶残,专割官员首级换'梅花银'!"
入城后,李辰浩立即提审了几名俘虏的苗民。通过苗语交谈,他很快发现事情远比朝廷知道的复杂。
"官家毁我们议榔,杀我们的理老!"一个被铁链锁住的苗人青年怒吼,"没有理老主持议榔,寨子就没了规矩!"
李辰浩心头一震。"议榔"是苗寨自古相传的自治制度,由各寨推举的"理老"主持议定乡规民约。鄂尔泰改土归流,竟连这套维系苗疆千年的传统也一并废除!
更令他意外的是,当他问及"梅花银"来历,俘虏们突然闭口不言,眼中却流露出近乎宗教般的敬畏。
深夜,李辰浩正在研读苗疆舆图,忽听窗外"嗒"的一声轻响。他警觉地按住剑柄,只见窗缝滑入一片薄竹简,上面刻着几个苗文符号:"月亮山,银匠王,见故人。"
李辰浩瞳孔骤缩。这字迹与鲁大山留下的配方如出一辙!难道
三日后,李辰浩以"勘察民情"为由,只带王虎和两名亲信苗兵,秘密前往月亮山。据向导说,那里是苗疆禁地,相传住着能点石成银的"银匠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穿过一片原始森林,众人来到隐蔽的山谷。谷中竟有座汉式砖窑,但造型古怪,烟囱呈螺旋状。窑前站着个白发老者,正用木棍在沙地上画着某种图案。
"鲁鲁师傅?"李辰浩失声叫道。
老者转身,面容确与鲁大山有七分相似,但更瘦削,左颊还有道狰狞伤疤。"李大人认错人了。"老人用流利的汉话说道,"老朽韦银花,鲁大山是我师兄。"
李辰浩如遭雷击。鲁大山竟是苗人?那水泥配方
"师兄临终前传信,说你会来。"韦银花引众人入内,窑洞中赫然陈列着各式银器,中央石台上放着个陶罐,里面是灰白色粉末。
"认识这个吗?"韦银花舀出一勺粉末,加水搅拌后竟迅速凝固,"师兄管它叫水泥,我们叫它'银骨'。"
原来苗疆自古流传着一种用特殊矿石烧制建筑材料的秘术,鲁大山少年时被汉商收养,将苗人"银骨术"与汉地石灰工艺结合,创出水泥配方。而"梅花银"则是炼制过程中的副产品,纯度极高。
"师兄死得冤啊。"韦银花突然老泪纵横,"他查出睿亲王用苗童试炼邪术,要去告发,结果"
李辰浩猛然想起鲁大山"病逝"前的诡异症状——全身溃烂,不正是中毒迹象?而时间恰与睿亲王采购"梅花银"吻合!
"现在说这些晚了。"韦银花抹去眼泪,"苗疆大乱,李大人打算如何处置?"
李辰浩沉思良久,突然问:"若朝廷恢复议榔,减赋税,苗民可愿息兵?"
韦银花眼中精光一闪:"大人能做主?"
"本官是钦差。"
"那老朽倒可一试。"韦银花从怀中取出一块刻满符文的银牌,"这是'银匠王'信物,持此物可参加苗王大会。"
离开月亮山时,李辰浩带回了一小袋"银骨"粉末和满脑子纷乱思绪。鲁大山的真实身份、睿亲王的阴谋、苗乱的根源这些线索如乱麻般纠缠在一起。但有一点很明确:平息苗乱的关键,不在于剿灭多少乱民,而在于能否重建苗人对朝廷的信任。
回到贵阳次日,李辰浩做了一件震惊所有人的事——他脱下官服,换上苗装,只带通事一人,亲自前往苗民大营谈判。
"我是李辰浩,韦银花的朋友。"他用苗语对戒备森严的苗兵说,"来见你们的理老。"
苗兵将信将疑地带他进入营地。中央大帐前,几十位头缠青帕的苗寨理老正在"议榔",见到汉官闯入,顿时哗然。
"汉官来送死吗?"一个白发理老厉声喝问。
李辰浩不慌不忙取出银牌:"我是银匠王的客人,也是"他深吸一口气,"鲁大山的师弟。"
帐中瞬间寂静。苗民们交换着惊疑的眼神。鲁大山在苗疆被尊为"汉人银匠王",这个身份比任何官衔都管用。
"朝廷要剿灭我们,还谈什么?"一个年轻头人冷笑。
"不。"李辰浩摇头,"朝廷不知情。是鄂尔泰的属官贪暴,假传圣旨。"他当场写下告示,承诺恢复议榔制度,减免赋税,并请理老们联名上奏,保举贤能土官。
理老们将信将疑。直到李辰浩取出豫东地宫的账册,揭露睿亲王一党毒杀鲁大山的罪行,帐中气氛才骤然转变。
"汉官也有好人。"白发理老最终叹道,"但我们要朝廷圣旨为凭。"
"十日为限。"李辰浩承诺,"若无圣旨,我人头送上!"
当夜,李辰浩八百里加急上奏,详细陈述苗乱实情,并附上《苗疆善后十二条》,核心就是"土流并置,尊重议榔"。与此同时,他密信田文镜,请其联络朝中清流,为改革造势。
等待圣旨的第九天,贵阳城外突然出现大队苗兵。守军惊慌备战,却见苗人阵前推出十辆囚车,里面竟是引发民变的贪官!
"交给李大人处置!"苗兵高喊,"我们信他!"
当李辰浩站在城头,亲手焚毁那些强征赋税的粮册时,苗汉两族士兵同时欢呼。在众人看不到的角度,李辰浩却攥紧了袖中那份刚到的密报——张廷玉已指使御史弹劾他"擅改国策,媚蛮辱国"。
圣旨与政敌,谁会先到呢?李辰浩望着远处苍茫群山,想起鲁大山常说的一句话:治水如治民,堵则溃,疏则通。
喜欢天赐良臣请大家收藏:()天赐良臣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