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笑意如风过无痕,云栖转身,抱起墙角那个装着细芽的陶瓮,一步步走向村里唯一的小学堂。
学堂里书声琅琅,一群半大的孩子正摇头晃脑地背着她当年留下的耕种口诀。
她将陶瓮轻轻放在院子中央最显眼的位置,阳光正好,将那株脆弱的嫩芽照得近乎透明。
孩子们好奇地围了上来,叽叽喳喳地问这是什么。
云栖没有回答,只是对学堂的老先生说:“先生,劳烦您每日安排两个孩子照看它,只需看着,什么都不必做。”
老先生不解,但还是点了点头。
一个胆大的男孩仰头问:“先生娘娘,这草看着都快干了,为啥不浇水呀?”
云栖蹲下身,与他的视线平齐,眼中带着一丝狡黠的微光,轻声说:“你猜。”
她站起身,在孩子们困惑又好奇的目光中,缓缓离去。
她没有告诉他们,这株细芽来自盲壤之心,是沈砚毕生执念所化。
她更没有解释,为何这株神物般的幼苗需要被如此“冷落”。
她要做的,是亲手掐断那条名为“崇拜”与“依赖”的捷径。
过去,她给予答案;现在,她要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一个由权威给出的真理,远不如一次次试错后自己刨出来的石头坚硬。
她开始刻意地、近乎残忍地制造无知,只为了让真正的智慧,由后人自己的双手,从泥土里亲自种出来。
当云栖的身影消失在村口时,远在百里之外的盲壤旧址,另一场变革正在酝酿。
青梧站在昔日那片绝望之地的中央,她面前,是来自南北三十六地的耕者。
他们肤色各异,口音驳杂,手中握着的锄头样式也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带着泥土般的沉静与执着。
这里是“无名耕会”的第一次集会。
会场简陋得令人发指。
没有主位,没有名册,甚至没有一张桌椅。
只有九方用不同颜色的泥土夯筑起来的土台,代表着云栖传下的九种最基础的耕技。
青梧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今日无尊卑,无师徒,只论耕法。谁的法子能让地里多长一棵苗,谁便站上土台。规矩只有一条——锄头插地,便是请战。”
话音刚落,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便将一把宽刃重锄“铛”地一声插入脚下黑土,瓮声瓮气地走上代表“深耕”的黑土台,开始讲述他在黏土地里深耕防涝的心得。
人群中,一个曾是药堂旧徒的文弱男子听罢,摇了摇头,也上前插上锄头,走上台去,引经据典地反驳:“先生此言差矣。古籍有载,深种可聚土中湿气,乃防旱之法,非防涝之策。你这是本末倒置。”
汉子顿时涨红了脸,却不知如何辩驳。
就在众人以为药堂旧徒要占得上风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农妇忽然把孩子塞给身边的人,一声不吭地走上前,将一把刃口磨得发亮的窄锄用力插进地里。
她甚至没上台,就站在台下,指着那药堂旧徒,嗓音沙哑却锐利:“你看过几本古籍?种过几亩沙地?你说深种防旱,我告诉你,在我家那片沙地里,种子种深一寸,就等于直接埋了,连芽都发不出来!你没种过,就别在这里瞎说!”
这一声喝斥,如惊雷炸响。
药堂旧徒的脸瞬间由白转红,呐呐无言。
他读过的书,在妇人那双布满老茧、沾满泥土的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人群骚动起来,激烈的争辩声此起彼伏。
“沙地确实不能深种,但也不能太浅,风一吹就没了!”
“不对!我家的地,就得看天时,雨水足就浅,天干就深!”
甚至有人高声喊道:“别总提云栖那套了!她那套法子在咱们这湿土烂泥地里根本行不通,得改!”
藏在远处土坡后的云栖,清晰地听到了这句“大逆不道”的话。
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欣慰。
那紧绷了多年的心弦,在这一刻彻底松弛下来。
他们开始怀疑了,开始争辩了,开始寻找自己的路了。
这就对了。
她悄然转身,沿着来时的小路往回走。
路旁是一片荒芜的野地,她停下脚步,解下背上那柄跟了她许多年的铁锄。
这柄锄是她身份的象征,是无数人敬仰的信物。
她曾用它开垦过盲壤,也曾用它教会了无数人何为耕种。
而现在,她亲手为它挖了一个坑。
她将那泛着冷光的锄头埋入土中,只留下一截光滑的木柄露在外面,像一株刚刚破土、还未长成的倔强树苗。
做完这一切,她头也不回地离去。
当夜,狂风大作,暴雨如天倾之瀑,狠狠砸向大地。
盲壤中央,那株由沈砚执念所化的无色花,在风雨中骤然凋落。
花瓣触及泥土的瞬间,并未腐烂,而是化作一缕缕柔和的清光,渗入大地深处。
紧接着,整片盲壤旧址,竟如一颗巨大的心脏,沉重而有力地跳动了三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青梧心头一紧,顶着狂风暴雨奔回会场。
只见那块无字碑的表面,不知何时浮现出了一行浅浅的水痕,字迹宛若流水,在电光下依稀可辨——“耕者在土中,不在碑上。”
青梧怔在原地,雨水混着泪水从她脸颊滑落。
她知道,这是沈砚留在这世上最后一丝执念的告别。
他终于放下了那个“被记得”的渴望,将自己彻底还给了这片他深爱过的土地。
水痕只存在了短短片刻,便被更大的雨水冲刷干净,无字碑,重归无字。
数日后,雨过天晴。
村里的一个孩童在路边荒地玩耍时,意外发现了那截露在土外的锄柄。
他用力将其拔出,看到下面连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疙瘩。
孩子不懂这是什么,只觉得木柄晒干了正好拿回去当柴烧。
他拖着铁锄往村里走,被一个路过的老农拦下。
老农眯着眼打量了半天,一把抢了过来,呵斥道:“胡闹!这可是好东西!”他用指甲刮掉铁锈,露出下面乌沉沉的铁色,赞叹道:“这铁老,是块好铁。你们看这刃角的弧度,不是新打的,是长年累月一下一下磨出来的。用这把锄头的人,是个真正的老把式。”
老农没收了这柄“废铁”,竟将其带到了无名耕会的集会上。
他寻来铁匠,将那块锄头重新投入烈火之中,千锤百炼,锻造成了九片崭新的、大小均等的薄刃,赠予了在九方土台上最终胜出的九位主讲者。
云栖远远听说了此事,只是淡淡一笑,说了句:“好铁不怕火。”
一年后,无名耕会正式立下规矩:凡传技者,不得留名,不得立传。
所有耕技,只以“第一式”“第二式”这般最质朴的方式编号传承。
一代代的耕者,只知有法,不知有祖。
云栖站在远处最高的山岗上,俯瞰着脚下广袤的田野。
无数崭新的锄头在阳光下翻动着泥土,此起彼伏,犹如浪潮。
她听不到一句“云栖说”,也看不到任何对她的供奉与朝拜,但放眼望去,那挥锄的角度,那起身的力道,那播种的节奏,处处都是她教过的影子。
她的道,已经刻进了这片土地的骨子里,融进了千万人的血脉中。
她终于可以真正地离开了。
云栖转身,背影轻快,消失在山峦的尽头。
她已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所有人记住的云栖,她只是一个寻常的过客。
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为了种下什么,而是为了挖出一样被遗忘许久的东西。
喜欢耕耘问道路请大家收藏:()耕耘问道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