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3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左谷蠡王伊稚斜击败太子於单,自立为单于。

    对大汉朝的态度也由和亲姿态转换为更强硬的方针,以一种强悍的攻击姿态,逼迫大汉对匈奴做出更多让步。

    接连数月的对大汉边境烧杀抢掠,便是伊稚斜继位单于后,向大汉朝展现出的逼迫手段。

    正所谓祸不单行,在外有匈奴的不断侵略下,大汉朝内部同样风雨欲来。

    由农圣学说演变来的白莲教,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违背当初立誓初心,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手中的一柄利刃。

    汉帝修建明堂,劳财伤民是为不仁,反。

    汉帝八马齐驾,穷奢极侈贪图享乐,反。

    汉帝迁都长安,放弃正统天命移目,反。

    反正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你刘彻干得好要反,干得不好更加要反。

    望着乱象丛生以及刘彻那阴沉得能滴出水的脸庞,菜头竟一时有些迷茫。

    楚王洛阳立誓是在帝王头上悬了一柄利剑不假,可是…

    它真的正确吗?

    若是让余朝阳知道,他以死证道的农圣学说,反倒成为乱臣贼子造反的利刃,恐怕气得能马上丢下楚汉传奇二周目,磨刀霍霍杀个底朝天。

    菜头无视争吵不休的朝堂,缓缓提笔写下几行大字。

    【建元四年,夏,数地爆发白莲起义,诸公争之,后派严助平叛,闽越攻伐东瓯,国危,卫青率兵援助,闽越退,不战而屈人之兵】

    随着菜头停下手中笔墨,朝堂上的争论也随之一滞,面对匈奴的屡次来犯,刘彻终是选择了再次忍耐。

    不忍耐不行,大汉如今虽兵强马壮,国力远超匈奴,但却有个致命缺陷:不擅长平原作战,且在武器硬度上也有着质的差距。

    更何况攘夷必先安内,大汉朝内部叛乱不断,又还有藩王虎视眈眈,刘彻又如何全心全意抗击匈奴?

    刘彻虽暂时忍气吞声,但其眼中的熊熊烈火任谁都明白,现在的忍耐,只不过是为了积攒力量,以便后续一锤定音!

    大方向定下后,一众立功心切的武将顿时偃旗息鼓,很是不甘,转而将目光放在叛乱四起的白莲教之上。

    年轻的士兵,渴望建功立业。

    外朝朝会在争吵声中落幕,但决定政策走向的中朝朝会,现在才正式开始。

    在刘彻有意加强皇权话语权的前提下,如今朝堂分为:中朝、外朝。

    中朝官员负责朝中大小事务的决策,而外朝官员负责将这些决策颁发到地方。

    决策权归于中朝,执行权留予外朝,实现决策、执行分离。

    而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传统外朝决策流程冗长,无法满足频繁战争所需的快速响应,中朝直接决策使汉武帝能灵活调动资源,避免相权掣肘。

    外朝官员多代表地方豪强利益,易与皇权冲突,中朝作为刘彻直属班底,可推行打压豪强的政策,无需外朝妥协。

    中朝的建立,既能抑制豪强与地方势力,亦能打破政治世袭垄断。

    单单一个中朝制度,便使得刘彻彻底集权于一手,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正所谓小事开大会,大事不开会,作为隔绝内外的中朝,前来开会的人数很少,不过寥寥数人。

    分别是严助、东方朔、蔡巧、李广、董仲舒以及名声鹊起的卫青。

    六人之中,唯独蔡巧是一介女身,可在场众人都没有对其心生轻视,瞳孔里反而满是尊重。

    因为早在之前,蔡巧就已经证明了自己,她绝非空有其表的花架子,无论是在大局观亦或对局势判断上,总能提出令人眼前一新的建议。

    在搞钱搞经济方面,更是堪称当世执牛耳者,某些提议连他们都胆战心惊,直呼‘有伤人和’。

    再加上饱受好评的纸张,足以证明其聪慧。

    刘彻望着眼前几人,语气蛮横而霸道:“朕有意与匈奴开战,但来自藩王、白莲教的威胁必须先处理,攘夷必安内。”

    “几位可有良策?”

    话落,董仲舒难掩兴奋,拱手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乃国之大器,须陛下以权力来立权威,以酷法驭群臣…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大汉若想尽收人心,还需以崇德服人心,以儒家学说来统一汉人思想,只有在思想上完成统一,方可治国治家,亦能与农圣学说分庭抗礼!”

    “臣以为,无论是北击匈奴,或是安抚藩王铲除白莲,都必须要先统一思想,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

    “以儒家的三纲五常规范伦理秩序为框架,君权神授将皇权神圣化,为强化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支撑,外儒内法,兼顾教化与集权,如此一来…”

    “白莲可除!”

    董仲舒越说越兴奋,其余几人的眉头却是越皱越深。

    前些日子这厮就曾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陛下拒绝后,未曾想竟还不死心。

    也不想想大汉发展至今,百家学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没了百家,以后大汉还拿什么发展?

    真以为人人都是蔡巧,可以从无到有,独自研发出纸张这等天工开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简直就是胡闹!

    不过蔡巧恰恰持相反意见,如今的大汉朝看似国富民安,实则已经一只脚踩在了悬崖边。

    刘彻仅仅是建个明堂,迁个国都,就引来大大小小十余次的白莲起义,等全面和匈奴开战,全国上下还不得瞬间炸翻天?

    农圣学说的立意是好的,奈何底下人执行错了方向,导致帝王头顶悬着的不是利剑,而是一个金箍。

    稍有过度举动,就会引发金箍紧缩,保证下限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上限。

    刘彻雄心壮志,誓要借助匈奴一扫往日屈辱,青史留名,成为比肩秦皇汉祖的人物,又怎甘心被一枚小小的金箍束缚住手脚?

    先前刘彻拒绝董仲舒提议,是想找折中法子,既能保住百家学说,又还能支持他北击匈奴,内除白莲。

    但结局很明显,刘彻没有找到这两全其美的法子,匈奴白莲也愈发猖狂了起来,导致他耐心消灭殆尽。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刘彻这次应该会采纳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和她持一样态度的,还有一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众们。

    【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那往后岂不是再也出不了霸王兵仙这等人物了?】

    【董仲舒只是让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尊儒为正统,抑百家非绝灭,将刘彻塑造成天命代理人,强化执政合法性而已,但不管怎么说,平民出头的机会确实变少了。】

    【刘彻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支持霸业,相较已知的兵家、法家,确实只有儒家更加符合。】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确有助于皇室的统治,用道德约束人性,稳固国家之基。】

    【罢黜百家,相当于亲手掐断科技树,以大汉如今的局势来看,还真说不清是功是过。】

    【世上哪有什么万全之法,能解决当下困境就已不易,难不成真有猛男能走一步看一千步,提前看清未来数十年迷雾?且相信后人智慧吧。】

    【遥想楚王洛阳立誓何等壮举,以死证道亲铸一柄利刃,然时过境迁,竟沦为乱臣贼子手中刀剑,成为混乱源头,可恨可悲!】

    【阳哥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一遭身死,导致学说轰动大范围流传,又没有明确教义,这才导致沦为混乱源头。】

    可无论弹幕如何讨论,都阻止不了刘彻那颗蠢蠢欲动的内心。

    大汉的疆域太小了…他的功绩也太少了!

    如若不能比肩赶超秦皇汉祖,他又谈何流传千古,与其并列?

    刘彻深吸口气,刚准备询问严助、李广、卫青等人意见,可话到嘴边突然想起几人身份,又给生生咽了下去,转而望向菜头:“述真,你意如何?”

    菜头神色不变,如实回答:“臣以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大大扼杀民间的创新性,其中取舍,当由陛下决断。”

    “朕又何尝不知这是在扼杀未来呢?”刘彻微微一叹,那张坚毅的脸庞上,首次出现迷茫:“可若再任由农圣学说肆意蔓延,哪怕朕明天放个屁,都能被那群人扭曲为天命不在。”

    “若想从内部纠纷中抽身,解决匈奴这个心腹大患,就必须要统一思想,需要儒家巩固皇权,约束天下芸芸众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势在必行!”

    刘彻既是在说服在场众人,亦是在说服自己。

    毕竟仅是迁国都建明堂,就引得白莲数次造反,待罢黜百家诏令一出,整个天下还不得瞬间炸锅?

    船大难调头,都不过些许阵痛罢了!

    事情盖棺定论后,董仲舒面色难掩兴奋,忍不住双拳紧攥。

    可还没等他高兴多久,刘彻就又抛出一个世纪大难题:“白莲虽除,可各地藩王何解?”

    这话犹如一盆凉水,瞬间给董仲舒淋了个透心凉。

    各地藩王都是何人?

    无一不是皇亲国戚,与刘彻沾亲带故!

    他们现在臣服刘彻不假,可刘彻想要削藩的话,保不齐就会催生出下一个楚王,下一个农圣!

    大动刀戈不行,不动刀戈也不行!

    因为在场之人心里都门清,汉与匈奴之间必有一场旷世大战,投入兵力堪称海量,且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平定的事,而是漫长的拉锯战。

    若败,刘彻便是昏庸无道,大汉罪人;若胜,劳财伤民,徒增杀伐无数。

    菜头甚至都不需要用脑子想就知道,待刘彻势微,这群藩王会做何行动。

    定是揭竿而起,夺了刘彻皇位,甚至连借口都不用找,毕竟那么大一个白莲教就明晃晃搁那摆着。

    既得民心,又还师出有名。

    见众人皆默不作声,刘彻皱了皱眉:“仲舒?”

    董仲舒面色一僵,连忙摆手:“陛下您过誉了,臣搞搞思想还行,可没对藩王动刀这个本领。”

    “严助?”

    严助挠了挠头:“陛下,您知道的,俺是个粗人…”

    “李广?”

    “陛下,俺也是个粗人,不懂其中弯弯绕绕。”

    “卫青?”

    一连三问皆无功而返,刘彻本已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卫青却语出惊人,给他天大惊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