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的微光,刚掠过独立旅营区的灰瓦屋顶。
杀旗特战营的训练场,已弥漫着肃杀之气。
张海洋的粗布作训服上,还沾着昨夜沙盘,推演时的泥屑。
他抬头望了眼天边的启明星,距离观摩团抵达,还有半个时辰。
队列里的战士们,却已如松柏般,挺立了两个时辰。
腰间的刺刀,在晨光里闪着冷冽的光。
远处传来马蹄声,与车轮碾过土路的闷响时。
张海洋突然抬手,做了个隐蔽手势。
三百米外的观摩台,刚架好单筒望远镜。
原本列队的特战队员,竟在十数秒内隐入伪装网,与枯枝构成的掩体后。
只剩腰间的武装带,在风里轻轻晃动。
当军区首长们正蹙眉四顾,山坳后突然传来,几声短促的呼哨。
十几个黑影,如狸猫般从斜坡滚落,手中的步枪上着刺刀。
眨眼间便在观摩台四周的矮树丛里,构成警戒圈。
刺刀与岩石,碰撞的脆响混着林间的鸟鸣,倒生出几分,草木皆兵的意味。
“这匍匐姿势……竟能压着草叶不发出声响?”
一位老首长按住了,身旁想要起身的参谋。
目光落在三十米外,那片微动的蒿草上。
寻常士兵匍匐时,总会带起草叶摩擦的窸窣声,可这些战士的动作,却轻得像风。
膝盖与肘部的粗布护具,早已磨出毛边,显然是经了千锤百炼。
待到战术演示环节,战士们在模拟巷战中的动作,更让观摩席一片低叹。
不同于传统的破门强攻,他们用特制的钢钎,撬开墙角砖石。
交替掩护时的手势,与脚步节奏严丝合缝,连投掷手榴弹的角度,都算计得精准。
刚好在炸点边缘,留出供己方突进的空隙。
“兵还能这么练?”有人忍不住低声惊叹。
更让人震撼的还在后面,当模拟蓝军,点燃狼烟传递信号时。
特战连立刻改用旗语,与鸟鸣般的呼哨,传递指令。
张海洋手中的牛皮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的队员位置,正随着战局变动,不断更新。
与沙盘上的火力覆盖范围,形成巧妙呼应。
这场持续近一个时辰的演练里,从无声渗透,到近身搏杀。
从野外急救,到交替掩护撤离,每个环节,都像咬合的齿轮般,严丝合缝。
彻底打破了,众人对“练兵就得拼蛮力”的固有认知。
消息传回军区指挥部时,正在召开的作战会议,当场停了下来。
作战部长把演练记录,反复看了三遍。
最终在卷宗上提笔写道:“张海洋的特战思路,已跳出传统作战的窠臼。”
三日后,那封盖着红印的调令,送到独立旅时。
旅长和政委,正在给特战营申请,新一批刺刀的清单上签字。
他捏着那张薄纸,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海洋,这可不是普通的见面。”
“全军都在看着,看咱们能不能,把特种作战的新门道走通。”
张海洋正在整理的战术手册里,夹着张泛黄的纸。
上面是他在老兵那里,抄来的笔记。
当年长征时,红军侦察兵,靠绑着布条的草鞋消音。
靠听马蹄声,辨敌军人数。
纸的边缘,已磨得卷了毛,他却在旁边添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夜袭时踏三步顿一息,借风声掩盖脚步声。”
“遇溪流则顺水流向潜行,借水声遮呼吸。”
此刻他指尖划过,手册里的“山地渗透-近战歼敌-交替撤离”战术图。
忽然想起昨夜,徐正国红着眼眶说的话。
“当年咱们靠拼刺刀,打出了生路,可现在的仗,得靠脑子算,靠手脚练,更得靠心细。”
出发前往军区司令部的前夜,张海洋给特战营全体队员,做了最后一次动员。
月光透过窗棂,在他身后的沙盘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那里摆着用泥巴,捏成的山峦与村落,每一处都插着,不同颜色的布条。
红布条代表敌军岗哨,蓝布条是己方潜伏点。
黄布条则标记着,可供隐蔽的石缝与树洞。
“明天我带去的,不只是咱们的刺杀动作。”
他拿起代表己方的蓝布条,深深插进沙盘中央。
“是要让更多人知道,特种兵的字典里,‘死战’是本分,‘巧战’才是本事,咱们既要敢拼刺刀,更要会藏锋芒。”
夜色渐深时,张海洋的营房,还亮着油灯。
他铺开的地图上,用墨笔写满了批注。
从不同风向,对投掷手榴弹的影响,到雨后土路的脚印,会保留多久。
甚至连敌军换岗时,咳嗽的规律,都做了标注。
桌角的粗瓷碗里,凉透的小米粥,结了层薄皮。
可他眼里的光,却比灯苗还要炽烈。
他知道,这次走进军区司令部的大门,自己背负的,不只是一个特战营的荣光。
更是一支人民军队,向着更精、更巧、更韧的战场,踏出的第一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刻的杀旗特战连,弹药箱里的步枪,还是膛线磨得,发亮的老旧型号。
手榴弹的引信,要数着秒数扔才保险。
至于电台,常常得爬到山顶,才能勉强收到信号。
这些家当别说,和后世的特种部队比,就连敌军部队的主力营,比都显得寒酸。
可张海洋看着队列里,那些晒得黝黑的脸庞,眼里却没有半分沮丧。
他知道,真正的利刃,从不是靠钢铁堆出来的。
就像昨天暴雨里的潜伏训练,战士们趴在,泥水里三个钟头。
连睫毛上的水珠,都没敢抖落,直到他发出信号,才像破土的春笋般,猛地跃。
匕首划破草叶的声音 ,比雨打芭蕉还要轻。
又比如夜间袭扰演练,没有夜视仪,就靠星光辨方向。
没有消音器,就用棉布裹住枪栓,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摸进了“军火库”。
回来时靴底沾的泥土,都带着精确的步数印记。
“装备能等,本事等不得。”
张海洋摩挲着手里,那把磨得光滑的工兵铲,这是他从老兵手里接过的。
木柄上刻着三道杠,代表着三次战场立功。
他忽然想起昨夜,灯下推演时,文书小李捧着作战地图发愣。
“队长,咱们练的这些动作,真能在战场上管用?”
当时他没说话,只是让两个战士演示了“猫腰突刺”。
膝盖微屈时,重心压低三寸,出刀角度比标准动作,偏左五度,刚好能避开,敌人步枪的格挡。
这动作是他在无数次,模拟对抗里磨出来的,没有任何教材记载,却比教科书上的招式更省劲,更刁钻。
喜欢杀旗之特种兵1938请大家收藏:()杀旗之特种兵1938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