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39章 下山之志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药圃的叶片上,我已经在园中忙碌了一个时辰。昨夜辗转难眠,脑海中全是"九转回春汤"的残方和张道长提到的中医交流会。五十岁的年纪,本该安于山居生活,可那些古籍中的智慧却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这么早就来折腾你的宝贝草药?"林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姜枣茶,"喝点暖暖身子,秋露重,别着了凉。"

    我接过粗瓷碗,温热的触感透过掌心传来。茶汤澄澈,沉在碗底的红枣和漂浮的姜丝散发出辛甜交融的香气。我啜饮一口,暖流从喉咙滑入胃中,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明儿还没起?"我望向屋子的方向。

    "昨晚和同学聊到半夜,让他多睡会儿。"林素蹲下身,帮我整理刚采收的草药,"你昨天从道观回来后就心不在焉的,是不是那些古籍有什么特别发现?"

    我放下碗,从怀中掏出《青城药膳录》,翻到记载"九转回春汤"的那页:"你看这里,张道长带来的《食疗本草》中记载的'神仙粥',与师父传我的这个残方有七分相似。"

    林素凑过来看,她虽不懂医术,但多年耳濡目染,也能看懂些基本配方:"这'九蒸九晒'的工艺倒是稀奇,一味黄精要反复蒸晒九次,得费多少工夫?"

    "正是如此才显珍贵。"我指着笔记上的文字,"师父曾说,这'九转'之法能激发药材的深层药性,达到寻常制法十倍的效果。"

    林素的手指轻轻抚过纸页,眉头微蹙:"你是不是想下山去寻找完整的配方?"

    我怔住了。这个念头确实在我脑海中闪过,却没想到被妻子一眼看穿。阳光穿过药圃的篱笆,在我们之间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道长建议我去成都参加一个中医交流会,"我斟酌着词句,"还提到或许可以在城里开一家小药膳馆。"

    林素的手停顿了一下,随即继续整理着草药:"你考虑好了?"

    "还没有。"我叹了口气,"在山上住了三十年,突然要下山"

    "是为了明儿吧?"林素突然说,眼睛直视着我,"他若真去成都读书,你想离他近些。"

    我沉默不语。林素总是能看透我的心思。儿子去成都读书的事,虽然我们尚未决定,但作为父亲,我确实希望能陪伴他度过人生这个重要阶段。

    "也不全是。"我最终说道,"张道长说得对,现在城里人生活忙碌,亚健康问题多,药膳或许真能帮到他们。"

    林素站起身,拍了拍裙摆上的草屑:"我去准备早饭。这事等明儿醒了,你们父子好好谈谈。"

    望着妻子离去的背影,我心中五味杂陈。山居生活简单纯粹,每日与药草为伴,研究食疗法门,本是我最大的乐趣。但那些古籍中记载的药膳智慧,难道不该让更多人受益吗?

    "爸!"程明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他穿着校服,头发还乱蓬蓬的,显然是刚起床,"李浩说您做的四神汤比他妈妈熬的还好喝,想问问配方呢!"

    我笑着摇头:"药膳配方因人而异,哪能随便给人?他若是脾胃虚弱,我可以帮他配一副适合的。"

    程明蹲在我身边,好奇地翻看我的笔记:"这是什么?字好小啊。"

    "《青城药膳录》,我这些年研究药膳的心得。"我指着其中一页,"这是专门为你配的健脑方,用核桃、黑芝麻、桂圆肉做的糕,你每次考试前都吃的。"

    "原来如此!"程明恍然大悟,"我说怎么每次考前吃了这个糕,脑子就特别清醒。"他忽然压低声音,"爸,昨天没来得及细说关于成都七中的事"

    我放下手中的药铲,认真看着儿子年轻的面庞。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能看见细小的绒毛,那是尚未褪去的稚气。

    "你真的很想去?"我问。

    程明点点头,眼睛亮晶晶的:"七中的升学率全省第一,而且有最好的实验室和图书馆。"他顿了顿,"就是离家太远了。"

    我摘下手套,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去吃早饭。这事我们边吃边聊。"

    餐桌上,林素准备了清粥小菜和刚蒸好的茯苓馒头。程明的同学李浩已经坐在桌边,见我们进来,连忙起身行礼:"程叔叔早!昨晚打扰了。"

    "不必客气。"我示意他坐下,"听明儿说你对药膳感兴趣?"

    李浩推了推眼镜:"我妈妈身体不好,常年吃西药,副作用很大。昨天喝了您的四神汤,感觉比吃药还舒服,所以"

    我仔细观察这孩子的面色:苍白中泛青,眼下有淡淡的黑影,是典型的用脑过度、气血两虚的表现。

    "你每晚学习到几点?"我盛了碗粥递给他。

    "凌晨一两点吧。"李浩不好意思地说,"高三了,得抓紧。"

    我摇摇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你这样透支身体,再好的药膳也补不回来。"我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瓷罐,"这是安神茶,睡前喝一杯,能帮你早些入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浩感激地接过,小心地放进书包:"谢谢程叔叔!"

    早饭过后,程明送同学下山。我站在院门口,看着两个少年的背影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秋风送来阵阵药香,我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

    "素素,"我转身对妻子说,"我想去趟道观,和观主商量下山的事。"

    林素正在晾晒衣物,闻言停下动作:"决定了?"

    "嗯。"我点点头,"明儿若去成都,我们就一起下山。在城里开个小店,既能照顾他,又能传播药膳之道。"

    林素沉默片刻,忽然笑了:"其实我早准备好了。"

    "准备什么?"

    "这些年你每次研发出新药膳,我都偷偷记下了制作过程和客人的反馈。"林素走进屋里,取出一个布包,"喏,都在这儿呢。"

    我打开布包,里面是厚厚一叠纸页,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食谱和心得。有些页面还贴着干花标本,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我翻看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妻子一直在默默支持着我的药膳研究。

    "你"我喉头有些发紧,"什么时候开始记的?"

    "从明儿出生那年。"林素的眼睛里闪着温柔的光,"记得吗?他百日咳,你三天三夜没合眼,研制出那个梨膏糖。"

    我当然记得。那时儿子咳得小脸通红,我翻阅了所有医书,最终用川贝、雪梨和蜂蜜熬制成膏,才止住了他的咳嗽。

    "这些"我翻动着纸页,"比我的笔记还详细。"

    林素得意地笑了:"你只管研究药理,我负责记录实际效果。哪个客人吃了有效,哪个不适应,我都记着呢。"

    我一把抱住妻子,闻着她发间熟悉的皂角香气。二十多年的相伴,我们早已心意相通。她早知我会做出下山的选择,并为此准备了多年。

    "我去道观了。"松开怀抱时,我说,"中午回来吃饭。"

    "记得去李婶家一趟,"林素叮嘱道,"她腰腿痛的毛病又犯了,上次给的药酒快用完了。"

    下山的路我走了无数遍,今日却觉得每一步都格外清晰。路边的野菊花开得正盛,我采了几朵,准备晒干了泡茶。转过一个山坳,太清观的红墙已映入眼帘。

    观里正在做早课,诵经声悠扬悦耳。我没有打扰,径直去了藏经阁。玄诚师兄正在整理书架,见我进来,放下手中的拂尘:"程师弟来得正好,张道长留了东西给你。"

    他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锦盒,递到我手中。盒子不重,却让我心头一颤。打开来看,里面是一卷竹简的复制品,正是上次看到的《道藏》食治篇。

    "张道长今早回龙虎山了,临走前让我转告你,"玄诚师兄捋着胡须说,"十月初八,成都中医交流会,他期待与你重逢。"

    我抚摸着竹简上的刻字,心中已有决断:"师兄,我打算下山了。"

    玄诚师兄并不惊讶,只是微微颔首:"为了明儿那孩子?"

    "不全是。"我将这些天的思考娓娓道来,"药膳之道,本就是为了济世救人。藏在深山,终究只能惠及少数人。"

    "你师父若在,也会支持你的。"玄诚师兄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旧册子,"这是玄静师弟当年的笔记,里面有些药膳方子没来得及传给你。"

    接过师父的笔记,我的手微微发抖。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药食同源,膳药同理。调和五味,平衡阴阳,乃养生之本。"

    "观主那里"我有些犹豫。

    "观主早料到了。"玄诚师兄笑道,"他说你尘缘未了,早晚要下山。太清观永远是你的家,随时欢迎你回来。"

    离开藏经阁,我去拜见了观主。老道长年近九旬,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听完我的来意,他闭目沉思片刻,忽然问道:"程远,你可知何为道?"

    我恭敬回答:"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错。"观主睁开眼,目光如炬,"道在人间。饮食起居,皆是修行。你以药膳济世,何尝不是修道?"

    我如醍醐灌顶,多年来对"出世"与"入世"的纠结豁然开朗。恭敬地行了大礼,我退出静室,心中已无挂碍。

    回程时,我绕道去了山下的李家村。李婶是村里的老住户,多年来一直用我配的药酒缓解风湿痛。她家的小院种满了各色花草,一进门就闻到浓郁的草药香。

    "程道长来啦!"李婶热情地迎出来,"上次的药酒真灵,我腿疼轻多了!"

    我为她把了脉,又检查了关节情况:"这次换个方子,加些透骨草和红花,活血效果更好。"

    配药时,李婶突然问:"听说您家明儿要去成都读书?"

    "还没定呢。"我研磨着药材,"您听谁说的?"

    "村里都传遍了。"李婶倒了杯自制的大麦茶给我,"镇上中学的王老师说的,说明儿是咱们青城山出的文曲星呢!"

    我哑然失笑。儿子成绩虽好,但"文曲星"未免夸张。不过山里人朴实,对读书人总是格外敬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