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2章 边境迷云
    日内瓦展览中心的安保室里,金属检测仪发出尖锐的警报声。我和程明、郑淮安以及三名安保人员围着那块老喇嘛留下的金属片,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但明显高于环境本底值。"安保主管擦着额头的汗,"程教授,您确定这是一位喇嘛留下的?"

    "千真万确。"我注视着监控屏幕上的回放画面:老喇嘛身着绛红色僧袍,面容慈祥,将金属片放在捐赠台上后从容离去。整个过程中,任何安检设备都没有反应。

    郑淮安凑近观察金属片:"纹路与铜铲几乎一样,但颜色更接近铁灰色。你们看这些螺旋纹——"

    "先别碰它。"我拦住他伸出的手,"联系瑞士联邦材料实验室,我们需要专业设备分析。"

    两小时后,三位全副防护的专家带着特制容器取走了金属片。临行前,其中一位低声问我:"程教授,您知道这块金属可能的价值吗?"

    "学术价值无法估量。"我谨慎地回答。

    "不,我是说商业价值。"他意味深长地说,"全球至少有二十家科技公司愿意为此支付九位数。"

    回到酒店,我们立即召开视频会议,连线国内的赵院士和俄罗斯的伊万诺夫教授。当赵院士看到金属片的照片时,手中的茶杯差点打翻。

    "这这不可能!"他激动地放大图片,"看这个同位素标记!与罗布泊样本的衰减曲线完全吻合!"

    "什么意思?"程明追问。

    "意味着这块金属与新疆发现的碎片同源,但"赵院士调出一组数据,"它的'年龄'比铜铲和西伯利亚样本年轻至少五百年。"

    会议室一片哗然。如果检测无误,这意味着"天铁"的制造或使用一直延续到相对近代!

    伊万诺夫突然插话:"程,看新闻!中印边境刚刚发生山体滑坡!"

    程明迅速调出实时新闻: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突发地质灾害,暴露出疑似古代建筑结构的石墙。印度媒体已经称之为"可能是失落的藏医药文明遗迹"。

    "就是帕拉塞尔苏斯笔记中提到的位置!"郑淮安惊呼。

    我们立刻意识到事态严重性——如果那里真是"药师之城"遗址,各方势力必将蜂拥而至。果然,新闻更新显示,印度、瑞士和俄罗斯的科考队已申请前往考察。

    "俄罗斯队是谁带队?"我警觉地问伊万诺夫。

    "不是我。"他脸色阴沉,"是极地研究所的安德烈耶夫,他与'香巴拉生物科技'有合作。"

    我们立即联系国内相关部门,详细汇报了金属片和边境遗址的情况。三小时后收到回复:中国科考队已组建,由中科院考古所牵头,特邀我们团队作为医药史顾问参与。

    "但有个条件,"对接的官员严肃地说,"必须严格保密金属片的存在,特别是它与边境遗址的潜在关联。"

    回国前,我们见证了金属片的初步分析结果:其锎247含量是铜铲的三倍,且含有一种前所未见的稀土元素组合。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特定频率的电磁场中,它能显着增强某些抗生素的活性!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靶向给药系统吗?"瑞士的实验室主任惊叹,"这块金属简直就是纳米技术的宏观体现!"

    带着加密数据回国后,我们立即投入边境考察的准备工作。程明负责整理帕拉塞尔苏斯笔记中的地理线索,郑淮安则联系西藏的次仁多吉,请教高原医药知识。

    出发前夜,程明在药膳馆阁楼整理师父遗物时,发现一个尘封的木匣。里面是一封泛黄的信件,信封上写着"吾徒程远亲启",笔迹正是玄静法师的。

    "爸!快来看!"程明的声音带着颤抖。

    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师父熟悉的蝇头小楷:

    "远儿:

    若你读到此信,想必已见铜铲之奇。为师有一事隐瞒多年——三十七年前,我云游至错那,遇雪崩得救于一老僧。他引我至一山洞,内有古殿残垣,称此地乃药王殿外院"

    信中提到,师父在山洞中发现了几块特殊金属片和半卷医典,后来制成铜铲等药具。老僧叮嘱他"非时不传",因此师父一直等到晚年才将铜铲传给我。

    "错那"程明迅速定位,"就在边境线中国一侧!离这次山体滑坡点不到二十公里!"

    我们连夜将信件内容汇报给科考队领队——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周明华教授。他立即调整了考察路线:"我们先去错那方向,看能否找到玄静法师提到的山洞。"

    次日清晨,科考队从拉萨出发。车队穿越雅鲁藏布江河谷,向东南方向行进。随着海拔升高,我的太阳穴开始隐隐作痛,但内心的激动压过了不适。

    "程教授,"周教授在越野车后座摊开地图,"根据您师父的描述,山洞应该在这个山谷里。"他指着一个马蹄形山坳,"但卫星图像显示这里常年云雾笼罩,地形复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车队在距目的地十公里处停下,剩下的路程需要徒步。我们穿上防寒装备,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向山谷进发。六月的西藏阳光炽烈,但山谷里依然寒风刺骨。

    "前面就是'药王谷'。"向导指着云雾缭绕的山口,"我们藏族老人说,那里有座看不见的寺庙,只有有缘人才能进去。"

    穿过一片碎石坡时,郑淮安突然脚下一滑,碰倒了一堆风化严重的石柱。露出地面的部分刻满了模糊的符号。

    "是古藏文!"周教授蹲下辨认,"'药王殿外禁',这应该是一块界碑!"

    这一发现让团队士气大振。我们小心记录坐标后继续前进,很快在一处悬崖下发现了玄静法师信中描述的山洞入口——被经幡半掩着,不走近根本发现不了。

    洞内空间比想象中开阔,借着强光手电,我们看到石壁上刻满了药草图案和藏文咒语。最深处确实有几处人工建筑痕迹:倒塌的石墙、残缺的佛像基座,以及

    "看那里!"程明的手电照向角落,一块青灰色的金属板半埋在碎石中,表面纹路与日内瓦老喇嘛留下的如出一辙!

    周教授立即封锁现场,通知文物保护部门。专业考古队到来前,我们只能做非接触性记录。通过激光扫描,发现金属板下方似乎连接着更大的结构。

    "这绝对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周教授仔细观察石壁,"看这些凿痕,整个山洞可能曾被改造成寺庙。"

    当晚,我们在山洞附近扎营。半夜,程明突然摇醒我:"爸,外面有人!"

    月光下,一个绛红色身影站在营地边缘的玛尼堆旁。正是日内瓦那位老喇嘛!他向我们微微颔首,然后指向山谷深处。

    "他想带我们去什么地方。"我迅速叫醒周教授和警卫人员。

    老喇嘛领着我们沿陡峭的小路前行约半小时,来到一处被雪水冲开的山体裂缝前。他弯腰拾起一块闪着微光的金属碎片,递给我,然后说了几句藏语。

    随行的藏族战士翻译:"他说'药师之城'外院已现,但真正的药王殿还在沉睡。这些'天铁'是古代医师们用来制药的工具,不是珍宝,不该被争夺。"

    "请问大师,"我恭敬地问,"这些金属从何而来?"

    老喇嘛的回答让战士面露困惑:"他说来自星星的礼物,被药师们用智慧驯服。"

    没等我们继续询问,老喇嘛突然警觉地望向东方天际——远处传来直升机的轰鸣。他迅速从怀中取出一卷发黄的羊皮纸塞给我,然后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直升机降落在山谷入口,跳下一队身着印有"香巴拉科考"字样制服的人员。为首的正是彼得罗娃!她身旁是个戴墨镜的亚裔男子,虽然刻意改变了发型和着装,但程明一眼认出那就是陈志明。

    "周教授,好巧啊。"彼得罗娃用流利的中文打招呼,"我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的文化遗产考察队。"

    周教授冷冷回应:"这里是中方实际控制区,请出示你们的入境许可。"

    彼得罗娃递出一叠文件,表面手续齐全,但细看下许可范围仅限于印度一侧。双方僵持之际,陈志明突然盯着我手中的羊皮纸:"程教授又得到什么宝贝了?"

    我这才注意到羊皮纸边缘露出的图案——与帕拉塞尔苏斯笔记中的地图极为相似!周教授立即示意武警护送我们撤回营地。

    回到帐篷,我们在执法记录仪的全程拍摄下展开羊皮纸。这是一幅精细的古代地图,标注着以"药王谷"为中心的庞大寺庙群位置,以及一条通往更深山谷的密道!

    "这太重要了。"周教授立即向上级汇报,"根据这张地图,我们可能在主遗址区发现更多文物。"

    次日清晨,中印边境事务部门特派员抵达,宣布暂停所有外国团队的考察活动,待中方完成初步评估。彼得罗娃和陈志明悻悻离去,但我知道他们不会轻易放弃。

    在专业考古队协助下,我们按图索骥,果然在山洞后方发现了一条被落石堵塞的通道。清理过程中,出土了更多金属碎片和刻有医方的石板。最令人振奋的是,一块保存完好的铜碑上刻着汉、藏、梵三种文字记载的医典!

    "这是无价之宝!"川大的藏学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看这段藏文记载——'天铁制药法'的详细流程!"

    铜碑记载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古代药师确实发现了特殊陨铁的药效,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制药体系。更惊人的是,文中提到这种知识来自"西天佛国大医",印证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能。

    就在考察即将结束时,程明在碎石堆中发现了一个小巧的青铜匣子。打开后,里面是五颗保存完好的药丸,旁边绢布上写着"治瘟丹"三字。

    "这可能是古代应对瘟疫的特效药!"随队的药物化学专家如获至宝,"如果能分析出成分"

    周教授决定将药丸和部分金属样本送回北京研究。返程前夜,我独自来到山洞外,望着满天繁星,思绪万千。师父的信、老喇嘛的馈赠、铜碑的记载,拼凑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医药传承图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