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的天平
一、红色警报:陈砚的指尖在全息沙盘上悬停了三秒,最终落在阿拉伯半岛上空那片异常的赭红色区域。沙盘中,模拟的热浪正像融化的糖浆般漫过波斯湾,将迪拜的棕榈岛模型染成刺目的橙黄。
“第七次模拟结果,”他的声音在环形控制室里回荡,带着金属被炙烤后的干涩,“如果继续实施‘沙漠之伞’计划,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地表温度将在三年内突破70c,超过任何已知生物的耐受极限。”
环形屏幕上,数百个绿色光点突然闪烁成红色。那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候监测站,此刻正同步传输着同一个坏消息:北回归线附近的干旱带正在以每月40公里的速度扩张,萨赫勒地区的牧民已经开始往地中海逃难,印度河平原的小麦减产幅度达到了37。
“所以我们别无选择。”美国代表安娜·科斯塔将钛合金水杯重重顿在桌上,杯壁上的冷凝水在光滑的桌面上画出扭曲的轨迹,“昨天白宫收到的卫星图像显示,伊朗高原已经出现了500平方公里的新沙漠。‘沙漠之伞’必须在季风季前启动。”
陈砚转身看向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日内瓦湖正被四月的细雨笼罩,天鹅在灰绿色的水面上划出优雅的弧线。这座位于阿尔卑斯山麓的国际气候工程伦理委员会总部,仿佛是风暴眼中唯一平静的岛屿。
“科斯塔博士,”他调出另一份全息文件,投影在两人之间,“根据《气候工程伦理评估指南》第三章第七条,任何可能影响超过三个以上气候带的工程,必须获得全球三分之二国家的同意。目前支持票只有41。”
安娜的金发在顶灯照射下泛着冷光:“陈,你看过苏丹的难民潮视频吗?那些孩子在骆驼尸体旁找水喝。伦理不能建立在尸骸之上。”她突然提高了音量,环形控制室的隔音玻璃都在微微震颤,“再说你们亚洲分部上周刚在青藏高原进行了云层播撒试验,怎么没见你们遵守三分之二条款?”
陈砚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冰川正在崩塌,冰屑像白色的烟花般坠入雅鲁藏布江。“那是应急措施,印度气象部门预测恒河平原将出现百年不遇的干旱。而且我们提前72小时向所有受影响国家公开了数据,这符合《指南》第四章的补充条款。”
屏幕突然切换到紧急新闻频道。主播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沙特阿拉伯宣布,将在利雅得周边实施人工增雨工程,预计覆盖范围包括也门、阿曼等五个邻国……”
安娜猛地站起,钛合金水杯滚落在地,发出刺耳的声响。“他们甚至没有通过伦理审查!”
陈砚看着屏幕上沙特国王的讲话画面,突然觉得窗外的雨丝像是无数根细针,正密密麻麻地刺向这座看似坚固的建筑。他知道,气候工程的潘多拉魔盒,已经被强行打开了。
二、沙漠之伞
三个月后,阿曼湾。
“风速12节,湿度68,符合播撒条件。”
李响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时,陈砚正站在“祈年号”科考船的甲板上,望着直升机群像银色的蜻蜓般掠过海面。每架直升机的腹部都悬挂着特制的气溶胶播撒装置,里面装载着数十吨超细海盐颗粒。
这就是“沙漠之伞”计划的核心:通过在阿拉伯海上空播撒海盐,增加云层厚度,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从而降低阿拉伯半岛的地表温度。这个由三十七个国家联合发起的工程,最终以59的支持率勉强通过伦理审查,代价是陈砚团队承诺拿出工程预算的15,建立总额为200亿美元的生态补偿基金。
“第一批次播撒准备完毕。”李响是亚洲分部最年轻的气象学家,此刻正坐在直升机的副驾驶座上,头盔的面罩映出下方翻滚的云海。
陈砚看向手腕上的终端,全球气候伦理委员会的实时监测数据正在刷新:印度西海岸的气压值、东非草原的植被覆盖率、波斯湾的海水盐度……这些看似无关的数据,此刻正通过复杂的算法,编织成一张衡量人类干预自然合法性的巨网。
“等一下。”他突然按住对讲机,“索马里气象站刚才发来异常数据,他们的沿海出现了强气流预警。”
安娜的声音立刻响起:“那是正常的季风扰动,我们的模型已经预测到了。”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陈,再推迟下去,伊拉克的小麦就全完了。”
李响的直升机已经开始爬升,镜头传回的画面里,阿拉伯海的上空像被打翻的墨水瓶,浓灰色的云团正在迅速聚集。“陈博士,请求指示。”
陈砚的目光落在《气候工程伦理评估指南》的实体文本上,这本蓝色封皮的手册此刻正放在控制台的一角,第17页的“小规模试验风险公开条款”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三天前,他们向全球发布的风险评估报告中,只提到了可能引发局部降雨,却隐瞒了模型显示的另一种可能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执行吧。”他最终说道,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
直升机群开始播撒作业。从高空俯瞰,白色的气溶胶在云层中晕开,如同在灰色的画布上泼洒牛奶。最初的几小时,一切都符合预期:阿拉伯半岛的地表温度下降了12c,利雅得的街道上甚至出现了久违的行人。
直到第二天凌晨,异常信号从非洲大陆传来。
陈砚被刺耳的警报声惊醒时,控制台的屏幕已经变成了一片红色。索马里的沿海地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强降雨,洪水流向内陆的同时,埃塞俄比亚的高原地带却出现了异常的干旱——那里是青尼罗河的源头。
“模型错了。”李响的声音带着哭腔,他调出的卫星图像显示,原本应该均匀分布的降雨带,此刻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拧成了麻花,“我们引发了季风紊乱。”
安娜冲进控制室时,头发凌乱,衬衫的袖口沾着咖啡渍。“启动紧急预案,暂停所有播撒作业。”她的声音嘶哑,却依然保持着镇定,“通知生态补偿基金管委会,准备向索马里拨款。”
陈砚看着屏幕上迅速蔓延的红色预警区,突然想起了《指南》序言里的那句话:“人类在气候面前的每一个决策,都应该像在钢丝上行走,既要向前,又不能坠落。”此刻他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三、伦理天平
日内瓦的听证会持续了十四个小时。
陈砚站在半圆形的听证席上,面前是来自196个国家的代表。环形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索马里洪水的画面:被冲毁的茅草屋、漂浮在浑浊水面上的尸体、绝望的母亲抱着孩子向救援直升机挥手。
“根据《气候工程伦理评估指南》第六章,”巴西代表举起手册,蓝色封皮在灯光下泛着冷光,“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必须经过受影响国家的同意,但你们在没有通知索马里政府的情况下,就将5000万美元汇入了联合国账户。这是对主权国家的侮辱!”
陈砚的喉咙发紧,他看向安娜,却发现她正低头看着自己的指甲,仿佛这场争论与她无关。三天前,当他提出应该先与索马里政府协商时,安娜只是冷冷地说:“等他们走完官僚程序,洪水早就把一切都冲光了。”
“我们有紧急使用权。”安娜终于开口,她调出一份文件投影在屏幕上,“这是基金管委会的授权书,第4条明确规定,在发生重大人道主义危机时,管委会有权直接拨款。”
俄罗斯代表突然笑了起来,那笑声像生锈的铁片在摩擦:“说得真好听。去年你们在西伯利亚实施永冻土保护工程时,怎么没见你们这么积极?那时你们说,生态补偿应该尊重当地社区的意愿。”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双重标准的背后,不就是把气候工程当成了地缘政治的工具吗?”
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刺穿了会议室里虚伪的平静。陈砚看到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纷纷点头,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不满。
《气候工程伦理评估指南》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禁止将气候工程作为地缘政治工具。但现实是,当美国提出“沙漠之伞”计划时,附加的条件是参与国必须支持其在红海的军事存在;而欧洲国家同意拨款,前提是中东国家要增加石油出口配额。
“这是污蔑!”安娜猛地站起,她的手因为愤怒而颤抖,“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基于科学数据,而不是政治考量。”
“是吗?”俄罗斯代表调出一张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沙漠之伞”计划的受益区域,“巧合的是,所有主要受益区,都是你们的盟友。而受洪水影响的索马里,正好是俄罗斯最近在非洲的重点合作对象。”
陈砚感到一阵眩晕。他想起了自己加入委员会的初衷——五年前,他的家乡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澜沧江的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那时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有足够先进的技术和足够完善的伦理准则,人类就能避免气候灾难。
但现在他才明白,伦理准则就像一架天平,而在现实的重力面前,这架天平总会向权力和利益倾斜。
听证会最终以通过“索马里补偿修正方案”结束。根据新方案,生态补偿基金将由受影响国家共同管理,任何拨款都必须获得三分之二成员国的同意。这个结果让陈砚稍微松了口气,但当他看到安娜和几个西方国家代表在休息室里低声交谈时,心里又升起一丝不安。
“他们在讨论什么?”李响凑过来,低声问道。这个年轻人的眼圈还是红的,索马里的灾难让他深受打击。
陈砚摇摇头。他知道,有些交易永远不会出现在正式文件里,就像有些伦理准则,注定会被现实的洪流淹没。
四、次生灾害
两个月后,陈砚站在埃塞俄比亚的高原上,看着眼前龟裂的土地,突然觉得喉咙里像是塞满了沙子。
这里本该是青尼罗河的源头之一,往年的这个时候,河流两岸应该长满了纸莎草和金合欢。但现在,裸露的河床像一条干涸的巨蟒,向远方的山谷延伸,河床上的裂缝宽得能塞进一个成年人的手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