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卷 第57章 传言四起
    那份报告像一颗投入深水潭的炸弹。

    最初几天,水面平静,只有一圈圈看不见的涟漪在扩散。然后,潭底的淤泥被彻底搅动起来。303厂的电话线路,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连接着北方的发动机研究所、南方的材料实验室,以及首都的各个办公室。

    传言四起。

    有人说,303厂疯了,想用一个拼凑起来的方案,去挑战物理学的边界。有人说,那份报告是建国以来最大胆的航空构想,是天才的狂想曲。

    支持与反对的声浪,在无形的电波中交锋,最终汇聚成一个焦点——303厂,那间最大的,能容纳上百人的阶梯会议室。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肩上扛着将星的军人,头发花白的院士,各个关键院所的总工程师,还有来自更高层级的,面孔陌生的决策者。空气凝滞,烟灰缸很快就满了,但没人去碰窗户。

    杜宇泽坐在第二排,在他身后,是马向东和林慧。他们是技术团队的代表,也是被审判席上的被告。

    张厂长站在台前,手里没有稿子。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时间宝贵,客套话不讲。今天请大家来,只为一件事。”他停顿了一下,指了指身后巨大的幕布,“为了J-XX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拿出一个结论。”

    幕布上,是J-XX的三视图,线条流畅而充满攻击性。

    一个清瘦的老者推了推眼镜,他是航空材料领域的泰斗,王院士。

    “张厂长,我先说几句。”他的语速很慢,但每个字都很清晰,“这个方案,我看了三遍。很激动,也很忧虑。激动的是,我们的年轻人有这样的魄力。忧虑的是,我们的家底,撑不起这样的魄力。”

    他没有看杜宇泽,而是环视全场。

    “我只说材料。方案里要求机身复合材料使用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五,特别是主承力结构。我们现在能稳定量产的T300级碳纤维,性能如何,在座的都清楚。用来做垂尾、做舵面,可以。用来做主翼梁?谁敢保证在9G过载下不出问题?”

    “还有热障涂层,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工作温度要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的实验室样品,工作寿命是五十小时。请问,五十小时的发动机,能叫战斗机吗?”

    王院士坐下了。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他的话,不是观点,是事实。是无法辩驳的,冰冷的事实。

    “王院士说的是材料,我来说说发动机。”坐在王院士旁边的一位中年人接过了话头,他是涡扇发动机研究所的刘总师。“推重比大于1,这是个什么概念?我们最好的改进型发动机,地面台架测试,最大推力时的推重比是0.85。装到飞机上,算上进气道损失,就是0.78。J-XX方案要求的发动机,推重比要到1.2。这不是改进,这是跨代。刘某不敢夸这个海口,这个任务,我们接不了。”

    杜宇泽身后的马向东,身体僵硬。这些话,比直接否定J-XX方案本身,更具杀伤力。他们在釜底抽薪。

    “飞控呢?”一个来自空军试飞大队的将领开口了,他的军装笔挺,“这种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加上大后掠角切尖三角翼,是典型的静不稳定布局。我们的电传飞控,在JY1上刚刚成熟。现在要挑战这种高风险的气动设计,试飞员的命,是不是命?”

    一连串的质问,像是一发发炮弹,在J-XX周围炸开。林慧的指甲掐进了手心。她负责的航电和飞控,正是被攻击的核心。

    杜宇泽能感觉到身边同事们的呼吸都变得沉重。他放在膝盖上的手,攥紧了。

    *他们在拆解它。把一架完整的飞机,拆成一堆不可能的零件。*他想。*他们说的都对。但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周振华一直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此刻,他转向了那位空军将领。

    “吴将军,我问一个问题。大洋对岸的那款新飞机,是不是静不稳定布局?”

    吴将军没有犹豫:“是。而且比这个更激进。”

    “他们的材料,他们的发动机,在二十年前,是不是也和我们今天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吴将军沉默了。

    “他们解决了。所以他们今天能飞一万八千米,能做9G过载。而我们的飞行员,还在用生命去对抗性能的不足。”周振华站了起来,“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困难的。困难就在那里,我们都看得见。我们是来讨论,要不要去克服困难。”

    “说得好听!”刘总师也站了起来,情绪有些激动,“周总,你不是搞发动机的!你不知道这里面的规律!这不是靠拼劲就能解决的,这是科学!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谁也变不出戏法!”

    “所以我们就要再等十年二十年吗?”一个洪亮的声音插了进来。

    说话的是坐在第一排正中的一位老将军,他肩上的将星数量最多。他从会议开始就一言不发,此刻缓缓站起,所有争论瞬间平息。

    “刘总师,我问你,如果我们按部就班,给你二十年,你能给我们什么?”

    刘总师的额头渗出汗珠:“报告首长,二十年,我们有信心拿出推重比达到1.2,甚至1.3的发动机。”

    “好。”老将军点点头,又转向王院士,“王院士,给您二十年呢?”

    王院士扶了扶眼镜:“首长,二十年,我们的材料水平,可以追上他们今天的水准。”

    “也是好。”老将军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再次环视全场,“那我就明白了。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去追赶别人今天已经达到的水平。那么二十年后,别人又在哪里?在天上,还是在宇宙里?”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

    “我当了一辈子兵。我只懂一个道理。战场上,你手里有什么,就得用什么。你不能跟敌人说,等我回家把刀磨快了再来打。”

    老将军的视线,最终落在了杜宇澤身上。

    “那个年轻人,你叫杜宇泽?”

    杜宇泽立刻站了起来:“是!”

    “你的方案,我这个老头子看不懂那些复杂的曲线。我就问你一句,你凭什么认为你能把王院士说的那些不成熟的材料,刘总师说的那些造不出的发动机,都整合到一架飞机上,还让它飞起来?”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所有专家都看向杜宇泽。

    杜宇泽没有直接回答。他走上台,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

    “报告首长,各位专家。我们不打算一步就造出完整的J-XX。”

    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愣住了。

    “J-XX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我们的起点。我们的方案,叫‘模块化验证,小步快跑’。”

    “第一步,制造一架技术验证机,我们叫它J-XX-01。机体结构,就用我们现有的,最成熟的铝合金和少量复合材料。不追求减重。”

    “发动机,就用JY1的最新改进型。推重比不够,我们就通过极致的气动设计来弥补。飞不到2.2马赫,我们就先飞到1.8。”

    “飞控,就用林总师他们正在预研的下一代数字电传系统。不在飞机上验证,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

    “这架验证机,不要求具备完整的作战能力。它只有一个任务:验证J-XX的气动布局是否成立,验证我们的飞控软件能不能驾驭它。”

    “如果01号机成功了,我们就启动02号机。那时候,王院士的实验室里,可能已经有了更好的材料,我们就用在新机上,替换掉一部分结构。刘总师的发动机,可能有了新的突破,我们就换装推力更大的验证型号。”

    “我们用三到四架验证机,用五到八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地,把J-XX从一个PPT上的模型,变成一个真正能飞的钢铁怪物。每一项不成熟的技术,都在迭代中得到验证和成熟。我们不等技术,我们和技术一起成长。”

    杜宇泽放下粉笔,转身敬了个礼。

    “我的方案,不是在好高骛远。恰恰相反,这是我们目前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唯一可行的,务实的追赶路线。报告完毕。”

    会议室里死一样的寂静。

    之前所有关于基础薄弱的质疑,在“小步快跑”的务实路线面前,都显得有些无力。这不是一场豪赌,这是一场有计划、有步骤的攻坚战。

    老将军看着杜宇泽,看了很久。

    然后,他转向周振华和张厂长。

    “303厂,有这个胆量,签这份军令状吗?”

    周振华上前一步,和杜宇泽并肩而立。

    “有。”

    张厂长也走上前,站在杜宇泽的另一边。

    “我们签。”

    老将军缓缓坐下,拿起桌上的茶杯,揭开盖子,吹了吹热气。

    “那就,干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