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95章 海军扩军,四海为疆
    洛阳城头的积雪尚未化尽,檐角仍挂着一串串冰凌。

    陈子元站在议事殿前,望着阶下聚集的一众军机大臣与将领,眉头紧锁。

    大汉新岁初启,万象更新。然而他心里却沉如铅石。

    西域战火未熄,南疆又生波澜。

    上月,徐庶率军远征南半岛,彻底将扶南王庭扫平,将其地纳入版图。

    消息传至洛阳时,百官皆喜,唯独他一夜未眠——新增沿海防线绵延千里,而眼下大汉海军不过三万余人,战船百余艘,如何守住这片浩瀚海疆?

    “诸位。”陈子元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殿中众人肃然,“今日召集各位,非为庆功,而是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

    殿中一片沉默。

    甘宁站了出来,抱拳道:“先生所言极是。末将已草拟了一份扩军计划,拟增兵五万,建造大型战舰三十艘、中小型战舰两百艘,设四大舰队分驻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地。”

    他说完,便将一份厚厚的文书递上案前。

    陈子元接过,翻开几页,眼神逐渐冷了下来。

    “这计划……太粗略了。”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兵力部署在哪?补给线如何维持?造船所需木材从何而来?各舰队职责是否明确?这些都没有写清楚。”

    甘宁面色微变,额头渗出细汗:“末将……确实考虑不周,但扩充海军势在必行!”

    陈子元抬起头,目光如炬:“我当然知道海军必须强盛,但若无章法地扩建,只会劳民伤财,空耗国力。你要的是真正能御敌于海上,而不是造一堆摆设。”

    甘宁低下头,拳头紧握,却又说不出反驳之词。

    殿中气氛一时凝重。

    这时,诸葛亮缓缓开口:“扶南虽灭,其王族逃亡东南亚,极有可能借势反扑。南方海域广阔,若不布防严密,敌人可随时自海路袭扰我沿岸州郡。”

    他的声音沉稳,语气却不容轻忽:“我建议,在南海设立常驻舰队,并在交趾、合浦等地增设港口与哨所,以防万一。”

    陈子元点了点头:“孔明所言正是关键。我们必须将南部海域视为第一要务。”

    正说着,外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斥候闯入殿中,单膝跪地:“报!交趾急报,有不明舰队出现在南海水域,疑似为扶南残部与林邑联军!”

    殿内众人顿时哗然。

    陈子元神色一凛,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拉满。

    他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缓缓起身,环视众人:“今日会议至此为止。我即刻下令,召工部、户部、水师各司紧急商议,七日内务必拿出详细可行的扩军与防御方案。”

    说罢,他望向甘宁:“你回去后,重新修订你的计划,我要看到更详实的数据和战略布局。”

    甘宁重重一抱拳:“末将领命!”

    陈子元转身欲走,却被身后一声唤住。

    “先生。”

    是庞统的声音。

    他停下脚步,回头望去。

    “此事关乎大汉百年基业,”庞统缓缓说道,眼中透出一丝深思,“我支持扩军,但更需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挥体系。否则,再多的战舰,也不过是一盘散沙。”

    此话一出,殿中众人皆陷入沉思。

    陈子元看着庞统,良久,轻轻点头。

    他没有再说什么,只留下一句淡淡的话:

    “那就从制度开始。”议事殿内,余音未散。

    庞统站在陈子元身侧,目光如炬,缓缓道:“先生,扩军势在必行,我大汉如今国库充盈,粮仓满溢,赋税稳中有升。若连这点军备之需都难以承受,那何谈四海为疆、万邦来朝?”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加重:“但问题在于——人。”

    “人?”甘宁皱眉。

    “不错。”庞统点头,“再多的战舰、再强的兵员,若无统一调度、明确职责,终究不过是一盘各自为政的乌合之众。今日可御敌于南海,明日或有异族自东海而至,若无统筹指挥,岂不处处被动?”

    陈子元沉默良久,他知道庞统说得没错。

    海军若要真正成为国之重器,不能仅靠一腔热血和几艘战船,必须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从编制、指挥、后勤到训练,皆需井然有序。

    他转头看向诸葛亮,后者微微颔首,轻声道:“统哥所言极是。以我在荆州治水军之经验来看,若无系统指挥,舰队之间协同困难,遇敌则易被各个击破。”

    此言一出,众人皆陷入沉思。

    最终,陈子元开口,语气坚定:“好,那就先立制度,再定扩军。”

    军机处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各部尚书、参军、将领悉数到场。

    会上,庞统力主建立海军总署,统辖四大舰队,设参谋司、补给司、训练司、监察司等下属机构,分别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员负责。

    这一提议得到军机处一致通过。

    然而,当提案送入参议院时,却遭遇了一贯的敷衍与拖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些老臣们或称“海军建设太过激进”,或言“耗费巨资恐伤民力”,更有甚者提出应削减兵力、暂缓造船。

    陈子元坐在案前,听着属下回报参议院的讨论结果,脸上神色平静,眼神却愈发冷淡。

    “又是这般模样……”他低声喃喃,似是对这早已预料的结果并无意外。

    刘备虽贵为皇帝,却素来信任陈子元的判断,也知其苦心,很快便在提案上盖印批红,使得扩军计划得以推进。

    但这种形式上的“拍板”,更像是对军机处的背书,而非真正的参与决策。

    看着那份已批复的诏令,陈子元心中却没有多少喜悦。

    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色,洛阳城尚未完全苏醒,宫墙外的雪还未化尽,寒意渗骨。

    他曾期望这个帝国能在他的努力下,走向一个真正清明、高效、有制度保障的新时代。

    可现实一次次告诉他:旧势力仍在,腐朽仍未尽除。

    他叹息一声,低声道:“光有兵不行,还得改人。光改人也不够,还得改制度。”

    但他知道,现在不是推倒重来的时机。

    他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推动这座庞大的帝国机器转动起来。

    七日后,军机殿再次聚议。

    这次,陈子元带来了全新的方案。

    他命人将一幅巨大的海域地图展开,挂于殿中。

    图上标注着大汉沿海所有重要港口、航线、岛屿与战略节点。

    他亲自执笔,在图上划出四个区域:

    “北方舰队,驻守渤海湾与辽东水道,防御鲜卑与高句丽可能的海上威胁;东方舰队,掌控东海航路,保护商贸往来,震慑倭国;南方舰队,扼守南海咽喉,封锁扶南残部与林邑联军的反扑路线;西方舰队,驻扎西海(今孟加拉湾)沿岸,维持对印度洋诸国的影响力。”

    他说完,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中众人。

    “每一支舰队,都将设立独立指挥官,直属海军总署,接受军机处节制。每季度进行联合演练,确保各部协同作战能力。同时,我会奏请陛下设立海军学堂,培养新一代军官,不再依赖旧将传承。”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已看到大汉海军在未来纵横四海、旌旗蔽日的画面。

    甘宁听得热血沸腾,抱拳道:“先生此举,真乃开天辟地之举!末将愿赴南海,亲率舰队,镇守边疆!”

    陈子元微微一笑:“你既有此志,我自然允准。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

    他转身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书,递给身旁的属官:“即日起,召集全国能工巧匠、通晓水利之人,编纂《大汉水文志》,记录各地潮汐、风向、航道、地形,务求详实,作为日后海军行动之依据。”

    此言一出,殿中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原以为此事已近尾声,没想到陈子元竟还有如此长远规划。

    “先生是要从点滴做起?”诸葛亮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

    “正是。”陈子元淡淡一笑,“制度、人才、知识,三者缺一不可。我们今天做下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将来百年的稳固。”

    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静静凝视着那幅地图。

    地图上墨迹未干,仿佛正在书写一段即将改变历史的篇章。

    而在殿角,一位年轻儒生悄然记下陈子元的每一句话,心中已有打算:或许,这位摄政王,不仅想要强军,更想让天下人都识字、明理、懂法。

    而这,才刚刚开始。

    喜欢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请大家收藏:()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