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08章 我不是我写的我
    顾尘的手没有抖。

    他将那本黑色日记本缓缓浸入玻璃皿中,液体无色透明,泛着微弱的油光,像一层凝固的呼吸。

    这是他从归墟残卷里破译出的“显影剂”——以硝石、骨灰与褪色墨水调制,专为捕捉“意识残留书写”而生。

    传说中,那些被抹去的记忆、被窃取的身份、被篡改的意志,都会在它面前显形。

    纸面接触液体的瞬间,嗤的一声轻响,仿佛有谁在低语。

    暗红的纹路自扉页蔓延而出,如血管般迅速爬满整页。

    它们交织、缠绕、勾连成形——一张人脸,轮廓分明,鼻梁高挺,唇线紧抿。

    是顾尘的脸。

    但他左眼的位置,只有一片空洞。

    没有眼球,没有眼眶,只有一道深不见底的凹陷,像是被什么利器生生剜去后,连痕迹都不愿留下。

    顾尘盯着那张脸,喉咙发紧。

    他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形象。

    三年前殡仪馆的监控录像里,那人站在停尸柜之间,左脸避光,右脸映着冷白灯光;去年地铁隧道案的红外热成像上,也有同样的身影,悄然穿行于列车缝隙之间,始终侧身而行,仿佛惧怕被完整记录。

    “原来不是模仿。”他声音很轻,几乎被心跳盖过,“它是真的——是我被切下来的一部分。”

    吴悦站在他身后,手里攥着平板,调出了七起关联案件的监控截图。

    每一帧里,那个“顾尘”都以相同的方式隐匿左眼,像在回避某种检测,又像在遵守某种规则。

    “你……有印象吗?”她问,“任何关于失去记忆、手术、昏迷的经历?”

    顾尘摇头。

    他的记忆清晰得可怕,从小到大,每一道伤疤都有来处。

    可正因如此,才更令人不安——如果他从未真正“丢失”过什么,那这一部分又是如何被剥离的?

    他想起日记本上的字:“我知道你在读,所以我先写了你。”

    不是预知,是书写。

    一种更高维度的操控,用他的行为作为墨水,用他的记忆作为纸张,构建出一个逆向的叙事链。

    他以为自己在追查真相,实则每一步都在完成对方早已写好的段落。

    而现在,时间正逼近3:42。

    怀表仍在震颤,倒计时已跳至03:40:00,分秒不差。

    他知道那不是计时器,是同步装置——某种跨越意识层面的共振节点。

    每一次“同步”,都会有一段新的“书写”降临,而这次,他不想再做读者。

    他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三本笔记,又从抽屉深处翻出几张手写草稿。

    这些都是他多年破案的积累,线索、推演、心理画像,全是他思维的延伸。

    他将它们撕碎,一片不留。

    然后是那本日记。

    他抽出打火机,火苗窜起的刹那,没有犹豫。

    皮质封面卷曲焦黑,墨迹在高温中扭曲变形,最后一页上那句“如果你的记忆是假的,你的选择还属于你吗?”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火光映在他瞳孔里,一闪即灭。

    接着,他打开保险盒,取出一块水晶碎片——那是上次案件中从“叙事锚点”装置里抢出的残骸,据说是意识投射的媒介。

    他用铁杵碾成粉末,混入墨水瓶中,搅拌均匀。

    笔尖蘸墨,他却没用右手。

    他换左手,反写。

    字迹歪斜、生涩,像是初学者的涂鸦,但每一个转折都刻意规避了习惯性运笔轨迹。

    这不是他的笔迹,也不是任何已知书写系统的表达方式。

    它只存在一瞬间,只为对抗那一场早已设定好的“回应”。

    纸上只有一句话:

    我不回应你,所以我存在。

    他没有落款,没有编号,甚至没有抬头。

    写完后,立即将纸张折好,封入牛皮信封,封口压紧。

    转身走向警局地下档案库。

    那里有一台老旧的回收箱,标记为“已销毁文件暂存”,实则无人管理,也不接入数字系统。

    它是信息流的盲区,是数据世界的坟场。

    他将信封投入其中,听着它坠入深处的轻微闷响。

    3:42。

    整座城市灯光忽明忽暗,如同集体屏息。

    街角路灯闪烁三次,变电站发出低频嗡鸣,连手机信号都短暂中断。

    但这一次,监控系统没有捕捉到任何异常身影。

    没有“他”出现在殡仪馆,没有“他”站在天桥尽头,没有左眼避光的轮廓。

    一切安静。

    直到五分钟后,档案库的回收箱自动弹开,内部空空如也。

    与此同时,市局内网弹出一条匿名日志更新,标题冰冷而精确:

    《第43号状态变更》

    内容仅一行:

    容器抵抗成功,叙事链断裂。启动b方案:让‘她’成为新的笔。

    吴悦看到这条消息时,正坐在终端前调取权限日志。

    她指尖冰凉,迅速翻查最近七十二小时的访问记录。

    她的个人心理评估档案,在两小时前被调阅过一次——ip匿名,权限层级极高,操作者身份不可追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那份档案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她十岁那年溺水昏迷的七分钟。

    医院记录显示,脑电波曾一度平直,但在第七分钟奇迹复苏。

    心理评估结论写着:“创伤性记忆缺失,情感锚点偏移,具备高度可塑性。”

    她猛地抬头,看向顾尘。

    后者正沉默地翻阅一份纸质副本——那是她档案的打印件,尚未录入系统的旧版。

    他目光停在评估表背面,那里本应空白。

    可现在,有一行极淡的铅笔字,几乎难以察觉,像是用钝石轻划而过:

    wy,情感锚点,可塑性强,适合承载新叙事。

    档案室的空气凝滞如深井水,冷得发涩。

    顾尘的手指停在那行铅笔字上,指腹轻轻压过纸面,试图感知那痕迹的深浅。

    它太淡了,像是有人用枯枝在雪地上划出的符号,稍纵即逝。

    可正是这份刻意的模糊,让他脊背发凉——这不是疏忽,是试探。

    对方知道他会看,也知道他看得越久,怀疑就越深,而怀疑本身,就是植入的开端。

    “可塑性强……”他低声重复,目光移向吴悦的照片——十岁的她穿着湿透的校服,躺在抢救床上,瞳孔散大,生命体征几乎归零。

    七分钟。

    脑电平直。

    医学上称为“临床死亡”,但档案里没有写的是,那七分钟里,她的呼吸曾停了整整四分钟,心跳全无,连角膜反射都消失。

    可她活了下来,像被什么从深渊边缘硬生生拽回。

    而她回来之后,变了。

    不是性格,不是习惯,而是某种更底层的东西——她对“真实”的感知变得模糊。

    她记得母亲哭着抱她,却记不得母亲的脸;她坚信自己是被同学推下水的,可所有证词都说她是失足。

    创伤性记忆缺失?

    顾尘曾以为这只是心理评估的套话。

    现在他明白了,那不是缺失,是替换。

    他们给她塞进了另一个版本的人生。

    他的呼吸沉了下来,胸腔里像压着一块冰。

    他终于看清了对方的棋路:不再操控他,而是利用他对吴悦的信任,让她成为新的执笔者。

    只要她开始相信他的判断、依赖他的逻辑、甚至重复他说过的话——她的意识就会成为那支笔的延伸。

    而他,将在这由她“书写”的现实中,逐渐失去反驳的能力。

    他不能冒这个险。

    他从贴身口袋取出最后半片水晶,边缘锋利,泛着幽蓝的冷光。

    那是他们曾用来阻断“叙事共振”的唯一物质载体,残存着上一次对抗时的意识波频。

    他没多解释,只是轻轻托起吴悦的下颌,将水晶贴在她太阳穴上。

    冰凉的触感让她一颤。

    “我要你做一件事,”顾尘的声音很轻,却像刀刻进空气,“忘掉我说过的所有推理,所有结论,所有你认为‘合理’的推演。从现在起,它们都可能是陷阱。”

    吴悦盯着他,眼神里有震惊,有不解,更深处,有一丝被冒犯的动摇。

    他直视她的眼睛:“只记住一件事——如果我开始用‘我们’这个词,立刻打断我。不要问为什么,不要犹豫,就当是我疯了,也给我一巴掌,让我清醒。”

    “‘我们’?”她喃喃,“你从来不说‘我们’……你总是‘我’和‘你’。”

    “正因如此,”他嘴角扯出一丝极淡的笑,“它才最危险。”

    她还想问,但他已经转身走向档案室深处,身影没入昏黄的灯光尽头。

    门关上前,她听见他最后说了一句:“别相信我接下来的逻辑。尤其是,当它听起来太完美时。”

    凌晨四点,档案室只剩他一人。

    白纸铺在桌上,笔握在手中,却迟迟未落。

    窗外,钟楼的阴影正缓缓爬过地面,像某种巨大的指针,无声校准着时间的刻度。

    怀表躺在桌角,震颤渐弱,数字跳动如垂死的心跳。

    他闭上眼,低语如祷:

    “我不是你写的我,

    我不是我写的我,

    我是我不写的时候,

    还在呼吸的那个。”

    话音落下的瞬间,怀表咔地裂开,金属外壳崩离,灰烬自内部飘出,轻如尘,却带着灼痕,在空中悬停片刻,缓缓落在纸面。

    三个字,由烧灼的痕迹拼成:

    找我来。

    档案室灯光微颤,灰烬在桌面上静静浮着那三个烧灼字迹——“找我来”。

    顾尘没有动,只是缓缓将水晶粉末从指尖抹入鼻下。

    喜欢灵案玄机录请大家收藏:()灵案玄机录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